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自我不确定感是指个体怀疑“自我”,并且对其看法不稳定而产生的内隐与外显的主观感受及反应.其研究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与情境实验法.自DeCremer和Sedikides首先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自我不确定感对程序公正效应的调节作用后,研究者们通过将自我不确定感分解为情绪自我不确定、地位不确定和归属不确定以及探讨程序公正认知机制,不断扩展了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未来可以通过自我不确定感调节效应的本土化研究,自我不确定感特质与情境成分交互作用的探讨,自我不确定感与自我肯定、信息不确定感等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进一步深化此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自我不确定感:内涵、结构和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不确定感是个体在遇到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间的不一致或冲突,对重要的心理品质产生困惑和怀疑时体验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缺乏的状态。文章对自我不确定感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然后提出了概念构想模型,认为其结构应包含认知、情绪和动机成分,再后则以自我不确定感的管理策略为线索对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了初步整合。未来研究需在明确界定自我不确定感的基础上开展跨文化比较,从多角度检验自我不确定感管理策略的效果,深入探讨自我不确定感的发生和作用机制,探索如何变自我不确定感的被动防御为主动预防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殷融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747-1755
死亡凸显效应(mortality salience effect)是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TMT)中一个最重要的假设,它认为与死亡有关的想法会加强个体的世界观防御。不确定感管理模型(uncertainty management model)对死亡凸显效应做出了新的解释,指出以往的研究忽视了个体的不确定感对防御行为的影响。将这种理论和TMT进行了整合与探讨,可以认为死亡凸显对个体具有双重影响,个体在思考自己的死亡后会启动双重防御体系。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各种防御方式互相影响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4.
以公平启发理论为基础,结合不确定管理理论,采用情境实验法(实验1)和行为实验法(实验2),探讨了不确定感这一工具性动机在他人的程序公正与自我的合作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他人的程序公正会促进自我的合作行为的出现;(2)不确定感降低了自我的合作行为的出现;(3)不确定感中介了他人的程序公正对自我的合作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认知-经验理论,采用行为实验法和情境故事法,探讨了不同信息加工方式对不公正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以及受害者敏感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与理性加工相比,经验加工下个体对不公正有更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合作意向更低;受害者敏感性调节加工方式与不公正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即受害者敏感性低时,加工方式与人际公正对合作意向交互作用显著,受害者敏感性高时,加工方式与人际公正对合作意向没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118名企业员工为被试,以自编实验材料和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权力距离对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当被试面对组织不公平情境时,倾向于实施反生产行为;组织不公平情境下,低权力距离组被试在反生产行为得分上显著高于高权力距离组个体,而在中性情境下,两组被试得分差异不显著,即权力距离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由于反生产行为的产生常与组织不公平相关,因此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反生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心理学角度帮助组织管理者制定减少反生产行为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第一讲我们提到决策有三种类型:一是确定型决策,二是风险型决策,三是不确定型决策。对于确定型和风险型决策,其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可能性是确定的或是可以预计的,可以利用文献资料获得的,其结果是确定的或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的。而临床实践中由于病人个体体质的不同,病情的变化,医生对病情的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8.
错误加工(errorprocessing)是个体探测错误发生并进行针对性调整的高级认知过程。大量研究表明,动机(如奖励、惩罚等)能够影响错误加工过程,但结果并不一致。本文在梳理和比较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年龄、性别、实验设计、人格和文化等因素可能影响动机与错误加工的关系。通过进一步整合,提出任务相关性(taskrelevance)可能是潜在的共同作用机制,即在与个体目标高相关的任务中,动机越强则错误加工程度增强(如更大的ERN、Pe波幅);而在低相关任务中,动机对错误加工的影响较弱。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上述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任务相关性进而调节动机与错误加工的关系,新观点的提出有助于解释动机与错误加工关系的矛盾结果。未来一是需要系统验证上述因素及任务相关性的作用,二是关注不同类型错误和错误本身的动机作用,三是进一步探究动机与认知因素如何共同影响错误加工,这些将有助于完善和推进动机取向的错误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9.
再探究不确定状态下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祚军  李纾  房野 《心理科学》2011,34(6):1463-1468
确定事件原则是规范决策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本研究通过选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构建和修改一系列问题情境来考察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原因。结果表明,在双重理由的分离情境中,确定事件原则被违背了;而在单一理由的分离情境中,确定事件原则得以遵循。实验结果支持“基于理由的假设”而不支持“思维惰性假设”。文章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确定归类的类别等级一致性限制与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大学生被试,实验考察在集中呈现类别成员信息的非对齐类别等级结构条件下的不确定归类。实验结果表明,对个体的不确定归类会受类别的上下级包含关系限制而保持等级一致性,导致出现下级归类错误或上级归类错误;而对群体的不确定归类不会受类别上下级包含关系限制而保持等级一致性,而是与类别层次的实际分布相一致,出现上下级归类的分离。  相似文献   

11.
归类不确定时特征推理的单类说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不能完全确定某个事物应该归入哪个类别的情境,被称作“归类不确定的情境”。关于归类不确定情境中的特征推理,目前有两种理论解释:Anderson的理性模型和Murphy与Ross的“单类说”。理性模型认为,在归类不确定情境中,预测事物是否具有某个特征时,人们会考虑该事物可能属于的所有类别,既会考虑靶类别的信息,又会考虑非靶类别的信息。单类说则相反,认为在归类不确定情境下的特征推理,人们只会考虑靶类别的信息,而不考虑非靶类别的信息。该文重点介绍了单类说的发展进程,并对归类不确定情境中的特征推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前瞻记忆后效(aftereffects of prospective memory)是指个体错误地重复执行已完成的前瞻记忆意向或已完成的意向对进行中任务产生干扰的现象。基于前瞻记忆多重加工理论,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任务特征(前瞻记忆任务特征、进行中任务特征、任务情境)和个体特征会调节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目前,关于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加工机制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自动化加工、控制加工、提取-抑制加工、停止标记加工、双加工和动态多重加工等。其中,自动化加工可分为反射-联结加工和差异-搜索加工,而控制加工又可分为监控加工和抑制加工。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形成与自动化加工和监控加工关系更密切,而后效的消退更依赖抑制加工。未来研究需深入考察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加工机制,增加对不同类型以及自然情境中前瞻记忆后效的考察,注重探究降低前瞻记忆后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羞愧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在既往研究中并不一致。本研究首次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技术整合相关实证研究,检验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计纳入26篇文献, 85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5823人。主效应检验发现,羞愧组比控制组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羞愧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暴露情境比掩蔽情境更能诱发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情境(暴露情境或掩蔽情境)调节作用显著,但年龄、文化背景、羞愧诱发方法、羞愧类型及亲社会行为类型等变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使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保证了纳入文献信息的完整性,从而就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得出更为全面可靠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人们对于羞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及调节机制的认识。后续研究可深入探讨认知因素和个体特征在羞愧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作用,考察羞愧与其他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陈佩  徐渊  石伟 《心理科学》2019,(2):407-414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和人与情境互动理论,研究探讨了个人-组织匹配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对12家餐饮连锁店225位员工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个人-组织匹配正向预测组织公民行为,员工工作敬业度在两者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此外,分别作为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的主管支持、员工主动性人格对个人-组织匹配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主管支持的程度越高,个人-组织匹配与组织公民行为的正向关系更强;而对于高主动性人格的员工,个人-组织匹配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反而更弱。  相似文献   

15.
跨情境下集群行为的动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维  王二平  周洁 《心理学报》2012,44(4):524-545
群体性事件是当下我国典型的集群行为。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情景设计的方法, 考察了跨情境下群体相对剥夺如何通过群体认同作用于集群行为, 及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对集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 同一触发情境下, 群体认同调节群体相对剥夺-集群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一般群体认同凸显的个体在高群体相对剥夺水平下有更强烈的集群行为参与(意向)。这源自群体认同对群体相对剥夺不同水平下群体效能与集群行为意向之间的二次调节。对于特定群体认同凸显的个体, 无论群体相对剥夺水平的高低, 都有较高的集群行为参与(意向)。这当中, 群体愤怒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2) 不同触发情境下, 群体认同对群体相对剥夺与集群行为意向的调节作用出现差异。该调节作用仅出现在利益无关情境中。此外, 群体愤怒与群体效能对集群行为意向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有区别:在利益无关情境中, 群体愤怒的影响显著大于群体效能; 在利益相关情境中, 群体效能与群体愤怒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扩展了集群行为的双路径模型, 并为政府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专家和新手不确定决策认知过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伟宇  李同吉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6,29(4):786-788,810
本研究将风险投资决策作为不确定决策任务,采用专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通过出声思维法和访谈法,探讨了专家和新手不确定决策认知过程的差异。研究发现,这种差异体现在专家和新手所拥有的关于决策任务的认识和观念、决策信息选择、推理过程和决策策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定步速阅读方法与图片核证范式(picture verification paradigm)探讨状态不确定独立否定句(如“裙子不是红色的”)的动态表征过程, 包括3个实验。结果发现:(1)在否定加工的初期, 即250 ms间隔时间条件下, 读者表征事件的否定状态; 肯定句已经通达事件的实际状态。(2)在否定加工的中期, 即750 ms间隔时间条件下, 读者仍然表征事件的否定状态, 但已开始对事件的备择选项进行搜索; 肯定句仍然保持对事件实际状态的表征。(3)在否定加工的后期, 即1500 ms间隔时间条件下, 读者表征否定标记与事件的否定状态, 同时完成对备择选项的搜索; 肯定句依旧保持对事件实际状态的表征。据此, 本文提出的锚激活与限制满足模型(anchor-based ac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constrained model)得到初步证明。  相似文献   

18.
认知控制在冲突解决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相关理论大多结合任务相关刺激的加工增强和任务无关刺激的加工抑制进行解释,但近年来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综述了冲突解决中增强和抑制两种调节机制的争论和相应的实证证据,同时指出认知控制的调节机制可能受到冲突情境和个体自身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认知控制调节机制的影响因素,加强认知加工策略和认知训练的探究,为认知功能受损群体的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不同预测率的不确定决策的加工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条件为四种不同预测率的不确定决策任务,控制条件为确定决策任务,对两种条件下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反应时,随着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强而逐渐增长;2)正确率,被试决策的平均正确率基本上符合数字本身的可预测率。脑电结果发现:在200~300ms的时间窗口内,不确定和确定决策任务下的预测率都诱发了一个晚期的负成分(N2),五种任务之间(随着不确定程度的降低)存在着一个梯度的变化,其中50%和62.5%之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其它预测率之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被试在不确定决策任务中会对不同预测率进行归类表征,并会对不同的不确定程度有不同的知觉。  相似文献   

20.
人际冲突中情绪人际效应通过情感反应和推断加工影响着人际冲突中的个体行为。这一效应受到了人际冲突图式的调节。人际冲突图式对于情绪人际效应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冲突图式通过调节注意资源影响对于情绪的推断加工;2)冲突图式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动机和对情境的互依性知觉影响着情感反应、推断加工的相对力量。今后需要全面考察各种符合现实生活的情绪人际效应,同时加强本土化研究,进而建构更具解释力的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