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采用迫选实验范式,以43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眼动技术探究相貌和人格词汇认知加工的眼动模式。眼动结果发现:注视积极相貌词汇的总注视时间长于积极人格词汇的时间;注视消极相貌词汇的时间长于注视消极人格词汇的时间,注视点也更多;被试注视积极相貌词汇的平均瞳孔尺寸大于注视积极人格词汇的平均瞳孔尺寸,注视消极相貌词汇的平均瞳孔尺寸大于消极人格词汇的平均瞳孔尺寸。结果表明相貌和人格词汇认知加工的早期阶段不存在显著差异,晚期阶段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内在人格而言,被试可能更加看重外在的相貌。  相似文献   

2.
采用"点探测任务"实验范式,选取29名大学生被试,用眼动仪记录被试观察情绪图片的眼动轨迹,考察高、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内部加工机制。结果表明:低自尊个体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短于高自尊个体,即低自尊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对负性情绪图片不存在注意警觉和注意维持,存在注意回避;高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正性情绪图片,即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眼动仪直接记录40名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平均年龄21.9岁,SD=1.8)自由观看实景图片的眼动情况,考察自然状态下视觉注意在真实场景中的空间偏向。为了控制图片不同区域刺激特征显著性对结果的影响,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观看正向图片,一组观看倒置图片。对图片四个象限上的首次注视概率、首次眼跳方向和注视时间百分比分别进行2(水平方向)×2(垂直方向)×2(呈现方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存在独立于刺激特征的空间注意偏向,表现在水平方向具有左侧注意偏向,垂直方向具有上侧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4.
客体化理论认为,对女性身体的关注会导致对其能力、热情和道德等社会属性评价的降低,然而以往研究缺乏直接证据。本研究以5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眼动仪考察了对泳装图片和非泳装图片人物聪明程度评价过程中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相比非泳装图片,被试对泳装图片人物的聪明程度评分更低;相比非泳装图片,被试对泳装图片人物胸部的注视点更多,注视时间和首次注视时间更长,对面孔的注视时间和首次注视时间更短。眼动特征表明,对泳装图片社会感知过程中存在客体化注视,直接且直观地支持了客体化理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罗夏墨迹测验施测过程中正常被试做出第一反应之前的眼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十张图片的第一反应时、注视点个数、平均注视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彩色图片的第一反应时较长、注视点个数较多、注视时间长,被试更多关注图片上半部分.初步验证了罗夏墨迹测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宫火良  王学志 《心理学报》2012,44(3):304-313
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以日常用词为实验材料, 选取不同自杀意念得分的高中生为被试,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编码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出现在消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出现在积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 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出现在积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出现在消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2)在知觉加工水平上, 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消极词、积极词及中性词的回忆量之间无显著差异; 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三类词的回忆量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语义加工水平上, 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的消极词回忆量显著高于积极词回忆量; 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的积极词回忆量显著高于消极词回忆量。研究结论如下:高自杀意念高中生存在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和语义加工偏向, 但不存在知觉加工偏向; 低自杀意念高中生存在对积极信息的注意偏向和语义加工偏向, 但不存在知觉加工偏向。  相似文献   

7.
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个体对同时呈现的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视知觉加工差异, 以及注意偏向与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记忆关系。结果发现:(1)被试再认不可信面孔成绩要好于可信面孔; (2)首注视点更多地偏向于不可信面孔, 并且落在不可信面孔上的总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更长/多; (3)回归分析表明首注视点偏向能预测不可信面孔的再认优势。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可信面孔产生更多的注意警觉与维持, 并且对不可信面孔的警觉能预测不可信面孔的记忆优势。  相似文献   

8.
使用ASL504型眼动仪,采用2×3的混合实验设计,记录和分析24名被试在两种材料呈现方式下,对图片分类结果和分类过程中的眼动数据。结果表明:(1)大学生分类结果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但不存在显著的材料类别差异。(2)大学生在分类过程中的兴趣区数目、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等眼动指标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但材料类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林云强 《心理科学》2014,37(2):349-356
以30名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为被试,通过环境图片视觉搜索方式,借助Tobii X120眼动仪记录被试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探讨ASD儿童威胁知觉的特点。结果发现:(1)相比于非威胁目标,ASD儿童对威胁目标对象存在知觉优势,其威胁知觉受刺激类型及矩阵大小的影响。(2)ASD儿童对于全威胁刺激(蛇)的负性图片存在注意固着现象,表现在对全威胁刺激环境图片的注视时间显著增加。(3)眼动技术能够有效地应用于部分ASD儿童的威胁知觉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绿化景观观赏性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眼动实验方法,观测52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观看观赏性高低不同的城市绿化景观的眼动数据.结果表明,对于观赏性较高的景观,被试的注视时间增多,注视次数增加,平均眼跳幅度减小;注视点相对比较集中于某些区域而形成观察兴趣区并对兴趣区内的景观投注大量注视时间,延长每次注视时间(注视点持续时间),而且瞳孔有所扩大.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绿化景观观赏性相关眼动特征.  相似文献   

11.
注意实验中,与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相比,具有情绪意义的刺激可引起注意偏向。本研究以情绪场景图片为材料,通过眼动技术分别记录被试在反向眼跳任务和Go/No-go任务中的眼动数据,考察了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反向眼跳任务中,对情绪图片的眼跳潜伏期比中性图片更长,眼跳错误率也更高;在Go任务中,相对于呈现在中央的中性图片,情绪图片引起的对靶子的眼跳潜伏期更长;在No-go任务中,相对于呈现在中央的中性图片,情绪图片引起的眼跳错误率更低。实验结果说明,情绪图片可引起注意偏向,表现为更快的捕获注意并且注意更难从情绪图片上转移。  相似文献   

12.
疼痛的威胁警示与趋近救助冲突近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结合点探测范式与眼动技术,以疼痛面孔和中性面孔为实验材料,探讨共情在疼痛功能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收集了33名被试的有效眼动数据,结果发现,与中性面孔相比,被试对疼痛面孔图片的早期注意定向更快(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更短)、晚期注意维持更长(注视次数更多、总注视持续时间更长);与低共情组相比,高共情组被试对面孔的总注视持续时间更长,分组分析显示只有髙共情组对疼痛面孔的总注视持续时间比中性面孔长。结果表明,被试存在疼痛面孔注意偏向,被试的共情水平可能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影响其在注意维持阶段对疼痛威胁的知觉。  相似文献   

13.
运用眼动仪技术,探寻微笑对面孔吸引力认知加工的影响及其眼动模式。眼动结果发现:被试注视微笑图片嘴巴部位的总注视时间长于中性图片嘴巴部位;被试注视高吸引力图片眼睛部位的总注视时间长于低吸引力眼睛部位。被试先看嘴巴,后看鼻子,最后是眼睛部位。首次注视持续时间从长到短依次是:嘴巴、鼻子,眼睛部位。结果表明微笑影响面孔吸引力的认知加工及其眼动模式。嘴巴对微笑图片有影响,眼睛对面孔吸引力的判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孙俊才  刘萍  李丹 《心理科学》2018,(5):1084-1089
共情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想象或推断他人的情感而产生与之同形的情感体验。本研究采用点探测范式并结合眼动追踪技术,以词语和面孔表情为实验材料,综合探讨了高低共情被试对不同类型刺激材料的注意偏向及具体成分的时间进程特点。结果表明,虽然高低共情被试都对负性刺激(特别是对悲伤面孔)表现出早期注意定向(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更快),但只有高共情被试对悲伤面孔的晚期注意维持更长(总注视时间更长)。本研究表明,面孔表情是区分共情特质注意偏向更有效的实验材料;高共情被试对悲伤面孔表情存在注意偏向,这为理解人际间的心灵感知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无任务浏览范式,选取积极、中性和消极的情绪面孔作为材料,将面孔划分为3个兴趣区(眼睛、鼻子和嘴),考察中国个体在加工本族与高加索情绪面孔的眼动注视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在浏览本族的(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面孔时,中国被试对眼睛和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显著多于对嘴部的注视次数和时长。在浏览高加索的(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面孔时,中国被试对眼睛和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显著多于其对嘴部的注视次数和时长,并且对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也显著多于眼睛的注视次数和时长。结果表明,在加工本族面孔表情,中国被试将鼻子和眼睛作为主要注视区域,而加工高加索面孔表情时则是将鼻子作为最主要注视区域,即中国被试加工本族和异族面孔表情的注视特点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高笑  王泉川  陈红  王宝英  赵光 《心理学报》2012,44(4):498-510
虽然目前大量研究基于Vitousek和Hollon (1990)提出的饮食失调认知模型对胖负面身体自我图式者或饮食失调者的注意偏向进行探讨, 但对其注意偏向的成分仍未得出一致结论, 且尚无研究查考其时间进程特点。研究采用更具生态效度的身体图片为实验刺激, 刺激呈现时间2000ms, 采用传统经典的点探测范式与眼动追踪技术结合, 探讨胖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身体信息注意偏向成分的时间进程。基于前人的工作(Castellanos et al., 2009; Garner, Mogg, & Bradley, 2006), 研究考察了四个眼动数据:首视点定向偏向分数、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首视点注视时间偏向以及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 系统探讨了注意定向、探测时间、最初注意维持/回避以及总体注意维持/回避。眼动数据发现, 胖负面身体自我图式者对不同身体图片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模式, 对胖图片为注意警觉—维持模式, 具体表现为早期加速探测、注意定向, 以及最初的注意维持和总体注意维持; 对瘦图片仅为注意警觉, 具体表现为早期加速探测; 行为数据支持实验组对胖图片的注意维持以及对身体图片的注意脱离困难。该结果部分支持Vitousek和Hollon (1990)的模型, 即负面身体自我图式能够易化对图式一致信息的加工, 而未发现对图式不一致信息的回避或抑制。  相似文献   

17.
寇慧  苏艳华  罗小春  陈红 《心理学报》2015,47(10):1213-1222
采用改进的点探测范式并结合眼动技术, 以相貌词(积极和消极)为刺激材料, 实验中积极相貌词?中性词、消极相貌词?中性词、积极相貌词?消极相貌词以及中性词?中性词配对呈现, 考察了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相貌词的注意偏向及其时间进程。眼动数据的结果发现, 在积极相貌词?中性词和消极相貌词?中性词条件下, 与控制组相比, 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的首视点更频繁地指向消极相貌词, 对消极相貌词探测速度更快, 并且首视点维持在此类词语上的时间更长, 但未发现总体的注视时间偏向; 与积极相貌相比较时, 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呈现与上述相同的结果, 此时的注意模式为警觉?脱离困难。此外, 相貌负面身体自我的女性还表现出对积极相貌词的减速探测偏向。行为证据进一步显示, 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消极相貌词存在注意脱离困难。在积极相貌词?消极相貌词配对条件下, 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消极相貌词也表现出注意脱离困难。以上结果表明, 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消极相貌词表现出警觉?脱离困难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8.
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将图片按照威胁性分为高威胁性和一般威胁性,探讨焦虑程度不同的个体对不同威胁性刺激的注意特点。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从265个大学生中选取了33名高焦虑被试和31名对照组被试。结果发现:(1)高焦虑组个体对一般威胁性刺激有显著注意偏向,对高威胁性刺激有注意回避趋势;(2)对照组个体对一般威胁性刺激没有表现出注意偏向,对高威胁刺激有注意偏向趋势。结论:(1)即使是一般威胁性图片也能引起高焦虑被试的注意偏向 (2)高威胁性图片才能引起对照组个体产生注意偏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空间线索化任务、点探测任务并用眼动仪记录被试眼动指标,考察脆弱型高自尊高中生对攻击性线索注意加工特点.实验一结果显示:在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脆弱型高自尊高中生攻击性词语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语.实验二结果显示:脆弱型高自尊被试和安全型高自尊被试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差异显著.研究表明,脆弱型高自尊高中生对攻击性线索存在注意解脱困难.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基金投资框架任务,结合眼动技术考察眼睛注视线索与框架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1)消极眼睛注视线索促进了被试在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寻求行为,控制组与积极、中性、消极眼睛组的行为结果无显著差异;(2)以均字注视次数为指标的眼动结果表明,积极眼睛组和中性眼睛组对确定损益的关注差异大于对风险损益的关注差异;消极眼睛组和控制组被试对损失的关注大于对收益的关注,对确定项的关注大于对风险项的关注,但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消极眼睛注视线索可能改变了个体对风险性和确定性的感知,并因此影响了人们的风险决策行为,规避消极情绪线索可能有助于减少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寻求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