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为人类建树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是“人类解放”,它的根本旨趣被界定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之所以被定位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是由人类演进的普遍规律决定的。马克思指出:这一目标的彻底实现,需要经过“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人的联合体”三大历史阶段。这一见解对我国今天构建现代性的价值认同系统,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当代…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变世界的学说,其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受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影响,马克思首先以自然与自由的关系的讨论作为切入点,继而展开了对生存于现实社会即市民社会中人的自由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并最终形成了其立足于人类社会位阶上的关于入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何以可能的自由观,实现了对西方自由主义的超越和自由问题的思维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3.
中日“唯物史观与价值论的统一”学术讨论会综述卞崇道1993年9月2日至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部分学者与以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岩崎允胤为首的日本唯物论者访华团一行6人,在京举行了“唯物史观与价值论的统一”学术讨论会。12位中日学者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并就这些论文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现择其主要理论问题综述如下。一、关于价值的概念规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研究价值论,为时并不长久,因此,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关于何谓价值的规定,皆众说纷坛。迄今尚无一致的定论。在这次研讨会上,牧野广义(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从社会实践是人欲实现某种价值的目的意识的活动这一视角,界定价值说:“所谓价值,是对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满足及人的自我实现而言的、自然与社会的事物的必要性、有用性,并且具有作为人的行为的目的和手段的意义,进而成为人的行为规范和理想的东西”。基于这一规定,他把价值分类为四种:(1)自然的、物质的价值;(2)社会的价值;(3)精神的价值;(4)人的价值。(《社会实践与价值》)李鹏程(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则从“存在的现实性”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出发,通过对价值在人的生活世界中的历史(文化)功能性的考察,认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研究综述杜江南自由,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长期探索的课题,也是一个充满歧义、纷争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我们确立正确的启由观和批判各种资产阶级自由观的锐利武器,为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掌握和运用,兹将理论界对此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主要涵义(一)认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实践自由观,自由的产生、发展及其实现都有赖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自由的本体。有的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自由的本质首先要从人类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来看。自由始终是和劳动这二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由是人类主体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类的自由程度始终不能超过对客观事物认识和改造的程度。自由作为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一直都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解放开辟道路。自由既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也不是思维的先验特征,它始终是社会劳动的属性,始终是社会实践内在的本质规定①。(二)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自由这一范畴,主要具有两种涵义:一是认识意义上的自由,一是社会权利意义上的自由。从认识论的意义来看,自由这一范畴,主要反映人与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自由就是  相似文献   

5.
人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社会的激励偏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东屏 《道德与文明》2002,(3):14-16,19
有不同人生追求的个人需要有统一的社会理想。这种统一 ,只能在终极意义上寻求。将马克思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命题作为统一的终极性社会理想有充足的理由。但根据实践的要求 ,还须将由命题表达的社会理想进一步分解为由价值辞表达的社会终极价值目标。从人的生活质量入手 ,富裕、和谐、自由堪称人类社会的三大终极价值目标。三大终极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必须并推共进。但由于在现实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并推共进 ,因而常常有优选其中哪一项的问题。正确的优先选择原则应定位于 :被优先选择的那个社会目标的实现 ,最终也会有利于达到其他的社会目标。参照历史的经验 ,并不是任意的优先选择都能有这种效果。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目标优先选择策略是“优先富裕 ,兼顾和谐与自由”。这一价值策略尽管明显优于计划经济社会对和谐的优先选择 ,从而更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但仍有自己的问题。其中最大缺陷就是在人生追求和精神领域会造成负面影响。于是 ,如何超越市场机制的价值激励偏颇 ,坚持不为金钱、富裕放弃平等人格和自由个性 ,就成了我们每个人时时都要面临的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6.
关于自由的一种存在论观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关于自由的准备性理解自由、幸福和公正是在伦理学中必须讨论的三个基本问题 ,但是 ,自由并不是伦理学问题 ,而是伦理学的哲学基础问题 (与之不同 ,幸福和公正则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这样一个细微的区分并非没有必要 ,因为在现代社会里 ,绝大多数人都把自由看作是一种价值 ,而这是一个细微但是重要的错误。价值意味着关于各种事物的一种评价标准和生活偏好 ,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因此总能够选择或者拒绝某种价值。假如把自由看作是一种价值 ,就好像是说 ,某些人喜欢自由 ,那么他们将选择自由 ;而某些人没有对自由的价值偏好 ,那么他…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文化和市场”的讨论中,有两种颇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主张把文化生产部门推向市场,将其变成“文比企业”,把文化生产活动变成盈利性的经营活动,并断言文化市场化是繁荣文化的根本途径。(参见《哲学研究》1995年第3期,《金钱、艺术与艺术市场化》一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文化市场化,提倡文化生产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文化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绝不是“并行不停”,反倒是格格不入的。(参见《哲学研究))1994年第10期,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一文)我以为,文化的市场化在逻辑上是否可能,是一个有待证实的问题。因而…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化和市场”的讨论,已经引起广泛注意。这个讨论已经涉及到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分歧还很大,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不承认或有意无意地抹杀商品价值(体现为交换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本质区别,认为把文化生产部门当作“事业”单位而不作为企业对待,是“观念误区”。因此,“必须重建一个文化价值论”,从而把文化生产活动(指文学艺术、戏剧、影视、出版、广告、教育、科学研究、法律等等)“变成盈利性的经营活动”,让这些活动为社会“提供产值;让文化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9.
翟月金 《美与时代》2014,(3):130-131
和谐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自我发展与实现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表达,在旅游这一文化实践形态下,探寻旅游美学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是发挥旅游美学正确引导功能的基础。因此,本文以和谐社会视域下旅游美学的价值实现途径为研究的主题,结合实践层面的探讨,就旅游美学的和谐价值与旅游美学的价值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更好的认识与梳理和谐视域下的旅游美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导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文化问题纳入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视野,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现实所提出的一种内在要求。众所周知,在20世纪,文化问题越来越凸现于人的社会实践层面。随着当代文化的突飞猛进,人类需要一种健全自觉的自我意识来对文化进行价值导向与规范,以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个性自由与“丰富的个体”之文化共同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个性独立与自由的确立 ,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主导标志之一。然而 ,确立个性自由的历史必然性与其在事实上尚未确定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已经十分尖锐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问题不仅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 ,更在于人们文化认识的局限和文化模式的限制。一、“集体”死了 !确立个性自由与发展 ,是近代以来一切思想革命、社会革命的宗旨———实现人的解放的基本目标与途径 ;为了确立个性自由 ,人文学家们发现了理性与历史 ,思辨哲学则把普鲁士王国作为理性的最高存在 ,人们便将走出人身依附关系的个人前途与命运 ,与虚幻的人为设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多元社会的单向度思考──关于人的发展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简单、同质走向复杂、异质的过程,当代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多元社会。多元的社会环境既提供了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和契机,又是一张人们迷失于其中的巨网。但无论如何,从一种单一的价值向度来思考,作为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必然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而只有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才能获致最强大的推动力量。 一、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 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也一直是众多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所关注的课题。而关于人的发展问题则直到近现代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迅速得到世…  相似文献   

13.
吴文新 《孔子研究》2023,(5):85-98+159
天人合一观是一种由内而外、从人到物的同心圆式整体观,从逻辑上内蕴着公道民本的社会历史整体观,强调了“公”与“民”对于国家社会特别是文化发展的深层根基和价值依据。“公道民本”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一脉绵延,成为中华民族理想社会的灵魂而一以贯之,不仅在先秦到隋唐诸子百家中处处可见,更在宋代以降的中华气学、理学、心学、实学等学派思潮中愈益凸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中,实践第一、世界整体性、真理与价值相统一、人民创造历史及人的自由发展等基本原理,都与中华文化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求真至善、民为邦本、人皆尧舜等基本精神相契相通。如此,“公道民本”作为一种凸显人民性的社会历史价值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遇、结合之后通过复杂的交会而实现融合、贯通及至新生的本体基础,成为中华文明新形态和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本体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伦理是“是”实现其“应当”的生活实践,也是“应当”扬弃其“是”的历史进程。它体现为三次觉醒:第一次觉醒(自然主义谬误的提出)表明,整体伦理遮蔽了事实与价值的区别;第二次觉醒(人为主义谬误的伦理诊断)指出,分析伦理隔离了事实与价值的联系;第三次觉醒(自然主义谬误与人为主义谬误的扬弃)探究事实与价值的共同根源与本质区别,把握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寻求人类伦理命运的天下大道。伦理的三次觉醒既是伦理理论的自我提升,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航程。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比较有一种强势话语误导,即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忽视人的价值。这是片面的。相反,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人本文化,而不是像西方一样诉诸宗教信仰的神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与万物相比,以人的生命和道德理义为终极关怀;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以民(人)为终极关怀;在对待人本身的道德理想问题上,以人格意志为终极关怀。中国文化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思想是最为值得珍贵的文化财富。它所包含一些优秀的思想仍然对我国当代以人为本价值观在人的内涵、人的素质培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等的理解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李翔海在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中,现代新儒家采取的“中体西用”的思想纲领,典型地代表了现代新儒家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品格。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评析。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危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作为社会之主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已经僵滞、萎缩,内在的文化生命力呈严重衰竭之势。另一方面,在发展出了以自由、民主、科学为代表的价值系统之后,西方文化已经具备了现代文化的形态。而随着以坚船利炮为依凭的西学东渐,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没落…  相似文献   

17.
《包容他人》是哈贝马斯继1992年出版的《事实与价值)}一书后问世的又一新作。副标题是“政治理论研究”,全书共464页。这本新著探讨的问题是:今天,人们从当代西方社会的基本原则的普遍内容中能为蕴含着尖锐的多元文化矛盾的多元化社会得出什么g.H乞;能为联合成为超越国家(Supranationalstaat)的统一体的单一民族国家(Nationalstaat)得出什么结论;能为不知不觉被统一为一个非自愿参加的、有风险的共同体(Risikomemeinschaft)的世界大家庭(世界性的社会)的公民得出什么结论。哈员马斯强调维护道德的理性内涵。他认为,道德…  相似文献   

18.
德福完全一致只能是一种理想,但德与福之间又确实存在着可以一致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人是自由的行为主体,因此人完全可以在自身价值原则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自由活动来不断扩展德与福之间的连接通道,这一通道连接的扩展是通过相应文化发展的方式实现的,于是,德福一致的自然偶然性连接便由此而转化为一种文化必然性连接.  相似文献   

19.
冯契先生的"自由"观念既是哲学范畴,也有一定的社会政治意义。自由人格、自由意志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由人格的问题离不开社会性存在这一前提,人的社会实践伴随着自由人格实现的历程。"权威主义"盛行或者出现"权威"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情况,往往会对人民群众形成自由独立人格产生消极的影响,应当予以警惕,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的社会应该是与异化"权威主义"盛行的社会有着明确界限。自由人格与自由社会是互为前提的,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个性解放与社会凝聚力都得到保障的社会,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人的审美意识尺度决定其审美心境高度。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美学中已经蕴含着开放的人性文化意识体系,它的正价值领域是由生命意识、日常生活意识、社会关系意识、科学文化意识、自由实现意识、创造意识、价值实现意识等七个逐层上升的意识层面所构成。这一开放的人性文化意识体系敞开着审美心境的无穷时空,孕育着审美创造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