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月十一日,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布罗夫研究员应邀给中山大学哲学系师生作了关于苏联当代哲学发展状况的学术报告。布罗夫谈到,苏联哲学界非常重视对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研究。从七十年代以来,发表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著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历史过  相似文献   

2.
自五十年代以来,苏联哲学教科书先后用过两个本子。第一个叫《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69年以中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个本子在1971年问世,更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由三联书店和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哲学导论》一书,目前正在翻译中,不久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改变了原教科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倾向,使哲学进一步面向生活、面向现实。其次,该书抛开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的叙述模式,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结构,  相似文献   

3.
苏联目前对社会科学各门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正在进行改革。他们认为,学校的理论教育必须联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实际,说明现时代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为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作出贡献。现有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现据1985年末苏联《哲学科学》等杂志刊载的有关制定高校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新大纲草案的文章,重点介绍莫斯科大学教师进修学院于1985年2至6月制定的哲学新大纲草案,以及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该草案提出了以下哲学课程结构(供讨论): 导言人类精神文化中的哲学(题目1) 第一篇哲学史奴隶占有制形态的哲学(题目2) 封建主义形态的哲学(题目3) 资本主义形  相似文献   

4.
5.
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并不存在一个连续和统一的过程.曼尼卡斯(Peter T.Manicas)把社会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主题[1]:第一个阶段开始于西方哲学和科学的肇始——主题是古希腊城邦;第二个阶段开始于文艺复兴晚期,延续到法国革命——主题是西方现代性;第三个阶段大约是在19世纪——主题是科学观念与人文科学观念之争;第四个阶段是现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题是实证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关于人文科学观念的争论.  相似文献   

6.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完员,从苏联塔什干大学进修归来。塔什干大学为苏联研究东方文化的重点大学。蔡文从某一侧面介绍了苏联文化哲学研究状况。我们非常欢迎这类“留学归来谈学术见闻”的文字。  相似文献   

7.
我想把这个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7-1922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同时存在着两个相互对立的哲学和意识形态派别。在这一阶段,宗教唯心主义派别的哲学家仍在进行活动,继续出版他们的著作,一些学会组织在继续发挥作用。同  相似文献   

8.
德波林诞生于1881年,1905年参加布尔什维克,1907年成为孟什维克;深受列宁的影响,却是普列汉诺夫分子;他将普列汉诺夫的哲学世界观发展到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1929年这个哲学体系在苏联居于统治地位。持普列汉诺夫观点的德波林自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捍卫者。但是,人们对德波林主义的研究表明,德波林将普列汉诺夫推崇为苏联哲学界和共产党最杰出的哲学家的予人印象深刻的活动,导致出乎他意外的后果和始未料及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全国苏联哲学讨论会,于1985年6月8日至12日在南宁市召开。这是我国苏联哲学研究第一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广西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发起的。来自各地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共56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资料33篇。兹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8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了一本引人注目的、由美国人写的有关苏联当代哲学的专著:《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对当代苏联思想的批判性述评)》,作者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教授J.P.斯坎兰。西方历来重视对苏联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的重点却放在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方面。对苏联文化的研究也主要侧重在其意识形态作用方面。长期以来,西方对苏联的哲学并不重视,甚至抱着简单化的蔑视态度。西方对苏联哲学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屈指可数,人们的印象是J.鲍亨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世界各国中,对哲学理论研究得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苏联可算其中之一,就对西方现代哲学的研究而言,也是如此。苏联目前每年出版哲学方面的专著达五、六百种之多。对于这样一个在世界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国家,在国际斗争中成为我们主要对手的国家,对于它的哲学思想,无论从学术上,还是从政治上,都必须加强研究。苏  相似文献   

12.
安启念 《世界哲学》2017,(4):123-129
针对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从历史、道德以及对人的全面理解出发研究人和人类命运,是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和俄罗斯哲学思想的传统。在苏联时期真正代表了俄罗斯哲学传统的,不是А.Ф.洛谢夫,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И.Т.弗罗洛夫。弗罗洛夫的哲学思想紧紧抓住20世纪人类文明遇到的重大问题,不仅运用俄罗斯传统哲学的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从理论上对人和人类命运做了深刻研究,而且由此出发,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运动和政治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特色鲜明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1987年1月在莫斯科召开了苏联哲学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苏联哲学协会副主席B·斯托利亚罗夫作了《关于1982—1987年苏联哲学协会活动和从党的二十七大决议看协会工作改革》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谈到,在协会的第三次和第四次代表大会之间,在探讨马列主义哲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成果。如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科学知识发展的辩证法、当代科学发展的辩证法等等。这些问题由论辩证法的多卷集专门进行了论述。同时第一次试图撰写关于科学共产主义问题的概括性著作。这项工作成果拟在《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历史》一书各卷中加以论述。还有,对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报告人还着重谈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80年代是苏联哲学史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时期,而新哲学运动是一场打破教条主义禁锢的思想解放运动。以伊里因科夫为代表的年轻哲学家们创立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主义、科学认识论等多个哲学学派,在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自然科学哲学、唯物辩证法、哲学人学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官方诠释的崭新观点。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苏联哲学,不应因苏联解体和教条主义的破产而否定苏联哲学中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5.
列宁格勒大学哲学系于1957年11月25—29日举行了学术会议,纪念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符·普·罗任教授作了“四十年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发展”的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份。在第一部份“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中,报告人着重指出,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历史唯物主义问题被提到了首要地位,因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当时已经成为我国亿万劳动人民的实际的、迫切的和创造性的事业。以伟大领袖列宁为首的、在战斗中经过考验和  相似文献   

16.
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集体编写、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书,已于1958年8月出版。本书是苏联最新出版的比较系统、完整的哲学教科书,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十九章,约计六十万字。本书用导言、辩论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三个部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加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向共产主义过渡。在这种情况下,对进一步创造性地丰富一般革命理论的要求,尤其是丰富马列主义哲学的要求,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要扩大。如果不提高哲学研究的质量和效果,就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地研究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不可能使科学家们在解决下列迫切问题上作出更大的贡献,如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发展社会关系、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人民财富和提高文化水平和培养劳动者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等等。  相似文献   

18.
由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今世界的面貌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这既涉及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涉及苏联国内发生的诸过程。例如,开始令人关注的能源危机和因此为发展原子能技术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加速掌握其他各种大有希望的能源,这些都造成了一种新势态。信息学应用领域的扩大,预先决定了掌握世界〔发展〕的速度会加倍增长,会加强各国和各民族的交往。人造材料的作用不断扩大。运输的速度和能力迅速增长,等等。所有这些无疑会为技术的进步乃至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创造新的、前所未见的前景。与此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反动集团执行冒险政策,热核战争的危险也在增长。因为不善  相似文献   

19.
日本《唯物论研究》杂志1963年夏季号刊载了题为《苏联的康德研究现状》的文章,作者是泽村武生。摘录如下: 关于苏联研究康德的书,暂且不提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我们只见过阿·德波林的《康德的辩证法》(1924年)和维·阿斯姆斯的《康德的辩证法》(1929年)两书。此外,戈·维·普列汉诺夫在与康拉德·斯密特进行争  相似文献   

20.
庄福龄  张琳 《学海》2001,33(1):15-20
张闻天在苏联于20世纪20年代末写作的《哲学战线上的当前分歧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任务》这篇哲学论文中,对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机械论者进行了批驳,从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1)批判机械论"取消哲学"的错误观点,肯定了哲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权利;(2)区分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机械论辩证法,阐述了辩证法的实质,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辩证法和逻辑的一致性;(3)批判了机械论者的"还原"论基础,批驳了哲学虚无主义;(4)从哲学党性原则的高度,指出了当时哲学战线的实质和斗争的复杂性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者所面临的任务.这篇论文鲜明地坚持哲学党性原则,坚持列宁哲学思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历史地评价这篇论文和张闻天同志的哲学思想,肯定它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同当时理论战线的实际状况相符合的.这对于我们在跨世纪的今天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刻苦地钻研理论,勇敢地实践理论,反复地思考理论,坚定地推进理论,有着特别的启示和激励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