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科学思潮的对立面长期存在的反科学(anti-science)思潮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现象。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使得对科学技术的质疑、批判乃至否定愈演愈烈。由此,西方反科学思潮吸引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针对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西方反科学思潮的研究缺乏系统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神秘主义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秘主义是一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为背景,以宗教学的发展为线索,概述一百多年来西方神秘主义研究状况。纵观近现代历史,神秘主义研究与神秘主义热和非理性思潮的兴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有特征的阶段,一是19世纪中下叶,在欧洲,由于印度文化和异邦文化的发现,刺激起西方的寻根热,出现了一股非理性神秘思潮;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新浪漫主义,西方思想文化界兴起了一股反资产阶级文明、反理性、反科学的思潮;三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社会矛盾加剧,在反异化、反文化思潮中,东方宗教十分流行;四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社会、经济、生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反现代化、反科学、回归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热潮。  相似文献   

3.
西方反科学思潮是人类文明史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它与科学相伴而生,又尖锐对立。西方反科学思潮在哲学层面激化了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在文化层面,加剧了科学与宗教、人文的分裂。然而,要化解冲突,消除裂痕,圆融分歧,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便是返回中世纪,寻迹西方反科学  相似文献   

4.
2002年12月25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著名柯文慧的文章《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随后网上登载了一批学者就“科学主义”的有关论题进行的争论,特别是“反科学”、“反科学主义”、“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生态危机是否归咎于科学的发展”等等。“反科学”、“反科学主义”,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不是什么新思潮。当前学者们又讨论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们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认识科学的深刻含义、理解科学精神,向公民进行科学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先进文化,有很大的相关性,也是我们《科学与无神论》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学者出于对人类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进行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发展关系问题的讨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无论双方的论点如何,只要是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一种理性的探索,就是有价值的。为此,我们想开展这方面的讨论,进行思想和学术上的交流,提供出一部分学者对此类问题的观点,以供读者了解,并欢迎大家积极提供争鸣稿件。  相似文献   

5.
国内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一直是我国科学哲学领域的一大亮点。本文将对国内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的现状作一简要概括和评述,以期对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在新世纪的广泛展开能有所助益。一 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概念国内的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伴随着科学实在论研究的深入而展开的。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后现代科学哲学(postmodernphilosophyofscience)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科学哲学是20世纪中叶以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性”向科学哲学渗入的结果;后现代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6.
一、考察科学的另一种思路科学的本质是什么,这应该是而且确实也是科学哲学的一个主题。但是,从逻辑实证主义到证伪主义,再到历史主义,要想找出科学之为科学的本质,找出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件无法实现的事情,以至于在后现代科学哲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那里完全走进了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显然并不是洪水猛兽,但问题是科学真的就没有自身的本质吗?目前国内学界时不时地掀起关于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的激烈争论,其实无论是反对“科学主义”的一方,还是反对“反科学主义”的一方,都已经事先把科学看成一种独特的东西。那么,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一 所谓现代迷信,是指在现代社会将封建迷信、骗术、巫术或伪气功等混为一体,盗用一些科学的名词,而其语言和内容又不科学的歪理邪说,是一种具有短暂性、爆发性、群众性和流行性特点的现代反科学思潮.  相似文献   

8.
正确解读科学,是捍卫科学尊严的关键。近年来,国外思想界的一个新概念——科学主义传入国内。科学主义“相信科学能回答所有的人类问题,它使科学成为哲学、宗教、习惯方式和道德的替代物”(谷雨《对科学主义新版本的质疑》,《科学与无神论》2005年第3期)。从表面上看,科学主义的这种宣言似乎对科学推崇备至,但在我看来,科学主义实则与科学没有多大联系,科学主义的阐述是对科学的严重曲解,它给了各种反科学思潮以攻击科学的口实。我认为科学的含义清楚明白,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作为知识存在的科学,这就是科学技术,它是人类智慧的凝结形式,是…  相似文献   

9.
文化守成与制度更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从百余年前国家溃败以来, 我们的文化传统便受到严重的挑战, 陷入文化的危机。危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失去信心和耐心的所谓全盘西化派, 囫囵吞咽了一些西方学说, 便急不暇待地要“打倒孔家店”、“不读中国书”了; 另一方面则是所谓文化保守派, 同样囫囵吞咽了一些古书,便高喊尊孔读经、设立国教, 不要或不顾现代制度了。时至今日, 两派思潮的消长并未歇息。20世纪 80年代, 西化思潮颇为盛行, 90年代与新权威主义同时出现了所谓文化保守主义, 今天则又兴起了所谓读经运动。这些历史现象说明什么呢? 会不会是由于我们对于文化…  相似文献   

10.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  相似文献   

11.
左翼SSK科学观是后现代反科学的、新蒙昧主义的科学观的典型代表。拒斥分析、提倡跨越式综合是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主题径路。在SSK看来,科学是勾勒姆、科学是集体约定或信念(或信仰)、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是男性主义的产物,是左翼SSK科学观的几个著名论断。这类论断隐含着反科学、取消知识差异、马桶和茶杯不分、智慧与技能颠倒、观念与实在错位、否定人类智慧存在等问题。因其业已汇聚成为一股庞大的潮流,剖析和反思这股后现代的、反科学的蒙昧主义潮流,有助于揩去被左翼蒙尘的科学观,恢复其应有色彩。  相似文献   

12.
方法的变迁和科学发展的新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辩证法界讨论“李约瑟问题”自然延伸出这样的疑问:西方近代科学是唯一可能的科学吗?人们倾向于认为,迄今为止科学只有一种,它诞生于16、17世纪的西方,最后它属于全世界。但这不等于说不可以设想另一种科学。一、一种新科学:初步界定科学是演化着的,不同时期科学关注的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使用的工具等等是木同的。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算起,近代科学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可以把这段科学称为“第一种科学”,它是一场声势浩大、充分展开了的人类理性活动,极大改变了世界格局。从本世纪70年代中叶算起,科学界和思想界又在酝酿…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以儒家学说为本位来吸纳、会通西学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或一种文化思潮)。这是目前国内一部分学者对“现代新儒家”思想所作的概括。“现代新儒家”思潮产生于“五四”以后,这不是偶然的。剖析“现代新儒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或许能揭示出中国文化变革的某些重要问题。对“现代新儒家”试图解决传统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应如何评价?总结和反思这些问题,这对于加深文化的研究和两个文明的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顾红亮 《中国哲学史》2007,1(3):112-120
在梁漱溟的哲学里,存在两种科学概念:作为知识的科学与作为文化与价值的科学。在他看来,古代中国不是不能而是认为没有必要发展科学(文化)。古代儒家文化没有走科学(文化)的路子,并不一定意味着儒家文化中存在着反科学(知识)的思想。由于有了两种科学概念,梁漱溟对科学的态度呈现出某种复杂性,既批评科学的泛化发展倾向,也认可科学分化与合理化原则。  相似文献   

15.
胡浩 《学海》2007,(1):110-116
19世纪上半叶,在犹太学领域兴起的科学运动是在欧洲民族主义普遍发展、现代反犹主义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它的背后潜藏着深厚政治和民族动因。德意志民族主义一方面强化了反犹主义,使得犹太知识精英在文化界特别是大学面临困境,犹太人从痛苦的经历中感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存在意识。作为一种正面力量,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思潮也激发并强化了犹太民族自信心,它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汇合,为科学犹太学提供了动力。因此,犹太科学运动可以被看作是犹太民族史上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出现了一场关于“反科学主义”、“科学传播”的争论。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此类争论。温故知新。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有关争论,也许不无裨益。 一、历史上关于科学的争论 20世纪上半世纪,中外历史上发生过两次世人瞩目的关于科学问题的争论。其中一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向中国引进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宣传阵地。就在“科学”刚开始日益深入人心的时候,在中国社会中出现了反弹。  相似文献   

17.
科学优于其他知识之处在它错误的时候。虚构的东西可以承载优秀文化,但不能当作操作手段。科学与反科学都提倡怀疑,但前者要求有根据,后者不要。在政策制定中,某一方的相关利益不应是反对或支持的理由.平衡各种主张的冲突只有依靠科学。科研结论的可靠性不是由哪个人承诺的.而是通过许多其他人验证后逐步被公众认同的。科学家承诺的是自己的成果一定可以检验。科学工作者应该使科学知识能够“凌驾”于其他知识之上。伦理只能判定事物的好与坏.而科学可以调控。政府无权禁止人们选择“愚昧、错误”的生活方式,但更无权给推销愚昧、错误主意者发职业证书!构建和发展伦理要遵循科学规律.尊重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18.
当代科学的规范转换——从还原论到生成整体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系统科学自20世纪40年代系统论的创立到当前的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研究,已发展成蔚为壮的庞大学科群,形成当代重要的科学思潮,并代表着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与方向。理解系统科学作“最大一次科学革命“的意义,加强对系统科学的认识与研究,进而超越西方近代的还原论科学统,开创整体论科学研究的方向,对于中国科学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一、系统科学:从构成整体论到生成整体论系统科学的实质与核心思想是“整体论”,但作为科学的规范转换,系统科学从还原论向整体的转变有一个]化的过程。从以还原论为基础增加辅助性假设(如部分间相互…  相似文献   

19.
崇尚科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把“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放在第3位,可见其重要性。因为头两位“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备的基本道德,“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是犯罪行为。而“愚昧无知”在过去极左思潮的长期影响下,特别是在“知识愈多愈反动”的年代里,不仅不是耻辱,反而是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树立起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的正确观念,逐步认识到了科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作用,愚昧无知导致落后、导致贫穷、甚至导致邪教滋生、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它派系庞杂、学说众多,但这些思潮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因而又有如下共同的特性。(一)非理性主义倾向。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哲学上的非理性主义流派——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引发出以无意识、泛性论等非理性的“欲”为主要特征的弗洛依德主义,以及以个人的情绪体验为核心的存在主义,影响到以社会批判为核心,鼓吹“爱欲解放”论的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