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舌尖效应(Tip-of-the-tongue, TOT)在口语产生领域存在认知和元认知两种研究视角。认知视角主要针对口语产生的词汇通达过程, 认为信息激活或提取不充分是TOT发生的主要原因。元认知视角则主要关注口语产生的元认知过程, 认为个体对目标词提取状态的监测引发了TOT。TOT的元认知过程不仅可以监测目标词的提取状态及词汇通达过程中相关信息的提取, 而且可以控制词汇通达过程, 使目标词在TOT发生后成功地提取出来。两种研究视角在TOT发生的认知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生理基础方面均存在分离。未来研究应该探讨TOT监测和控制口语产生的作用机制和生理基础, 关注汉语背景下TOT发生规律及其对口语产生年老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舌尖效应是一种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的单词提取失败现象(Tip-of-the-Tongue, TOT)。本研究通过TOT回溯问卷和日记记录方法对青年人和老年人进行了为期28天的追踪, 考察了自然情境下舌尖效应认知年老化的发生特点及机制。结果表明:(1)自然情境下TOT存在认知老化现象, 老年人TOT发生频率比青年人更高; (2) TOT发生时, 个体存在替代词和语义相关信息的提取, 且青年人比老年人产生了更强烈的兴奋感和疲惫感的元认知体验; (3) TOT发生后目标词几乎都能获得提取, 老年人TOT的解决时间比青年人长, 但其解决率无年龄差异。TOT的解决时间受目标词熟悉性、是否存在替代词和个体主观体验的认知和元认知因素影响。(4)对TOT认知状态和元认知状态的记录会影响后续发生TOT的状态, 且延长其解决时间, 表明被试付出了更多努力和时间解决TOT。TOT的认知状态和元认知状态的因素都对TOT的解决时间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失语症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旋律语调疗法被认为是治疗失语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传统旋律语调疗法强调严格的程序和材料,改编版本则依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二者均能提高失语症者的自发言语产生、言语复述以及命名等能力。研究还表明,旋律语调疗法不仅能提高失语症者相关脑区的激活水平,而且也能通过影响失语症者的相关神经结构改善其言语功能。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确定该疗法的干预机制及其对汉语失语症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言语产生的认知神经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清芳  杨玉芳 《心理学报》2003,35(2):266-273
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言语产生中时间进程及其激活脑区的研究进展。首先简单介绍了言语产生中词汇通达的2种理论观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运用电生理技术指标LRP和N200,采用双重判断任务范式对言语产生的时间进程的研究。最后论述了有关语言产生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和脑成像研究,重点阐述了言语产生中时间进程相对应的激活脑区,言语产生的脑区表现出左侧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言语流畅性与连贯性多被用于单独评价老年人的言语产生质量。伴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在自然言语产生中常常无法兼顾二者,或因社交动机提高流畅性而损失连贯性,或在任务需求下提高连贯性导致流畅性下降,表现为对流畅性和连贯性的权衡。语用改变理论和抑制损伤理论可以解释老年人权衡不同言语产生指标的动机和认知机制,双侧背外侧前额叶、额下回和角回作为言语流畅性和连贯性共享的神经基础支持两者的权衡,颞上回、颞中回与右背外侧前额叶则分别在流畅性和连贯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突破对言语产生老化的单一评价标准,区分不同老化阶段中言语产生的差异,进一步探索老年人言语加工的动态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言语产生研究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晓林  庄捷  舒华 《心理科学》2001,24(3):262-265
本文回顾了言语产生的研究历史,总结了言语产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对言语产生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这些问题包括:(1)语义如何存储在心理词典中;(2)词条选择和音位编码的独立性;(3)语音和音位编码方式;(4)音位信息与音节框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汉语言语产生中词类信息的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图词干扰范式考察汉语言语产生中词类信息的激活.结果表明,无论单个名词命名还是名词短语命名,SOA=-100ms时都出现词类干扰效应,名词干扰条件下图片命名反应时显著长于动词干扰条件下,表明词类信息已经激活.  相似文献   

8.
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与研究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映学  寇冬泉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7,30(2):489-491,481
人类对创造力的认识进程,离不开哲学、生理学、脑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所作的研究贡献.但在对创造力的众多学科研究中,没有比心理学所作的研究贡献更大的了。本文着力从生理心理学、心理测量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进展。本文认为.对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要有更理性的研究取向.那就是.应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创造力的纵向研究和应用研究,应大力提倡创造力的多学科、多视野协同研究。  相似文献   

9.
言语产生和言语理解都涉及同音词在通达过程的表征。言语产生研究中,Levelt和Caramazza分别从通达的两阶段分离激活和独立网络模型推出了同音词的分享和独立表征模型,并用语言实验的频率效应和病人的语音治疗效应给予检验。本文评述了研究的新进展,探讨了同音词表征模型的分歧,认为同音词词汇表征与语言差异、加工范式、知觉通道等有关。从言语理解(言语知觉和词汇再认)的研究表明,这两种表征模型可能难以概括同音词尤其是汉语同音词的表征。本文根据言语理解研究的新近发现建议了一些可能的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10.
彭华茂  毛晓飞 《心理学报》2018,50(10):1142-1150
抑制不足理论认为老年人抑制能力不足, 易受干扰信息的影响, 阻碍对目标词的检索, 故比年轻人有更多舌尖现象。实验1操纵抑制通达子功能探讨其在老年人舌尖现象中的作用, 采用2(干扰条件:有、无)×2(年龄组:老年、年轻)的混合设计, 相比于无干扰条件, 干扰条件下舌尖现象年龄差异变得更大, 表明老年人舌尖现象和通达功能有关。实验2操纵抑制删除子功能, 采用2(是否激活干扰:是、否)×2(年龄组:老年、年轻)的混合设计, 不激活干扰条件下舌尖现象年龄差异不显著, 而激活干扰条件下舌尖现象年龄差异显著, 舌尖现象随龄增多与删除功能不足有关。通达和删除功能不足是老年人舌尖现象增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抑郁反刍是指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抑郁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含意的行为和想法, 包含反复思虑抑郁症状、抑郁的可能原因、以及抑郁可能引起的后果。抑郁反刍主要表现出对负性信息过度关注、认知控制缺陷以及非适应性的自我参照加工等认知特点。基于这些特点, 近期脑成像研究发现, 抑郁反刍主要与杏仁核、前额叶以及默认网络等脑区或神经网络有关。未来应在不同亚型抑郁反刍的神经机制、基因以及开发有效的干预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Procrastination, the voluntary and irrational delay of an intended course of action, has troubled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extensively. Vari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explain why people procrastinate and to explore the neural substrates of procrastination. First,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many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procrastination. Specifically, task aversiveness, future incentives, and time delay of these incentives have been confirmed as three prominent task characteristics that affect procrasti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self‐control and impulsivity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two most predictive traits of procrastination. After identifying contributing factors, two important theories proposed to explain procrastination by integrating these factors are reviewed. Specifically, an emotion‐regulation perspective regards procrastination as a form of self‐regulation failure that reflects giving priority to short‐term mood repair over achieving long‐term goals. However, temporal motivation theory explains why people's motivation to act increases when time approaches a deadline with time discounting effect. To further specify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underlying procrastination, this study proposes a novel theoretical model which clarifies how the motivation to act and the motivation to avoid vary differently when delaying a task, explaining why people decide not to act now but are willing to act in the future. Of note, few recent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neural correlates of procrastination. Specifically, it was revealed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rocrastination are correlated with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and altered spontaneous metabolism in the parahippocampal cortex and the prefrontal cortex, which might contribute to procrastination through episodic future thinking or memory and emotion regulation, respectively. This article is categorized under:
  • Economics >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 Psychology > Theory and Methods
  • Psychology > Emotion and Motivation
  • Psychology > Reaso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13.
工作记忆的认知模型与神经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益文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6,29(2):412-414,418
本文评述了工作记忆认知模型的进展,阐述工作记忆神经机制研究的基本问题。研究者在工作记忆认知模型框架下,提出了工作记忆成分结构的脑模型。根据自己的研究探索,展望进一步的研究问题,以及TMS和fMRI/ERP等脑成像技术的结合运用对工作记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推动。  相似文献   

14.
乐观偏差是指人们趋向于认为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坏事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期望(Weinstein, 1980)。乐观偏差的研究范式主要有社会比较范式、过去未来想象范式以及信息转变任务范式。运用fMRI对乐观偏差研究发现, 乐观偏差的神经机制主要涉及前喙扣带皮质和杏仁核、前额叶、多巴胺等。未来要结合社会比较和信息转变范式对乐观偏差进行测量; 研究乐观偏差认知机制的神经机制, 特别是采用ERP技术研究乐观偏差的认知机制; 同时要进一步揭示不同亚型乐观偏差的神经机制; 最后还要开展乐观偏差影响心理健康的神经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计算任务来探讨脑机制已成为国外研究大脑活动的重要领域。该文阐述了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领域有关计算的脑机制研究。神经心理学及脑损伤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脑两侧顶下小叶和左前额叶与计算加工有关。ERP、PET和fMRI脑成像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命名与比较、心算、精算和估算等不同计算任务,其所激活的脑部位有所差异,但是大脑两侧顶下小叶和左前额叶可能是计算加工的主要脑部位。由于研究材料、方法和程序的不同,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都有可能参与计算加工。  相似文献   

16.
在心理语言学领域,情绪信息加工是语篇理解的重要方面,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读者在语篇阅读中可以在线地、自动地推测出语篇情绪信息,追踪情绪信息的变化,并对其进行更新。语篇理解相关的模型及一些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实证研究表明语篇情绪理解至少包括两个重要的加工过程:一是对语篇情绪信息的实时监控,二是对当前情绪信息的评估与更新。相关的功能磁共振(f MRI)的研究表明语篇情绪理解除了需要经典的情绪加工网络,还需要多个脑区网络的参与,如,语篇理解网络、心理理论(To M)网络。未来研究还需更加深入地、更加细致地探讨语篇情绪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情感计算领域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认知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路海东  董妍  王晓平 《心理科学》2004,27(4):867-870
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影响小学生应用题解决的认知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采用自编的应用题解决问卷对183名小学生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情境理解、问题表征、问题归类、解题计划和自我评价是影响小学生应用题解决的主要认知因素。其中,情境理解首先影响问题表征、问题归类、解题计划和自我评价,后四个因素又进一步影响解题成绩。  相似文献   

18.
左脑还是右脑?—— 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我觉知是个体对自己有所认识或意识的内部主观状态, 自我认知加工的任务都激发了自我觉知, 因此, 其复杂性导致脑机制研究存在很多的争议。对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多从认知神经精神医学和涉及自我觉知任务的脑成像的角度进行, 很多研究发现自我觉知更多地激活了右脑, 针对具体的任务而激活不同脑区;但复杂的、高水平的自我觉知任务往往涉及内部言语加工, 需要左脑的加入。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皮质中线结构对自我觉知具有重要作用。今后有关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可望从自我觉知的性质、所涉及的具体任务水平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等方面有所进展。  相似文献   

19.
岳童  黄希庭  徐颖  潘思存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91-2101
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一直是该领域争论的焦点所在。近些年来, 研究者开始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导致价值观稳定性差异的机制问题。已有的神经反应证据表明, 当某种价值观是基于道义主义的绝对规则来进行认知建构的, 或与自我概念在表征上存在一致性时, 其更倾向于保持稳定的状态; 若非如此, 便可能会在外界影响(如他人劝说)下发生重要程度上的改变。未来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认识价值观稳定性与可变性关系的认知神经加工模型, 并探索价值观长效改变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以促进理论研究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