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子的一生     
麦子,一个普通的像脚下的黑土一样的名字。然而,就是这个普通的生命,滋养了我的祖先,我的父辈,我的生命和我的希望。我仰慕麦子,在我的意识里,再没有哪一种庄稼的个性,能够比麦子更加坚韧和充满活力了。秋天,当我把那一粒粒饱实的麦种撒播进土地的时候,我的希望也开始伴随着它们一起孕育。麦子是不会嫌弃土地贫瘠的,只要麦子的生命一融进土壤,它们便知道自己所要做的,就是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2.
大地我们脚下的大地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回首历史大地上印下了多少足迹静心思索这是丰饶的土地这是充满希望的土地是她给了我们生命的血液当和风吹起当阳光普照我的大地是你给了世间无限生机当我们追朔过去.  相似文献   

3.
做一株碱蓬     
在我居住的村子南面是一片广阔的盐滩。在这片苍凉的土地上,生长得最旺盛的生命就是碱蓬了。每到春天,一场细雨之后,那些肥嫩的、圆柱状的小叶芽,便撑开泛着微小盐粒的碱壤,生机勃勃地冒了出来。  相似文献   

4.
文永生 《天风》1994,(9):12-14
广袤的黄土地,蕴含着生命的成长,干涸的黄土地,渴慕着雨水的降临;厚道的黄土人,有着对福音深深的企盼…… 干涸的土地上若还能发现水的存在,那便是上主对这片土地的赐恩,黄土地的心脏在激烈地跳动,发出声声呼唤:“恩雨,降恩雨!求主成就你应许;我灵虽已略得滋润,还渴望滂沱大雨。”这就是黄土灵魂对福音的渴慕之情。  相似文献   

5.
<正>生活虽多姿多彩,但很多感动转瞬即逝;生命之旅中的许多相遇,如梦如烟,可遇而不可留。然而,自从与你相遇,你便成为照亮我一生的太阳,带给我色彩斑斓的人生。初次与你邂逅,那时我尚年幼。你静静地躺卧在奶奶卧室的柜子上,懵懂的我轻轻捧起你,好奇地端详着,小心地翻阅着。真正与你相知,适逢豆蔻年华。我怀揣着你来到教会,老师带领我们诵读《马太福音》27章,我第一次深深地被你打动。当读到"我的神!我的神!  相似文献   

6.
我工作的地方离老家只有一百多里路程,工作不是很忙的时候,我总要抽空回去一趟,去父亲的坟前看看,对父亲说说心里话。跪在父亲的坟前,我不知道,长眠在泥土里的父亲,一个人会不会孤单。我也不知道,当我无数次梦到父亲那清癯的面容时,他同样是不是也在土地的深处,挂念着他的亲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的逝去都会促使我对生命进行无解的思考:亲人们离开了我们世俗意义上的村庄,住进了那些在贫瘠田野中,用泥土垒成的村庄里,会不会害怕,会不会想念与他们不同世界里的亲人。他们能够感知我们对他们逝去的悲伤和思念吗?  相似文献   

7.
汤海波 《天风》2008,(2):37-37
傍晚,徜徉在田间路上,把人生的历程默想。在神爱里沐浴着主的恩光,我的生命又一次延长。求神给我插上生命的翅膀,带我飞往美丽的天堂。这是我的夙愿,更是我的阔想。但主恩不能忘。  相似文献   

8.
董景蔚 《天风》2008,(1):40-40
我一直认为上帝赋予了我信仰,却没有给我新的生命,因此我很痛苦直到我在高考那惨败的旅途中跌跌撞撞,弄得身心疲惫,心力交瘁时,直到我与上神学的哥哥久别重逢时,我才真正地去思考我的信仰.  相似文献   

9.
战玉志 《天风》2005,(9):45-45
生命,到底有没有一个极限?中国自古以来就把“残”与“废”两个字连接在一起使用,好像残者即废,无可救药。难道残者就是废人吗?在我认识的许多伤残孩子中,就有这种观念,因着身体上的缺陷而自卑自怜,自怨自叹,甚至自暴自弃。我总喜欢介绍几位残障者基督徒,如何从生命的主、全能的上帝那里得着生命的秘诀,靠着那加力量、凡事都能做的神,克服了种种障碍,奏响了一曲上帝为我们而写的生命乐章。  相似文献   

10.
正年过半百,眼睛老花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一天,我正在很吃力地读着一张报纸,孙子问我:"爷爷,你也有近视吗?怎么也看不清呢?""爷爷的眼睛不是近视了,是老花了,看东西放近了看不清,放远了才看得清。"我说。"爷爷,我们正好反着来呢:我放近了才看得清,而你放近了却看不清;我放远了看不清,而你放远了才看得清,这是为什么呢?"当然,这是一种生命的规律。但在生命规律之外,是不是透示着一种上  相似文献   

11.
从1984年第一次在西南师范大学的课堂上接触美学,而今整整30年了,从1991年拜读潘知常教授的《生命美学》至今,也已24年了.可以说正是美学,尤其是在生命美学的烛照下,我由一个只能讲解普通语文的中学老师到可以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艺术概论、文化批评、美学原理的大学教授,由一个美学爱好者成为了美学研究者,其间的坎坷曲折,个中的酸甜苦辣,真可谓一言难尽啊.深感庆幸的是,在我生命的最美好年华,遇上了美学,遇上了赋予我生命意义的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2.
痕迹     
正在我生命最初的12年里,北方的一切都留下了融于我血肉的痕迹。生于北方,长于北方,北方的四合院,黄土地,苍茫的山和冷冽的风构成了我对生活的全部记忆。我浸染在华北特有的朴厚而古老的乡音里,养成了北方特有的豪放粗犷的性格。每天睁眼闭眼,便是黄土高坡;张口闭口,都是浓浓的乡音。偶尔有外地的亲友探望总会来一句:"这一看就是个北方娃子!"我很受用这类话,因为它们好像无意间便证明了我与这方土地的亲密与契合。我热爱这片土地,我身上  相似文献   

13.
追寻生命     
记得还是孩提的时候,春天和小伙伴们上山挖野菜。春寒乍暖的日子,在羊肠山道上累了,困了坐下歇一会儿。看着向阳的山石上从冬日里刚刚苏醒的蝼蚁开始忙碌着为生存奔波,只觉得好玩儿。在高中将要毕业的前夕不觉又体验到那群蝼蚁又在大脑里奔波着,于是想:忙什么呀!只不过瞬间的生命罢了。没意思。转念又一想,人的生命对于永恒的意识而言,也不是瞬间吗? 这种思虑曾一度在在我不脑萦绕。直到有一天我在《每日礼赞》中读到这一段“上主,人算什么,你对他如此关怀,世人又算什么,你对他如此眷爱,他的生命不过是一口气息,人的岁月有…  相似文献   

14.
爱与被爱     
如果我是一棵树,我就有了19个生命的年轮。年少的我对生命的感悟虽然不深,但在接受着“大地”和“阳光”的哺育时,也愿意奉献出自己生命中的绿色。因为我知道,被别人爱是一种幸福,而爱别人则更是一种快乐。常常感觉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我生活在这爱与被爱之间。  相似文献   

15.
一位在世间生活的凡夫僧,总是有许多习气,对于音乐我生来细胞不多,五音不全,可是我很喜欢欣赏音乐。每当学习感到疲劳时,便打开录音机,让那流动、轻柔的旋律在小屋内飘荡,于是心中便多了几分感悟。在音乐中,我感悟着生命,体验着生命的美丽。很多人都说宗教与音乐有很多相同之处,我想这是我喜欢音乐的原因吧!当我坐在人头簇动的音乐厅中,静静地欣赏着自己每天都在唱诵的梵音,心中涌起阵阵感动,原来我们每天上殿念诵的梵呗竟是如此优美、动人,我第一次有这种体会。在这个文明的现代殿堂中,莫扎特、贝多芬等世界音乐大师的旋律仿佛还在大厅中回…  相似文献   

16.
开启双眼     
李荣表 《天风》2002,(1):52-52
“走路的人,不但需要有光,也需要能看见的眼睛。”当我看到这句话,想到了我和母亲蒙主拣选的经历,真的很激动,存着感恩的心,将上帝给我的这份奇妙恩典与大家一起分享,将一切的荣耀归给我们的天父上帝。我们一家生活在广西德保一块旯旮贫瘠的土地上,世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的父  相似文献   

17.
水稻的谦卑     
贴紧土地,是一种让灵魂匍匐前进的方式。水稻始终以谦卑的姿态呈现在土地上,没有艳丽的花朵,没有高悬的果实,却默默滋养着城市与乡村,滋养着人们平静的生活。年复一年,光阴流逝,乡村的容颜已改,只有谦卑的水稻,依旧在土地上淡淡地飘香。红土高原上的乡村是谦卑的。它用贫瘠而朴实的土地接纳了水稻,接纳了这种庄稼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关系到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生存模式,因此,从源头上对生命科学的定义进行重新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给生命科学做出如下定义:以人自身生命系统为研究主体;运用宇宙生命全息论和原初与续发理论,研究生命系统自身在信息能量主导下的生物功能、调控机理和演化规律;研究生命系统之间信息能量的沟通、转换与统一,最终实现生命系统个体的完善与整体的和谐;生命系统具有自相似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进而给生命做了重新的定义:凡具有时空过程皆为生命.  相似文献   

19.
(一) 你,属于人类的大脑。这大脑是你的母亲,你是大脑的儿子,可大脑又属于人类的生命。这生命又是你的什么呢? 如果生命是辽阔的大地,大脑是这块广漠土地上升起的一座高山,那么你呢?你是山中的微风,轻轻地抚  相似文献   

20.
因为遥远,所以神秘。长久以来,我一直渴望去远方漂泊,心中理想的无限风光总是在远方。所以,一有空闲,我就背起行囊, 向远方出发。远方,成了我心中永远的情结。脚下的路在延伸,而远方永远没有止境。背包里装着对远方的憧憬,装着家人的牵挂。匆匆地行走在异乡的土地上,心情像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