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整个先秦名辩逻辑的发展为背景,比较具体地探讨了先秦儒家在名辩思想特别在正名方面提出的理论见解及其贡献,并分析了先秦儒家未能在正名和名辩方面全面继承、发展名家和墨家逻辑思想成果的缘由。文章认为,孔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开拓者,他最先揭示了名实必须一致的正名原则,突出了“思”的作用,提出了“举一反三”、“能近取譬”等推类方法。孟子也承认自己“好辩”,但又对名辩采取否定态度,因而很少有所建树。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正名思想,而且在某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名家和墨家的正名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正名逻辑体系。其中尤以“制名之枢要”最具有创见的理论价值。文章最后指出,先秦儒家虽然为开拓我国古代的正名逻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终因坚持排斥名墨的错误立场,未能对名家和墨家在名辩学说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作出全面的继承,特别在命题和推理形式方面显得极为薄弱和不足,未能使先秦的名辩学说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名学说中的意义理论周云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中国古代逻辑曾被称作“名学”、“辩学”或“名辩学”等。其实,所谓的“名学”也只限于指中国古代的正名之学或名实之学(正名学),“辩学”才主要是指推理论证之学(论辩学),合正名学和论辩学而称“名辩学”,包含并代表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全部理论和学说。正名学乃是整个名辩学的基础。无可否认,当代语言哲学及其意义理论是20世纪初才开始提出和创立的,因此无论在西方的古代还是在中国的古代,都还不可能有专门的语言哲学,更不可能有专门的意义理论或语义理论,自然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3.
礼治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很崇拜周礼,主张“复礼”、“为国以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孔子提出的“复礼”的办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礼治思想与孔子“仁”的思想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儒家从社会整体出发,以人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等级结构系统,而个人,首先是国家领导人的道德修养是实现社会管理的关键。文章着重分析了儒家关于“群”的概念,指出中国传统的哲学范畴——“分”与“和”,是儒家管理理论的基础,而“仁”和“礼乐”则是“分”与“和”在管理学中的具体化。作者从信息论的角度对孔子的正名理论做了新的阐发,认为孔子重视“诗”,力主“正名”和远佞人,直接目的是为了使民族语言具有统一和确定的语义,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系,实现有效的管理。而那种认为孔子“正名”本身即在于恢复礼制的传统观点,缺乏根据。本文提出,儒家社会管理学的特点是:重视社会整体调节,注意利用心理因素和制约机制;在等级制度的范围内允许个性发展;启发人的廉耻,防重于治;尊重曾使我国原始社会特别昌盛发达从而留传下来的血缘观念。  相似文献   

5.
论孔子的逻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对逻辑问题进行自觉考察的一位学者,他提出的一些逻辑思想,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是他对正名论和思维方法的提倡。自孔子提出正名论以后,先秦各派学者尽管立场观点不同,但几乎无不谈论正名。战国晚期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集其大成,建立了全面系统的正名论逻辑体系。孔子的逻辑思想同他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和整理、研究、传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就荀况名辩思想的四个问题进行讨论。这四个问题均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在荀况名辩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2)在此之前的学者已有所论,而我不敢苟同者。 共名与别名 旬子说:“万物虽众,有时而欲编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偏[当作偏]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荀子·正名》篇。以下凡引《正名》篇,不再注明出处)  相似文献   

7.
荀子在总结发展名辩思潮和认知哲学成果的过程中,创立了自己的语言哲学思想。其内容精深,体系初成,与其“一天下”的社会理想相呼应,与其“正名实”的逻辑哲学相发明,与其“缘天官”的认知哲学相补充,具有可贵的创造性和世界范围的先进性,在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应受到国人的珍视。  相似文献   

8.
先秦逻辑思想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的逻辑思想,具有古代逻辑先进的思想特征。由于形式上与传统的西方逻辑结构不相同,所以在思维形式的共同原则之下,突出地形成了自己民族语言表述的特殊方式。同时,更由于我们古代文化科学不同的历史经验,特别是社会生产斗争中反映的政治伦理思想,促使它在整个“名言”的思维对象上,有了极为广泛而多样的综合性内容。因此,从纯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先秦逻辑思想的体系,基本上是古代中国独立创造的一个逻辑体系。这种体系的内容,除了结合自己民族语言特征,提出逻辑基本形式原理的解析外,主要任务是作为当时政治伦理的正名和实际政治斗争的名辩工具而提出的。截至战国末年的时候,代表中国古代逻辑的思想体系,即已在后期墨辩学者和荀子正名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但是春秋至战国之际,在许多名辩思想学说中,先后  相似文献   

9.
《论语》逻辑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中国逻辑史研究专家们对“孔子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研究较多,但多限于对孔子“正名”逻辑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其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影响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正名思想的提出孔子的正名主张,显见于《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于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近也!奚为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阈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于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见.子路与孔子问答,关乎卫君待子为政事。对此,还可从《论语·述而》中找到另一记载,此即于贡与孔子问答: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相似文献   

11.
孟凯 《管子学刊》2011,(2):24-29
荀子的正名理论不仅接续孔子的正名传统,也有对诸子之学的扬弃,在正名理论中荀子借鉴了名家、墨家的理论,丽他们也是萄子批评最多的。荀子的正名理论主要体现在《正名》篇中。其中他讨论了名的分类、名的作用、制名的原则等,并对“三惑”等不正之名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名的主要作用在于“明贵贱”与“辨同异”,“贵贱”关乎价值,“同异”关乎事实,萄子就通过名联接了事实与价值。“辨同异”在乎求“真”,“明贵贱”在乎求“善”,而荀子又认为“明贵贱”高于“辨同异”,从而把名学引向伦理、政治之域。  相似文献   

12.
(一) 荀子邏辑思想与古代儒家正名的传统关系。荀子是战国末年晚出的儒派邏輯哲学家。生当名辯高潮时代,游学齐稷下,曾于十四年之中,被稷下名辯诸子三度推为老师(祭酒)。荀子的邏輯思想,主要以古代儒派正名的“名言”观点为其体系的中心。但是他的邏輯特点,則是綜合了邓析、老子、孔子、墨子、宋鈃、尹文及惠施、公孙龙、尤其是墨經学者的邏輯認識成果,在自己朴素唯物論的世界观和科学符验的思想方法这一基础上,完成了儒派新的正名論的邏輯科学。从先秦哲学史来說,以孔子为首的正名思想,主要部分都属于旧政治倫理的認識范畴。所謂“名正言顺”的思想基础,是与当时宗法貴族統治阶级的政治立场分不开的。如果把这种正名作为思想工具看,那也只能說是上層意識的礼制思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正>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据《韩非子·显学》),其中主要是孟、荀两派。孟子提出性善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性恶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礼”的学说,发展为礼法结合、以礼为主的治国之道。同时,他们也分别从“仁”和“礼”的侧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论乐文字也是语录式的,它们主要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思想。(一)“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孟子·尽心下》(以下凡引《孟子》文字均只注篇名)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告子上》曰:  相似文献   

14.
从人学的视角看孔子“仁”之学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 ,孔子思想从其本质来说是实践性的人学。本文从人学的视角 ,从四个方面对孔子提出的“仁”的学说进行了规定和梳理 :一是对待“仁”的态度 ;二是“仁”的价值内涵 ;三是“仁”的表现方式 ;四是“仁”的实践价值。“仁”的学说构成了孔子人学思想的价值核心 ,它既是一种原则 ,又是一种方法 ,同时还是一种理想境界和价值目标。“仁”的学说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内在原动力之一 ,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相似文献   

15.
从正名思想谈《公羊传》对孔子华夷大义的阐发(续)林丽娥四、《公羊传》华夷思想的深层旨意-对孔子华夷大义深层的阐发《公羊传》认为孔子的华夷思想除有上述表层的涵义外,还具有下列深层的涵义。今依其言论分析归纳,并立标题加以叙述。(一)以华夷之名行褒贬,代王...  相似文献   

16.
宋化玉 《孔子研究》2023,(5):106-116+159-160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层担负政治责任,以实现良好的政治局面。与孔子维护“君主本位政治”的传统看法不同,这两条思想线索皆为“君子本位”。它们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小邦君子政治”的思路,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17.
从根本上讲,孔子思想学说是关于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存在的生命哲学.“天命”观、仁论、政治一文明史观、正名知言说是支撑起孔子生命哲学大厦的四大支柱.孔子“天命”观把人的政治生命活动和政治生命存在作为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存在最高的和理想的形式.孔子仁论探讨了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本质上的分裂性和辩证地复归于整全的可能性,仁本身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存在既分裂又统一的矛盾性特征.以“文质彬彬”为理想社会目标的政治一文明史观,是孔子“天命”观和仁论的中介,也是使二者成为可能的历史一现实基础.孔子从人的政治生命活动和政治生命存在现实中经验到和体悟到的、并且理性抽象而来的正名知言说,是孔子生命哲学的归宿,并且使孔子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高度重视语言对于存在的意义的哲学家.对《论语》中孔子言语的理解,关键在于解读者个人的本己性体悟,引经据典式的解读不能激活孔子生命哲学、从而使其具有此在当下性质.  相似文献   

18.
孔子面对春秋乱世而提出"正名"的政治主张,却被现代学人在平等理念的观照下,以一种对等性的衡量定格了这一思想所具备的现代性意义.在这一意识背景下,"正名"内容被置换为现代性的权责观念,使得这一思想在现代运用过程中发生功能化的误操作."正名"思想基于一种等级人格的塑造,包含了古典精神的高贵意蕴,却又区分于柏拉图的"高贵谎言".  相似文献   

19.
“夹谷之会”研究——兼议孔子的仁学和平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夹谷之会”是孔子仁学和平思想的一次实践,重新解读“夹谷之会”,研究孔子的仁学和平思想,旨在指明孔子在“夹谷之会”上尊重和坚持当时仍起作用的礼的国际法准则,及其提出“文武兼备”的和平外交方针两个方面的价值,对中国传统和平思想起着正面的作用,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不是“礼”。基于这一观点,对孔子美学思想作如下探析。一孔子讲“仁”有广义、狭义两种情况。属于广义方面的例证,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