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告促销心理机制从本质上讲就是广告受众从接触广告信息到付诸购买行动这一过程中一系列心理变化的综合。广告促销心理机制应包括以下环节: 一、接触信息 这是广告对消费者影响的开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接受程度与接触该事物的频度及接触时  相似文献   

2.
最新的广告理论“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广告心理学原理是目前研究广告心理的重要理论。该理论提出以消费者资料库为基础,认识消费者的心理图式为广告策划依据,主张把策略与执行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视消费者行为和观念的变化作为评估广告作用的指标。这一新的观点是广告心理与广告策划理念上的一次革命,对未来广告心理研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外相关机构研究表明,一种产品瞬间进入消费者视野并留下印象的时间是0.67秒,色彩的作用达到了60%,由此可见,色彩在产品营销中的效果非同寻常。色彩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有重要影响,有很多消费者往往根据第一印象决定其购买选择,而色彩是第一印象中的关键因素。作为传达产品信息的广告作品,其向消费者呈现的色彩以及在广告作品中色彩带来的美学表现和效应相当重要,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广告设计可分为概念设计和情感设计. 设计师在设计时首先要真实、准确、公正地传达广告企业、产品、服务的客观情况,以便给观者一个明确的概念,即这个广告宣传什么,这就是概念设计.另外,设计师还要根据商品和消费者的情况,通过表现与广告企业、产品、服务相关的情绪与情感因素来传达广告信息,以此对公众的情绪与情感带来冲击,使他们产生购买商品的欲望和行为,这就是广告的情感设计.  相似文献   

5.
广告媒体的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71名普通消费者进行《广告媒体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消费者对各类大众媒体的态度取向中,电视广告居首;消费者的态度取向决定其购买行为,电视广告对购买行为的驱动效应最佳。(2)电视广告的收视时间区间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相关,存在最佳驱动期;同时,收视时间也有饱和性;(3)大众媒体广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驱动比口传信息效果好。研究经果对提高中国广告设计的水平和追求广告行为的最佳效果,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研究发现眼睛注视线索不仅能够引导社会性注意, 还会影响个体对物品的感觉和知觉。注视线索对消费者的影响体现在认知和态度两方面:一方面, 模特注视线索能够引导消费者注意, 增强消费者对广告或产品的记忆; 另一方面, 模特注视线索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喜欢程度和购买意愿, 以及对服务人员的评价。未来可以从产品、消费者、消费情景及注视线索发起人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注视线索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广告心理学     
<正>广告所希望起到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消费者的心理,让消费者自愿自觉地购买产品。广告心理学即是对广告所努力去影响的那些人的心理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在离开霍普金斯大学之后,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加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智威汤逊。华生认为,广告要起作用,应该利用爱、恐惧和愤怒这三种先天情绪。华生还倡导将客观的科学方法应用于广告。此外,华生还率先将名人推荐用于广告中。在华生之前,三位心理学家对  相似文献   

8.
奖励推荐计划(referral reward program, RRP)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取新顾客和保留老顾客的有力武器, 然而有关RRP对消费者推荐行为影响的研究却较为匮乏。从RRP引发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冲突的视角出发, 以营销学、动机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及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系统研究RRP对推荐行为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研究奖励框架与社会规范对消费者推荐动机的作用; 探究情绪在动机一致性与推荐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关注因果定向、自我意识及文化价值观等自我层面因素对以上过程的调节作用。将主要采用系列实验并结合神经营销学方法, 力图彻底搞清现有研究中的争论话题和填补研究空白, 这对从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相冲突的视角探讨以动机为主题的RRP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同时对中外企业了解奖励对消费者推荐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及设计合理有效的RRP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有关广告的应用心理问题方面的综述。该文从应用心理学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广告效果,增进人们的购买行为,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告创作中的心理因素及莫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使广告宣传取得预期的效果,广告的创作必须符合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消费心理学和广告心理学近百年的研究为提高广告宣传效果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使广告活动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在理论和应用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广告心理学研究中一些原来未涉及的领域也因而得到了深入的探讨.本文从消费者心理因素的角度总结了广告创作的基本过程及心理因素在广告创作中的作用,并对广告设计人员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首先编制了消费者自我概念量表,对高尔夫球会客人进行了消费者自我概念的测查,将高尔夫消费者划分为事业自我型、交际自我型、精明自我型、家庭自我型和表现自我型五大类,进而分析了这五类消费者在参与高尔夫球运动动机和购买高尔夫球会会籍动机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1)锻炼身体是消费者参与高尔夫球运动的主要动机。不同自我概念消费者参与高尔夫运动的动机的差异表现在事业自我型消费者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显著;(2)商务交往是消费者购买球会会籍动机的主要动机,不同自我概念消费者购买球会会籍动机的差异表现在家庭自我型消费者与交际自我型、表现自我型消费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营销中商品包装设计已成为主要的促销手段,在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消费模式下,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来设计符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现代企业包装设计在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解决基本问题的前提下,还要着重于消费群体的形态细分,明确目标消费者,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重视包装设计的心理作用,最终以外观优良的设计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和行为,这样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相似文献   

13.
预期性思考、自我调节导向与非计划购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消费者对非计划购买产生犹豫时,营销者应如何引导他们的购买行为?本文通过准实验与控制实验的方法探究该问题。研究结果显示:(1)营销者可以通过设计预期欣喜和预期后悔信息提高其非计划购买意向;(2)但是预期性思考的有效性还受到消费者自我调节导向的影响:预期欣喜对提高趋利导向消费者的非计划购买意向较有效,预期后悔对提高避害导向消费者的非计划购买意向较有效;(3)预期欣喜和预期后悔通过影响消费者对购买合理性的判断而影响他们的非计划购买意向。  相似文献   

14.
江波 《心理科学进展》2001,9(3):270-275
网络是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媒体,网络广告是当今欧美国家热门的广告形式,并正以超常的速度迅猛发展。要提高网络广告质量,使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建立一个效果评估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网络广告效果测评更应注重心理效果测评,对网络广告心理效果模式的探讨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广告的非强迫性、交互性及分众媒体的特点,要求在其心理效果模式中注重网络广告引起有意注意的程度,广告信息的针对性,亲和力及能激起消费者的在线购买行为等几个指标。  相似文献   

15.
广告心理学,是商业心理学的分支,是研究广告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霓虹灯、路牌等)对消费者产生心理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广告、顾名思义,“广而告之”。其词义是从拉丁文中“大喊大叫”、“引起特别注意”引伸而来。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广告宣传的目的在于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说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的说服,即明确地陈述、表自产品的性能、作用及优点等,劝导消费者接受该产品,产生购买行为。但有时,直接的说服会带来负效应。有些广告虽声嘶力竭叫卖自己的产品,标榜它的种种优点,但消费者却无动于衷、冷漠待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怀疑产品性能的真实性,拒绝购  相似文献   

17.
消费者抱怨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申跃  赵平 《心理学报》2005,37(3):397-402
不满意购买发生以后,消费者可能采取的抱怨方式并不相同。通过对冰箱、空调和洗衣机行业2966位消费者的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多变量方差分析方法对消费者抱怨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直接抱怨的消费者在品牌形象感知、满意度和再次购买倾向上都显著地高于负面口碑和沉默抵制的消费者。继而,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对抱怨行为方式的选择及影响进行解释,并指出企业应该鼓励消费者进行直接抱怨。  相似文献   

18.
社交网络的发展弱化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强化了消费者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借助消费者传播营销信息,以影响其他消费者。本文从企业如何设计营销信息入手,探究消费者与企业所处的关系范式对消费者信息转发行为的影响。通过二手数据分析与实验法,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类刺激对触发交易关系范式下消费者的转发行为更有效;情感类刺激对触发共有关系范式下消费者的转发行为更有效;交易关系范式下消费者出于回报企业的动机分享,共有关系范式下消费者出于利己动机而分享。  相似文献   

19.
性感广告是常见的品牌营销手段,科技发展使得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的性感营销越来越受青睐。既有研究往往片面地将性感等同于与性,且文献零散分布在生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缺乏系统的逻辑脉络,结论之间相互矛盾。完整的性感效应理论框架包括对性感广告的定义、分类和性感广告所产生的正负面效应;其中的心理解释机制有消费者认知、生理动机、性自我图式和社会临场感;同时,性感广告会受到产品类型、广告情境和个体特质的调节。总之,性感广告在营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栾墨  吴霜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0):2194-2205
彰显社会地位是消费者行为的一项基本动机。以往的消费心理学研究大量聚焦产品特征如何彰显社会地位(即令观察者产生高社会地位的推断), 却很少探讨消费决策过程这一购买决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社会地位推断有何影响。本研究试图构建一个基于最优化决策过程信息的社会地位推断模型, 系统探讨: (1)最优化决策过程能否及如何彰显消费者的社会地位; (2)彰显社会地位动机是否为消费者进行最优化决策的原因之一; (3)最优化决策过程如何通过社会地位推断影响观察者后续的消费行为。本研究将为社会地位推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扩展最优化决策研究的外延, 并从全新的角度揭示最优化决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