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解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新维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它进行研究,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人们责无旁贷的义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问题。当然,这里所说的“理解”,是哲学解释学意义上的理解,包含“解释”、“理解”和“应用”。因此,不讨论理解和解释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讨就难以从学理上得到深入。本文试图借助于哲学解释学的重要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蕴涵的理解和解释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尚庆飞 《哲学动态》2023,(2):118-1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推动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诉求。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立胜研究员通过撰写《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可能》等学术论文,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体系建构、学术研究范式的更新;通过组织举办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并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分会,推动学界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学者将其视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学者将其理解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被赋予这样两种不同的理解,这一研究出现了同一概念走向不同解读的复杂格局。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林元教授早在21世纪初就关注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发表了系列相关学术论文,并与他的团队撰写出一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本刊委托南京大学哲学系尚庆飞教授深度访谈刘林元教授,试图在进一步辨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的基础上,就其产生与发展机制、目标使命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3.
元梁同志在《哲学研究》1964年第4期发表的《怎样理解“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文章,名为对“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怎样理解”,实则是一篇恶毒地攻击“一分为二”和卖力地为“合二而一”论辩解、争地盘的文章。它的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宣扬矛盾调和论、阶级调和论的立场,是极为鲜明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理解间距"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达到客观准确的理解,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解释学的研究,有两个要素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是时间,一个是语言。这就是所谓的时间间距和语言间距问题,它们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理解间距问题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值得问题作出比较深入的探索。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客观性要求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客观性必须清除两种错误观点或认识。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凝固化的理解。这种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一个所谓不变的“原意”,要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相似文献   

5.
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唯物史观基本上是一个平面结构。当我们联系经济体制改革和新技术革命的问题进一步探讨这一理论,特别是进一步研读《资本论》时,发现这一理论是一个立体结构。这一立体结构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一是这一理论的表层,即以概念和范畴所表现出来的逻辑体系;二是这一基本理论所要求的经济分析的基点;三是这一基本理论所包含的创造性方法论原则。第一个层次已为大家所熟知。就第二个层次则拟对唯物史观的“物”作一下辨析。唯物史观的“物”,不是辩证唯物主义之  相似文献   

6.
通常把“本体论”视作对“存在”的研究,因而也可理解为“存在论”。哲学史的发展表明,古代哲学那种以抽象的、绝对的、一经确立便不再变动的本体为对象的“本体论”,已经为人类的思维进步所扬弃。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哲学再也没有新的形式的本体论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就产生了新的本体论,那就是“实践本体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以及哲学的现代化,在我们看来,就是加深对“实践本体论”的认识和理解,并由此出发来把握自然界、社会、人和思维等等。那么,“实践本体论”是什么呢?它的革命意义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各种思潮中的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宗教观既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同,又保留了马克思主义以宗教分析的某些遗产。它们是当今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家、哲学家对当今宗教问题的思考。本文对这些思考作评介,旨在拓宽研究的视野,为我们思考现代社会的宗教问题提供一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从古代意识形态到当代意识形态——与郭沂研究员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超 《哲学动态》2007,46(10):3-10
在当代中国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复杂的话题,但仍有不少学者从各个不同角度做出探讨,并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议论和争鸣。最近郭沂研究员在《哲学动态》2007年第3期发表了《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体价值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一文(以下简称“郭文”),对于这一话题进行了难能可贵的探讨,同时也阐发了他自己对儒学形态和功能的独特理解,表现出较大的思想勇气和探索精神,其中的一些提法也富有启发意义。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篇文章也存在较多需要进一步辨析的问题。也正因此,我想在此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反对从“抽象的人”、“人的当下存在”出发理解人生的有关问题,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坚持历史唯物论就要排斥从个体生命的视角研究人生的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应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的发掘和整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1992年2月27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在京召开了“章韶华四部哲学著作出版座谈会”与会者50余人.会上,出版社总编辑张品兴对章韶华的四本书(《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走出哲学的误区》、《走出哲学王国后的沉思》、《需要一创造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作了简要的介绍.张品兴同志说,《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书,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了深入探讨的成果,书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走出哲学的误区》提出了一个发人深醒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发自内心地坚持“唯物主义路线”.“按照辩证法办事”,结果却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地误入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沼?对此,作者认为,原因固然是多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宗教、批判各种“宗教批判”理论及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尘世”根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的认识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的演变过程,得出物质生产与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结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涵义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辨析力,避免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所导致的或“左”或右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2.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我国马哲界开展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其间, 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性”与“学术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今年, 由于纪念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仙逝, 哲学工作者们发表了一系列讨论“中国哲学”的文章, 使人们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大为深化。这两个讨论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但深入观察, 却可发现一个共同点: 这就是关注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现当代哲学的历史, 深入研究这一部历史所提示的哲学教训。本文是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环境中讨论所拟的主题, 并提出对主题的解答意见。一、马…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艾思奇思想的研究在不断细化深入。关于宗教理论、宗教政策及宗教工作的论述是艾思奇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讲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艾思奇对宗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相关问题给予了重要关注。辨析艾思奇关于宗教的观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整体理解,将会在动态发展、准确把握等方面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提供有益启示,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阐释及其实践上获得历史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全球化为背景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前提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其一,时代的变化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和提出的挑战,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性和背景性条件,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产生一个半世纪以来所经历的变化,其内在的逻辑及其所面对的问题,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根据和基础。在二者的结合上,我们可以提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视野、问题域和创新。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辨析讨论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性问题需要首先厘清,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辩证思维”已经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概念,但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目前尚无确切的界定。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初步辨析。 一、“辩证思维”内涵的“思维”取向辨析 按照一般的理解,思维和辩证思维之间是属种关系的概念,用形式逻辑“属加种差”的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人类历史活动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特征的再认识辛敬梁编者按: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多年来流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模式进行了反思。其实,这种努力并非自今日始。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大家越来越深切地感到,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片面和僵化的理解不仅在回答现实难题方面显得束手无策,而且也是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动摇乃至否定倾向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当前,需要像列宁当年一再告诫的那样,“从头开始”,正面研究问题,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做些“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7.
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复杂内涵的理解的角度考量,甄别和辨析“马克思一恩格斯思想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有助于改变过去国内学界存在的过于宏观和笼统的毛病,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业化水准,另一方面有助于矫正西方学界有的学者过于纠缠细节和个案而出现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形,注重实证,但又不“唯实证论”。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看,马克思是其核心思想的主导者和首创者,恩格斯参与了这项理论建构工作,是绝大多数文稿的誊写者、修改者,二人在思想的容量、视野的扩展、思维的推进、逻辑的力量和思考的深刻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但又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如何从哲学的角度开展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是摆在哲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根据,可能是适合哲学思考的选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既涉及对现实生活提供的新材料的掌握与分析,又会涉及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原理的理解、对历史必然性与选择性的理解、对社会演进机制的具体把握,对民族范围内的历史进程与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进程相互关系的认识等一系列历史观问题。人们不能向历史“颁布法则”,也不应对历史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恩格斯指出过对“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命题的两种不同理解,这对我们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也有启发意义。下面发表的一篇文章和一封致编辑部的信,是差不多同时收到的。它触发了我们开辟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根据问题的探讨”栏目的想法,或许关心改革的社会现实又关心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会有兴趣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吉藏讨论二谛义时有于谛和教谛两种二谛,于谛中又分为所依于谛和迷教于谛。清楚辨析两种于谛差别对准确理解吉藏二谛义具有重要意义。今结合日僧实敏等人文献,对吉藏所言两种于谛“得失”“通别”“能所”“前后”四种差别进行梳理辨析。通过分析,两种于谛最大的差别即是所依于谛比迷教于谛多出了但得非失且为能化的因果位大圣于谛。以此结论为依据,对过往学者认为所依于谛中不包含佛于谛,并且同迷教于谛一样面对教谛二谛皆失的观点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20.
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要求,需要我们宗教研究工作者认真开展学术研讨,研究共产党员如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我认为.首先要研究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二是如何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地位.为此需要破除“过时论”、“流派论”和“不同论”。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应该着重把握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基本原则,二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三是坚持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