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们很激动 ,这的确是很久没有过的激动 ,因为从此我们牢牢记住了回族著名作家冯福宽先生在长篇小说《大迁徙》的前言《走进历史》中的一段话 :感情在撕扯着我 ,灵感在冲击着我 ,使命在催促着我 ;我必须从这里走进去 ,和我的先民一起去体验人生的折磨和苦难。从这部以成吉思汗西征时回回先民历尽苦难被裹挟东征、移居中国为背景的近 2 0万字的长篇小说创作思路看 ,作家正是处于这样一种激动或曰兴奋之中。冯福宽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作家 ,这从他的许多反映回族历史与生活的诗歌、散文以及史学著作中即可找到充分的佐证。这一类作家敢于言明自…  相似文献   

2.
回族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福宽先生于2018年1月30日在西安归真,享年79岁。本期“文苑”栏目特发纪念小辑,刊发冯福宽先生生平简介、代表性诗作、创作谈,以及友人纪念文章,以表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3.
评冯福宽《陕西回族史》贾羽胡玉冰冯福宽先生是当代陕西回族作家和学者,“作为记者,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反映祖国各项伟大成就的报道;作为诗人和文学家,他写出了充满爱国主义和民族感情的文学作品,读后令人奋进,催人泪下”(《陕西回族史·王怀德序》),他又是一...  相似文献   

4.
公元2000年初始 ,当代回族作家郝文波迎来了两件喜事 ,一是他将随内蒙古自治区朝觐团赴麦加朝觐 ,二是他创作的小说集《朝觐者》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前者是他作为穆斯林完成了宗教生活中最为激动的一项功课 ,后者是他作为回族作家为本民族献出了自己最鲜艳的花朵。我们在分享郝文波个人喜悦的同时 ,也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朝觐者》集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为一体 ,而所有的创作都是以反映回族生活为基调 ,作为书中惟一的长篇小说《朝觐者》 ,可以说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一部专门表现回族人为了心灵的誓约而历尽艰辛远赴圣地麦加朝觐的小…  相似文献   

5.
日前,得知挚友纳为信先生于2004年12月27日突发脑溢血不治而不幸去世,甚为惊叹。这是始料不及的事情。两个月前,在北京他女儿纳芳(我的学生)家里,我们还相聚交流回族学研究中的有关问题。看上去,他当时身体挺健康,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谈笑风趣。谁知他就这样走了,让人深感悲痛和惋惜。我与先生平日并不多见,但交往过程己有六、七年时间了。在研究回族学的共同目标与交流中,彼此非常熟悉,并结下深厚友情。先生博通古今,著书立说,忠厚为人,慈祥和蔼,有长者之风,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他的辞世,使我夫去了一位尊敬的朋友,回族学界失去了一位…  相似文献   

6.
正作家孙犁生前特别主张创作应该要有"忘我"的态度:就是忘记名利,忘记利害,忘记好恶,忘记私情,客观地表现历史,对人对己,都采取"死后是非乃定"的态度。这也是他做人的基本信条。孙犁有一位私交不错的朋友,经常喜欢在报刊上写一些有关孙犁生活工作方面的文章。出于对孙犁的尊重,这位朋友在写  相似文献   

7.
黄薇 《学海》2003,(2):190-194
程小青是20世纪初期一位具有现代水准的中国侦探小说作家。他率先译介外国侦探文学,在吸收异域文学营养的同时,探索和开拓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路径,为我国现代侦探小说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一位具有开放意识的作家,一位具有科学态度的作家,一位努力追求现代人精神的作家,是沟通中西侦探小说的桥梁式人物。  相似文献   

8.
我在民族大学读书时,参观了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海淀九人书法展”,其中有位写米字的叫马明钧,字写的很清爽,可惜当时没有见到作者,有人告诉我他是个回族人。和我既是同行,又属同族,所以很想见一见。后来偶然的一次笔会上,经人引荐,结识了他。一个很典型的回...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由冯福宽、杨连福主编,冯福宽的新著《丝绸之路上的回响》最近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公元七世纪初,一批又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陆续来到中国。这些回回先民,还有蒙元时期来到中国的回回先民(中亚、西亚各国、各族穆斯林),在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的高起点上走进了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0.
王延辉的作品是借着月亮的光、伴着星星而流淌出来的心底的歌。出版于二十世纪末的散文集《斗生心事》;无疑也是他月前星下的心灵倾诉。较之王延辉的其他作品,我尤独钟于这部反映了作家内心真实感受、揭示他创作原动力的散文随笔,这些微妙精致、亲切恬淡的文章阐释了这位回族作家半世人生的感悟,对半生心事的美好回味。 读这部书最大感受就是只有诗情而没有矫情。从这些散文中我们读出的是哲学意蕴、生活体悟和他的思素方式。王延辉以其极精极细之心,极真极切之情,抒情感怀,似花开天成,云出无心,形成自己优美、纤细的情感表现。写…  相似文献   

11.
回族作家冶生福来自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这里地处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回族、汉族、藏族、土族等众多民族的人们安居于此.他在一些散文随笔中反复提及自己的故乡,这里不但是他生活的地方,也是他的文学得以真实存在的"精神原乡".冶生福书写的大都是他所熟悉的普通回族人的日常,那些真实可感的人与物支撑起了他的文学空间.在冶生福身上看不到任何盛气凌人、矫揉造作的东西,相反,你感受到的,是谦虚而亲切的态度、真诚而善良的情思.  相似文献   

12.
我含泪读完了“红旗飄飄”第10集所载我校党委第二书记陈靜波同志写的“回民之母”这篇文章。一位回族母亲英雄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偉大的母亲而感到自豪和光荣,被英勇牺牲的母亲鼓舞着、激励着。陈书記曾在回民支队工作过和回族人民一起斗爭过,共享过战斗胜利的欢乐。他特别了解回族人民斗爭的精神和回族人民的生活。他关怀回族同学的成长和进步,常到我們食堂去,了解我們生活,多次給我們讲回民支队生动的斗爭故事,使我們受到很大的教育。在艰苦的岁月里,在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3.
穆达先生是南京回族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白河逝水》完稿后,曾两次请我审读小说中所涉民族宗教内容,于是我有机会成了这部小说最早的读者。当我读完小说时,内心有一种隐隐的震撼。这种震撼不止于小说真实典型地再现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也不止于对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生活的生动描述,还在于小说的结构形式以及这种结构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穆达先生是南京回族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白河逝水》完稿后,曾两次请我审读小说中所涉民族宗教内容,于是我有机会成了这部小说最早的读者。当我读完小说时,内心有一种隐隐的震撼。这种震撼不止于小说真实典型地再现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也不止于对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生活的生动描述,还在于小说的结构形式以及这种结构  相似文献   

15.
弘法要当机     
前不久,有一位作家跟我讲了一件事,他说,有一位虔诚学佛人(原本是一位知名作家),应邀到一所大学去讲学。这位学佛人怀着十分悲悯的心境,利用此讲学机会,演讲了佛学。演讲完毕之后,有些听众对他演讲的佛学产生众多质疑,向这位演讲者提出了许多问题,甚至提出许多反驳的观点,尽管这位虔诚学佛人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说家中,明末邓志谟是一位有着特别经历的作家。他是江西安仁(今余江)人,字志南,号百拙生。年轻时家境富裕,读书之余喜游名胜。中年患病,父亲亡故,为谋生,赴福建建阳书林余氏,任塾师和编校,从此留在福建从事创作与编辑工作,是一个江西籍贯的福建作家。数十年耕耘,最终成为我国少有的集小说和戏剧创作、编辑、校对为一生的职业作家。道教小说(铁树记)是他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7.
贾玉民 《美与时代》2006,12(11):15-19
今年10月17日,是伟大的“人民作家”巴金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他被授予这个光荣的称号,正是对他一生与人民大众心心相连,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奋斗的褒奖。他有强烈的正义感,不能坐视大众的痛苦而无动于衷;他用笔作武器为“现代奴隶”喊冤;他由衷地歌颂人民大众的美德,鼓舞他们为自由、解放、幸福而斗争。他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和创作原创,永远是一切正义、进步作家的榜样。  相似文献   

18.
<正>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教与其他思潮一起,是当时中国文化精英在现实处境中寻求民族救赎、在传统文化中建构新身份的诸多途径之一,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对中国现代文学风貌的塑型。当时的中国现代作家中有很多人关注过基督教思想并创作了与基督教相关的作品。这些作家被基督教的救世精神与人本主义品格所吸引,特别关注其镌刻在平民精神中的博爱特质。比如,在老舍的《大悲寺外》中,黄学监就是一位具有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国文坛,回族著名作家马德俊无疑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一度在我国文坛绽放着耀眼的光芒。1993年,他创作的第一部回族英雄史诗——《穆斯林的彩虹》出版,成为当年中国文学界的一大盛事。我国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新闻出版  相似文献   

20.
马坚教授是我在北京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学习时的老师。从1946年冬至1950年秋,我们十多位回族青年在他的教导下四易寒暑。虽然他归真已十载,但他的道德文章、音容笑貌仍然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经常对我的工作、学习起着示范作用。为了悼念我国回族现代史上的这位著名学者,现将子实先生生前几件事记述如下,以表达我对马坚教授的崇敬和怀念心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