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私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公私含义演化及观念生成的逻辑奠定了传统伦理中"贵公"的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伦理气质。历史地分析公、私概念内涵及其主体关系的演变,客观地揭示传统公私观念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意涵,是传统公私观现代价值辨析的理论前提。传统公私观念的形成有两个基本载体,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共同体之公的伦理观念载体,二是认识论意义上天下为公的道德观念载体。这两个载体构成传统公私观的伦理本质,形成存在的实然与道德的应然之间的张力。传统公私观的现代困境恰恰在于混淆了两个基本载体,使得"公""私"无法各安其位,进而出现伦理失序和道德失守。澄清之解,可以从借鉴义利和解之道以及对分殊公私的伦理与道德之理,从根本上使公私回归伦理本性。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研究,学界多纠结于其"德治主义"抑或"德治道统"的演绎上,对其惰性因素及其负面效应却少有问津。诚然,传统政治伦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传统政治伦理文化中的"惰性"因素,如专制道统、礼仪制度、宗法等级观念等,以其既有的社会传导功能阻滞着人之现代化实现。它消解着人们的法治意识,破坏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应然秩序和价值期待,并造就了当今政治道德生态的多种症候。在现代化的追梦中,必须摒弃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惰性"因素,实现政治伦理文化的现代置换,真正构建一种以人民利益至上,平等精神、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政治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3.
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启蒙反思’论说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1月6-7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现将本次会议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根据“形神统一”的文化生命结构,要从传统道德文化其“形”与其“神”两个方面的统一中去发掘存在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良资源,尤其是要去发现蕴含于其中的“古今通理”,如“中和”之道、“仁爱”之德、“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等,进而实现对优良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传统道德的继承不仅要立足现实对传统道德中具有现代价值意义的范畴、概念和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和改造,从而实现现代价值再创造,而且还应重视对承载着传统道德价值的载体(“形”)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伦理精神”是本人伦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有个性特点的核心概念,对它的涵义的理解应在世界道德哲学的语境中,结合“伦理”和“精神”各自的本质及其统一关系来进存。“价值生态”是“自然生态”概念的哲学提升和意义抽象,“伦理精神”和“价值生态”的结合是道德哲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方法论。消解价值霸权,在“生态觉悟”中追求和达到“伦理学方法的超越”是“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命题和理论所试图探讨和解决的两个现实和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6.
"工匠文化"在构筑和演绎艺术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艺术史的广度与高度、深度与精度都离不开"工匠文化"。"工匠文化"在艺术史中不仅具有本体价值,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伦理价值。"工匠文化"所蕴含的伦理价值主要表现在社会关系、"义""利"关系等两个基本方面。本文将从内在的价值理想和外在的行为规范两个层面对艺术史中"工匠文化"的伦理价值进行剖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又一组评论和回应文章。陈继红教授的《道德本性谋划的儒家进路——以樊浩先生"‘德’—‘得’相通"论为中心的讨论》对"‘德’—‘得’相通"论在中国文化中何以成立,以及"得"的"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这两层内涵何以达成和解的问题加以追问,通过分析经典文  相似文献   

8.
重提"源原之辨"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目前在研究传统文化中出现的一些方法论上的问题,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应做到优秀传统文化("源")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时代要求("原")相整合。研究传统文化,就应该敬畏传统,与传统进行平等对话,而不是像有些学者那样,简单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作一一对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刊稿约     
《孔子研究》2015,(3):161
<正>一、《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凡有关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之作及学术动态和书评,热诚欢迎。,2015年本刊将围绕"复兴中华文化"这一主题,重点关注以下选题: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当代中国文化;②儒家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智慧;③中华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热点问题,约稿组稿。  相似文献   

10.
制度伦理的兴起,在今天的中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紧密相联的。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从而动摇了传统德性伦理的生存土壤,致使德性伦理的边缘化。但由此就认为制度伦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形式显然又是有失偏颇的。追溯制度伦理文化的传统根源,对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小洁 《学海》2014,(3):161-166
法律的实施,司法的运行,需要有相对稳定的、最低限度共识的文化价值体系作为支持力量,需要依靠法律和非法律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传统司法同样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化基础,它突出表现为源于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情理"。这既是传统中国"情理法"一体的机制所致,也是情理自身的内涵使然,更为中国传统司法实践中的诸多事例所印证。情理法三位一体的逻辑结构,使中国传统司法必然以情理为文化根基;情理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与开放特征,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司法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司法实践充分证明了情理作为一种内在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与司法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安邦”行政伦理思想及其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理论渊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民为本”是根本,“廉政勤政”是关键,“为政以德”是主导,“选贤任能”是重要环节,“重典治贪”是主要防线,本文试图在对上述含有治世之道的一般规律的认识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安邦”伦理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伦理建设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经济伦理的价值蕴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试图从伦理意义揭示经济伦理的价值 ,认为经济伦理的价值应该是功利价值、道义价值与文化价值三个方面的统一。功利价值体现着经济伦理的经济本性 ,在于促成经济利益最大化 ;道义价值体现着经济伦理的伦理本性 ,旨在促成自利行为公益化 ;文化价值体现着经济伦理的文化本性 ,致力于促成物性文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当前师生关系所面对的时代挑战进了行实践观察和梳理,并从"师道尊严"本来的涵义出发,对师道尊严在现代的核心价值及其功用作出分析,尝试以现代思维赋予"师道尊严"新的时代涵义。认为,"师道尊严"体现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反映着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反映着中国自己的特色;在现代,重塑师道尊严,传承师道尊严的合理内核,有助于明晰社会伦理秩序;优化尊师重教之社会风尚;为师生关系铺垫中国文化底色;内在契合教育教学规律;以人为本关照教师职业情感。在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对师道尊严的本质精神和合理内核,予以积极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核心内容是对营利和私有产权的价值合理性的否定,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可界定为鸦片战争前后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资本主义性质的反传统衍变;其现代(演变)则是“五四”之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相互交锋、消长、排斥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实质是为资本活动方式或资本的利益寻求工具价值和伦理合理性的过程,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近代演变最终否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伦理价值合理性、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伦理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田浩 《心理学探新》2009,29(2):6-10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提供独特并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该文从关于对象的理解、整体性思维、概念界定、证明方法和学科目标等几个方面指出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阐明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和社会场景中的确切含义,探讨克服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之间对立特征之有效途径,强调要从重叙传统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和谐伦理是在和谐哲学思维方法论的指导下关于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协调理论及其规则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人际伦理准则,是为协调非对抗性的社会伦理关系,寻求伦理关系双方的共处和协作的伦理.和谐伦理具有与革命道德所不同的原则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肯定"和而不同"的差异性、提倡"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强调"抑高举低"的互补性可以成为和谐伦理吸取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从革命转向建设,就需要我们从革命道德转向和谐伦理.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中国本土化环境伦理理论的生态情感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 《道德与文明》2018,(2):102-109
荒野在西方是与内在价值和国家公园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的。国家公园体系中所强调的荒野保护是以荒野具有内在价值这一环境伦理价值观为基础的。这一伦理基础受三大哲学流派的影响: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斯宾诺莎的自然观和康德的义务论伦理思维模式。中国哲学对情感的强调使之形成了一种注重关系的思维模式,而荒野因为在这一思维模式的框架之外并不具有道德地位。中国建立环境伦理理论不能从荒野具有内在价值这一西方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出发,而应以生态情感这一核心概念为基础。  相似文献   

20.
2011年7月18-20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宝鸡文理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宝鸡成功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