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逻辑家把推理(包括论证)叫做“说”。他们对于“说”即推理论证的实质、作用、原理和方式等都有深刻的论述。一、说的实质和作用。《经上》说:“说。所以明也。”《小取》说:“以说出故。”“说”的原意是说明、解说。作为思维形式的“说”的实质,在于揭示一个“辞”(结论或论题)所以成立的理由,即确立结论对前提,或论题对论据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是事物因果联系的反映。事物的“故”(原因)是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现象。《经说上》说:“故  相似文献   

2.
自从孔子说“郑声淫”(《论语·卫灵公》),《三百篇》中《邶》、《鄘》、《卫》三风的《诗序》中也跟着说“卫之淫风流行”、“淫风大行”(《诗·国风》邶、鄘、卫三风诸传),于是郑、卫之风淫的话就一直流传下来。其实,这件事是值得辨析的。所谓“风”,实际至少有三方面的含义,(一)社会风气;(二)民间歌谣的内容;(三)这些民歌的音乐节奏。古人用辞简约,有时单指三义中之一义,有时三义混融而言。如子夏说“卫音趋数”(并见《札记·乐记》与《史记·乐书》),《正义》说趋数,促速也,这显  相似文献   

3.
蒋海怒 《学海》2002,6(4):115-118
一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一种“观念原型”在宗教神学、政治理念、人生追求方面均有表现。为了达到或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代哲学非常重视人的能动性方面。这促使中国古代哲学提倡“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的实践人格。先秦儒家站在人文主义立场上往往对“圣人”发出赞叹 ,孔子说 :“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惟天为大 ,惟尧则之。”(《论语·泰伯》)《中庸》用内在超越的方式将此归结为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孟子用心性说将人道与天道联系起来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尽…  相似文献   

4.
中国伦理学史上有一特具现象:常拿某种具体事物的诸属性去与诸德目加以比附。例如《诗·秦风·小戎》笺曰“玉有五德”,疏曰:“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于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这种现象无以名之,故曰“物性配德”吧。“物性配德”说的开始流行,约在秦汉时期。在用来配德的各种物事中,水要算最重要的物。这大约因为水与人生关系至为密切--古希腊的泰勒士和《管子·水地》都提出过水为万物本原的设想.流传最广的,是孔子观水时的一段论述,见于《荀子》、《大戴礼记》、《说苑》、《孔子家语》等书.如《荀子·宥坐》:  相似文献   

5.
孙、老、韩合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言十年前毛泽东同志说过,《老子》是一部兵书。前人也有此论议。唐代王真说,“五千之言……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叙表》)。王夫之说,“言兵者师之”,“持机械变诈以徼幸之祖也”(《宋论·神宗》)。章太炎说它“约《金版》《六韬》之旨”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哲学和文化的聚焦点 ,往往在一种语言现象背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容。本文试从哲学和语源学的角度对《论语》等先秦经典著作中的“取譬”现象作一梳理 ,同时以动词“是”为焦点对西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作一研究 ,然后对二者作一番文化学考察。一、“取譬”何谓“取譬” ?《论语·雍也》有言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成现代汉语即 :能够处处以自己作比喻 ,可称得上实践仁德的方法。许慎《说文解字》 :“譬 ,谕也。”故“取譬”就是“以什么作比喻”之意。考《论语》语及“取譬”者另有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  相似文献   

7.
论推类逻辑与中国古代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丰富的中国古代逻辑大致可以分为墨家逻辑、正名逻辑和论证逻辑三个传统,但处于主体地位的还是墨家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基本内容也主要体现在墨家逻辑之中。正名逻辑以名家、儒家的“正名”思想与推知方法为主线,直指宋明理学的“正名”逻辑思想与方法。论证逻辑以王充的论证理论和方法为主体,主要是关于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与方法。墨家逻辑以“类”概念为基础,以“推类”为基本方法,主要推理成分是“名”、“辞”、“说”,主导推理范式是“推类”。什么是“名”?《墨辩》说:“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荀子.正名》说:“实不喻然…  相似文献   

8.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司马迁赞誉它是:“(?)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尽其义,如其文也。”(《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西汉官方政府对其也是优渥有加,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申鉴·时事篇》)。东汉以来,曹操、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著名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加以征引,考证上古军制,并且引为自己讨论军事问题的立说  相似文献   

9.
布衣 我国古代,平民只能穿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乎民(庶人)的代称。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说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褐(hè)粗毛编织的衣服,或粗布衣服,是古时劳动者所穿的。如《孟子·股文公》;“许子衣褐。” 龙表(gǔn)古代君王的礼服,即俗说的十袍。 蟒衣 从明代孝宗时起,大臣也可穿蟒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道教”,首先应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使用“道教”这一概念来考察。在中国思想史上所谓“道教”这个概念,最早见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墨子·非儒篇》及比其稍后的前三世纪的《耕柱篇》。(儒者)“又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  相似文献   

11.
学术书评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版,445页学术史研究,过去基本上是沿循“因书求学”(章学诚《校雠通义·互著》)和“因人求学”两条路径。从刘歆《七略》到章学诚《校雠通义》,属于前者,侧重于从文献的传衍揭示学术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献学的进路;从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到黄宗羲《明儒学案》到如今大大小小的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的著作,如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类属于后者,重视个案研究,强调学术在学人之间的传承,基本上是列传式、学…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人们都懂得,写诗著文必须怀有强烈的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如袁枚《答蕺园论诗书》所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但是,“文生于情,世所恒晓,情生于文,则未易论。”(王世贞:《艺苑巵言》)文章虽是作者有感而发,但好的作品本身却又充满着浓郁的情感。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杂说》篇中说过:“譬之为调笑者,同述一言而闻者索然,或同述一事而闻者笑不能止,得其情也;譬之诉悲苦者,同述一事  相似文献   

13.
作为哲学范畴的"和"--"和"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观念,早在《尚书》、《诗经》、《国语》等文献中,已出现了“和”这一名词及相关思想。大体而言,“和”既有天道观的意义,也有人道观的内涵。从天道观上看,“和”主要被理解为事物生成、运行、存在的条件和方式,史伯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便是指事物的形成要以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统一为前提。这一思路在尔后的中国哲学中一再得到了发挥,从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淮南子》的“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到董仲舒的“和者,天地之所生成”…  相似文献   

14.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各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在认识论方面尤其具有丰富的思想和独到见解。本文就其“天官意物”、“心有征知”问题作初步分析,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人何以最为天下贵?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有认识能力,明确地把这种认识能力当作人的本性。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下引只注篇名)意思是说,能够认识事物,这是人的本性,可以  相似文献   

15.
<正> 汉晋间王充、向秀、郭象都主“自生”说,而三者有同有异。王充反对“天地故生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篇》)。王充的“自生”说要点有二:一是万物“皆禀元气”而生,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二是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过程,“自生”即自然而然产生,不是自己生出自己,更不是“天地故生物”。“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论衡·自然》)  相似文献   

16.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义利问题多有论述且影响深远。孔子说 :“礼以行义 ,义以生利 ,利以平民 ,政之大节也。” (《左传·成公二年》)因此 ,孔子主张见到利的时候 ,首先要想一想是否合乎义 ,要做到“见利思义” ,如果符合义 ,那就可以获取 ,“义然后取” (《论语·宪问》)。如果不合义 ,即使能使人富贵的大利 ,也不应要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当然 ,人不能不要利 ,但手段要合于义。他说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相似文献   

17.
<正> 康有为的《大同书》主要是糅和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儒家大同思想和佛教慈悲普度的信念写成的。它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是近代新儒家的乌托邦和孔教的启示录。一《大同书》有强烈的儒家文化色彩。书名就表明它与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礼运·大同》有关联。梁启超说康有为是演绎《礼运·大同》:“以组织大同学说”(《戊戌变法》丛刊,第4册,第21页),就是说《大同书》是《礼运·大同》的继承和发展。《大同书》和古代儒家大同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都以“仁”为其哲学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古题韩非撰。韩非是战国末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古籍中,记载有韩非生平事迹的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秦始皇本纪》、《韩世家》、《六国表》、《战国策·秦策》、《论衡·祸虚篇》、《论衡·案书篇》。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韩非者,韩(战国时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中、西部和山西东南部)之诸公子也。喜刑(通形)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善蒋书,“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有人传其书到秦国,秦始皇很欣赏韩非的书,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与韩非都曾是荀子的学生,李斯  相似文献   

19.
(作者后面括弧内,圆点前是总期数,圆点后是页码)发刊词杨向奎(l·4)《管子·轻重》经济理论总体观寄语《管子学刊》周谷城(1 .7)戴金珊(3.20)《管子》学说的历史价值张岱年(1.了)《管子矛中桓、管遗闻铁事诸篇的研究《管子》研究小识巫宝三(1.9)张璋(3.26)谈谈“管子学”研究的方法论管、商异同论胡显中(4·3) 牛力达(l,王1)古代农村公社与管仲的“修旧法”《经言》作于我国考辨王兴业(4.12) —驳说管仲遗著考》胡家聪(1 .15)《管子》三十时节与二十四节气《齐语》与《小匡》李学勤(1·23)—再谈《玄宫》和《玄宫图》《管子》跋十七则李零(4…  相似文献   

20.
.经传研究·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金景芳(1.1)读帛书《周易)连劲名(1·8)《周易》盔法原无“之卦”考〔美〕夏含夷(1·15)《杂卦》不杂说王兴业(1·20)《杂卦》论萧汉明(2·24)《三坟易》卦序初探王兴业(3.21)从观象系辞说到《乾》卦之取象刘正(3·34)谈《革》卦的解释和贡献喻周振甫(4·9)再论《周易》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王新春(4·40)河图洛书解常光明(全即)“利建侯,新解李衡眉(4.61)《易》的象、数、义、理一体同源论 (美)成中英(5.1)帛书《系辞》浅说 一养论揭传》的编纂夔通戛(。·ls)《周易·咸卦》解刘夭中(5·22)《周易·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