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加快完善农村宗教治理制度,构建治理机制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是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宗教工作在整个宗教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农村宗教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构建有效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治理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刘祖云 《学海》2007,(1):79-87
在政府间关系的问题上,国外研究作为一种学术背景引导与启发了国内的学术研究,国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在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政府间关系的“十字型博弈”框架,从纵横两个截面解剖政府间复杂的博弈关系,并结合西方“府际管理”的理念,提出我国“府际治理”的思路。本文还提出“府际信任”这一话题,并探讨它在府际合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2022,(1):75-75
近年来,阳新县把宗教事务执法纳入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中队的工作范畴,明确宗教执法职责,统筹执法力量,主动探索基层宗教治理新路径,推动基层提升宗教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一、"三个结合"依法行政,综合执法助力宗教治理阳新县大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群众在农村,乡镇综合执法中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助力基层宗教治理重点难点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阳新县把宗教事务执法纳入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中队的工作范畴,明确宗教执法职责,统筹执法力量,主动探索基层宗教治理新路径,推动基层提升宗教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一、"三个结合"依法行政,综合执法助力宗教治理阳新县大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群众在农村,乡镇综合执法中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助力基层宗教治理重点难点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5.
《原道》2017,(1)
经典世俗化理论难以有效解释中国乡村基督教传播现象。具有多维形态的基督教不仅蕴涵"人—神"结构的精神信仰体系,而且包含"信徒—教会"结构的地缘信众网络。在传播过程中,信徒在精神层面的超越性体验和对教会组织的集体归属合二为一。嵌入熟人社会的教会组织实现功能延展,发挥出生活互持、生产互助、纠纷调解等社群功能。基督教不仅为信徒提供了超越性的意义世界,而且提供了具有独立评价体系和交往规则的关系网络,成为一种"社区性宗教"。基督教迅速传播反映出结构转型背景下村庄社会竞争加剧;村庄非正式规范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和执行,针对弱势群体的越轨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弱化,村庄公共品供给不足。需要将宗教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切实解决宗教传播反映出的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宗教在农村地区的迅速传播,"宗教热"已成为当前浙江个别农村文化生态的重要体现。通过对H镇农村的田野调查,得知农民信众人数日渐增长、宗教发展不平衡、非法传教活动频繁。求神拜佛的社会传统、利益博弈与利益驱使、现实的利益诉求、宗教治理工作不利以及非法宗教多种传教方式等的影响是导致当前农村宗教盛行的主要原因。破解该难题,需通过"分类施策"引导村民理性看待宗教、"双管齐下"妥善解决农村的现实问题、"多方联手"加强农村非法宗教治理工作的力度、"因地制宜"加强基层统战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农村是宗教传播和邪教势力活动的重要区域。文章选取甘肃省X镇作为西北地区汉族农村的代表,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考察其宗教信仰状况,分析当前农村反邪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调研发现,该地区虽然宗教文化较为繁荣,但信教群众不多,佛教已然衰落,基督教发展稳中有进,邪教人员多于正统宗教信徒。基层基础建设与反邪形势不相适应是当前基层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地区邪教的防范与治理应当注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反邪教工作的法治化进程,加强反邪教工作的基层基础建设,充分发挥正统宗教在反邪教斗争中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在反邪教斗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无神论》2021,(5):32-38
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针对农村宗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思路、突出重点,采取针对性举措,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风险隐患,实现宗教工作由"治标"向"治本"深化,使得宗教治理由"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宗教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人群心理等都会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同时也会折射到宗教领域,并通过各种宗教现象和宗教行为表现出来。如何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教,引导宗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妥善处理好涉及宗教方面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矛盾纠纷,对于完善城市功能、维护城市稳定、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宗教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一般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居住在农村占多数逐步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占多数、该国由农…  相似文献   

10.
李明 《中国宗教》2021,(2):52-5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而农村地区宗教工作对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乃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直接而实际的影响. 我国的信教群众很大一部分是在农村,宗教领域的突...  相似文献   

11.
宗教在全球范围的发展及其治理问题一直是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议题。围绕国家如何治理宗教这一核心问题,本文总结了宗教治理的三种模式:自由竞争模式倡导政府与宗教划界,不同宗教在宗教市场竞争中"自治";整合嵌入模式强调政府积极干预,将宗教组织吸纳至体制内加以有效治理;而互动平衡模式则将宗教间关系视为一种宗教生态,政府仅在必要时刻出手维护宗教生态的"平衡"。以上三种模式为思考国家治理宗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不同治理模式运行背后所隐含的条件性约束及治理盲点限制了其推广和复制的空间。综合既有模式的优势及中国宗教的实际情况,对具有中国特色宗教治理模式的探索需要将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中,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框架基础上,构建"一核领导,多元共治"的中国宗教治理模式,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推动宗教治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5,(6):57-60
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要求对原有农村的治理体系和利益格局进行调整。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农村发展环境。农民利益调整和再分配导致的利益纠纷在近年农村群体性事件表现明显。由于触发诱因不同,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也不同。而农村群体性事件触发的原因往往是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当前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群体性事件,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消解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矛盾和纠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23,(4):32-33
<正>宗教界人士主要工作和生活在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举办主要在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事务管理的重心也在宗教活动场所,建设好宗教活动场所是宗教事务管理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等法规的深入贯彻和宗教领域问题整改的持续深化,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完全协调、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不完全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宗教活动场所思想建设不够强、管理制度不健全、政策要求落不实、风险防控不到位等。建设新型宗教活动场所,就是要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工作短板,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模式,不断推动宗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无神论》2021,(4):63-7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国国内的宗教活动情况集中反映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其中,韩国、美国、意大利三个国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显性的制度层面到隐性的文化层面,分别凸显了宗教活动的不同侧面。这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既具有全球视野、又具有不同层次的宗教治理思路。即:以广泛的宗教活动为经验依据,从政策法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三个层面,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地深化宗教治理。由此形成一种纵深的宗教治理方式,在根源上去把握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治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须积极的互动才能实现,宗教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宗教治理与社会治理一样都是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理论探讨和提升的进程。宗教治理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治理建设的成败,而整个社会的治理建设又极大地形塑着宗教治理的建设。宗教治理与社会治理是一个共相,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族群,又有不同的特性,考虑共性的同时不忘特性,就为探索和创新留出空间,也为地方性治理经验或教派治理模式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的签署对于世界的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能有效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实施,有助于夯实区域自贸体的发展基石。但与此同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东盟各国政治宗教化、宗教政治化特征明显。东盟各国内部以及东盟各国之间的政治与宗教之关系始终呈现为均衡与博弈的格局。宗教作为一个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东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因此,加强东盟各国的宗教变量作用研究,对于推动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7.
宗教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予以高度重视。新时代我国宗教治理取得突出成就,不仅宗教治理理念从“管理”转向“治理”,而且宗教治理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宗教领域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由于宗教的错综复杂性和国际国内宗教形势的深刻变化,宗教领域潜在的风险和隐患依然存在,宗教治理在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和人才层面,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治理的重要论述,结合我国宗教工作实际需要,从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构建宗教治理“四重格局”、完善宗教治理法律体系、以基层宗教治理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等方面予以完善,不断提高宗教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宗教法治化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宗教中国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中国宗教法治化建设的新阶段,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我国宗教法治化建设成就斐然,《宗教事务条例》修订,《民法典》颁布,地方性宗教事务条例、宗教规章和规范性法律文件制定和实施,宗教领域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宗教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如何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宗教治理体系建设水平,是目前我国宗教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宗教治理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从社会事务的角度而言,宗教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部分。为此,笔者拟围绕宗教治理主体、宗教治理对象及内容展开思考,认为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要有效进行宗教治理,首先,必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原则;其次,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水平是宗教综合治理和国家系统治理的根本;最后,夯实宗教治理的基础,加强社会治理,不断提升宗教综合治理能力,积极完善宗教自身体系建设,规范宗教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切入点,创新推进宗教工作是新时代的历史必然要求。总之,只有坚持宗教治理的原则,不断提升国家系统治理体系法治化水平,夯实宗教综合治理的基础,才能不断完善宗教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美国新兴宗教与美国社会、政府的关系不是一直不变,而是经历了不断的调适,在这一过程中,新兴宗教的教义、组织形态和结构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因此对新兴宗教的社会治理政策应当放在宗教连续谱中进行考量。美国对新兴宗教相关问题的研究有着强烈的现实导向性,新兴宗教的类型、新兴宗教的形成模式、新兴宗教的产生与发展之因、新兴宗教的演变、新兴宗教的治理等问题是美国宗教社会学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面对人民圣殿教和大卫支派的悲剧性事件,学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不少学者讨论了学界在政府介入时的角色和所能提供的帮助,并就其后如何处理类似的事件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