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是肖像画最为兴盛的时期,同时也是观音造像的兴盛期。观音形象在这一时期已完全形成本土化特点,在整理前人创作经验和经典图式的同时,明代画家更多地根据民间观音信仰及观音灵验故事选题创作,形成了多种造像范式。文人画家的参与使得这时期的观音造像大异于前,而文人肖像画的流行无疑对明代的观音像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九莲菩萨作为李太后佛教尊神身份的象征,在有明一代乃至于清前期,均有很大的影响。而九莲观音画像的创作,最为典型的体现了文人肖像画影响下的观音题材创作。  相似文献   

2.
李思垚 《美与时代》2023,(1):105-107
自古文人士大夫以家国为怀。自宋以降,文人画开始盛行,强调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令中国画审美价值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北宋苏轼、米芾等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上题写诗文,增加画面情趣,南宋赵孟頫更是提倡“以书入画”,使得诗、书、画、印四美相得益彰。及至明代“题款美”更成了普遍风气。宋元是中国画题款艺术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明代绘画题款艺术在宋元影响下更是发展到极致。以宋元绘画题款艺术通过文人画发展而兴盛这一现象为研究背景,解读在其影响下的明代绘画题款艺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大约处于同一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优秀的肖像画家和作品辈出。中国明代人物画虽然发展缓慢,但肖像画却有一定进展。中国明代肖像画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都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当时中国肖像画受西洋画的影响在技法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艺术无国界,东西方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传统人物肖像画作品极其丰富,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帝王肖像画,而明代帝王肖像画则是经典中的极品。明代帝王肖像画之所以具有这么高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它在视觉、造型和文化方面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其中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论文通过对明代肖像画不同方面价值的分析,挖掘明代肖像画中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明代万历九年(1581)西方传教士与西方绘画的传入,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肖像画以波臣派为代表,其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笔墨基础之上,借鉴西方绘画以造型为主的特点,创作出不同于西洋画风的明暗画。在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凹凸法"和传教士西画"明暗法"之间,走出了一条别出心裁的绘画道路,对拓展中国人物画的表现语言和艺术形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翎 《佛学研究》2004,(1):271-284
本文以印度造像为原型,系统考察了藏密观音形象的变化。认为,“香王菩萨”图像为早出,图像功能是持咒供养像。“空行观音”为晚出,图像功能为持咒成就法观想像。同时流行的持花思维相观音,是如意轮观音,其样式影响到汉地水月观音的形成。因此,汉地及日本流行的“水月观音”是综合上述造像功能和样式而创立的变体。另外,据胎藏曼陀罗记,跏趺坐、持花施无畏印(或与愿印)者,是水菩萨。《图像钞》卷七误将如意轮观音作为水菩萨的一个身形。  相似文献   

7.
明代工笔肖像是中国肖像画中不容忽视的部分,明代肖像画以双钩技法、写实的设色、类型化构图等为主要特点,对笔者的创作有很大启示。作品《家族印象》表现的对象是十六个与笔者亲近的家人,这十六幅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几乎贯穿了每个年龄层,是当代社会下家庭肖像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正> 观世音菩萨是汉化佛教中最著名的菩萨,在佛教神祗中位居诸菩萨之首,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也最大。为普度众生、救苦救难,他可化为三十三种应身,水月观音是其应身之一,也是在中国佛教信仰和民间最为普遍、最为熟知的形象。反映佛教的艺术作品基本可分为雕塑造像和绘画两大类,其中特别以反映观音信仰的艺术作品数量和样式居多、艺术成就也最高。水月观音造像、绘画集中蕴含着观音  相似文献   

9.
学界关于观音女性化成因的探讨文章很多,成果也非常丰富,然亦有所不足。佛陀"相好"之女性化这一关键因素为学界所普遍不曾提及。它不仅较早地直接影响了佛教造像的女性化,而且通过佛教造像又间接影响了人们的视觉器官。这使得菩萨形象在人们观念中越来越显现出女性化特征。随着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广受信奉和深受膜拜,以及女性信众的增加,人们便很自然地产生了女性观音的联想。于是,人们便把佛陀"相好"及其实物化的佛教造像的女性化特征集中到观音身上并不断强化,最终导致了女观音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明代前期的文人画,上承元人传统,初期亦有诸多名家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如山水画、墨竹画、墨梅画等。虽然明代时期文人画风在前期的画坛上未能形成一股巨流永奔不滞,但对中后时期的文人画发展与壮大却产生着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自成化、弘治而后,随着院体、浙派的盛极而衰的局面,以古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吴门画派。这一画派在画坛上,渐渐取代了院体和浙派,在画坛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这一画派出现的时间是在元明交替时期,也可说是在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文化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主流,犹如一望无际的夜空中划过的那道流星,虽灿烂,但又短暂。明代前期文人画的兴起,可作为某一时期的某种文化现象,他明显带有古代文人历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韵味。也可说在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坛中,都有着孰优孰劣的争议,这也是直到文人画家被画坛所认可后才开始改变这种不明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何阿梦 《美与时代》2016,(10):39-40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盛极一时,取代院体、浙派成为画坛主流。沈周作为"吴门四家"之首,不仅仅是因为他年长以及在人品、道德上的模范性意义,更重要地是他所创立的风格样式、艺术趣味对吴门画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沈周晚年时期绘画作品《随兴册页》为例,探讨明代中期文人画家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趣味。《随兴册页》是画家消遣时日的作品合集,因而更具有文人画的代表特征,能够更加深刻地探讨文人画家的生活理想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兴盛,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带动了江南地区的绘画创作与绘画风格的形成。"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虽出身卑微,常被后人评判为"院体画家",但其身处江南地区的文士交游圈子之中,其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受到很多士人观念的影响。以仇英的《右军书扇图》与《柳下眠琴图》为例,试分析仇英人物画中"工细"与"粗放"两种用笔风格同时出现的现象,并探求两种用笔风格同时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新近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藏密观音造像》(李翎著,13万字,120幅插图),显示了一种图像学方法在佛教艺术研究方面的成功运用。本书在大量图像材料的基础上,选取了在藏传佛教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两大类观音身形进行了图像学研究,即:第一章六字观音像的研究;第二章持莲花观音像的研究。其中六字观音像研究,是围绕着造像名称和造像样式进行讨论的。而持莲花观音像研究则是就现存大量的持莲花类观音像进行了佛教图像学的辨识,从而将持莲花观音分为救“六道”类观音,包括香王观音、空行观音、水菩萨、如意轮观音等,救“人道”类的世间尊观音和代表…  相似文献   

14.
以观音、文殊、普贤为三大士的造像组合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造像及思想的起源与背景。三大士造像,是多重因素相互影响激荡而形成的特殊造像与信仰体系,是中国佛教造像与菩萨信仰的一大变革与创新,也是汉地的佛教融合显、密元素所开展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信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都富有着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仅兼容并蓄着外来的文明而且富有着十足的创造精神。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就是这一智慧的完美体现,它在延续印度佛教雕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伟大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造像风格。从北魏时期开始,中国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艺术也日渐成熟起来。在现存的佛教造像作品中,龙门石窟的石刻造像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风格。  相似文献   

16.
唐初居士李通玄《华严新论》自唐大历中期之后流传,影响颇广。五代之后李通玄制像风靡南方。宋代李通玄造像风格在继承五代时期风格之外,造像有了更加明显的文人化特点,从侧面表现了李通玄及其华严思想在宋代文人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社会是在保持封建经济与封建文化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向前缓慢推进的.中期以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审美趣味的变化.束缚艺术家创作自由的宫廷画院逐渐失去发展条件,在弘治年间便自行消沉下去.明代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文化思想与审美趣味渗入到文人书画中,形成了重个性、重独创的一代文人画家.董其昌和陈洪绶便是这一时期美术界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8.
冯志洁 《学海》2014,(4):180-186
项氏是浙江嘉兴一大望族,在明代最为兴盛。明中后期,项元汴富甲一方,因丰富的收藏、广阔的交游而闻名,其家世也因此备受学界关注。综合两份家谱、地方志材料和明人文集,可以发现明清时期嘉兴项氏有一个逐步建构自己祖先故事的过程。考证嘉兴项氏的源流,可以对江南家族的族谱编修形成更加鲜活的认识,也为我们研究明末收藏大家项元汴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华文化史上,儒释道融合在北宋时期大致成型,而到了明代以后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于佛教而言,则表现为与世俗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这当然会改变对于佛教造像的审美意识。明代佛教陶瓷雕塑所呈现的美学特色就生动地反映了时代影响,表现出这种审美意识的变化。陶瓷雕塑是我国最早的传统工艺之一。据考古发现,陶瓷雕塑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技术不断完善,陶瓷雕塑的审美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到明代,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总结陈淳的写意花鸟画艺术成就,主要包括:陈淳的生平、陈淳绘画风格的形成、陈淳作品的笔墨特点、陈淳写意花鸟画所体现的人格精神和陈淳写意花鸟在中国写意花鸟史上的影响。中国花鸟画历史上,院体花鸟画画家都热衷于以珍禽异兽来表现繁荣富贵、节日喜事等题材,而文人雅士一般都用梅兰竹菊等君子题材来表现自己。陈淳继承元代的写意花鸟成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明代文人水墨写意的花鸟画体系,又宗法徐黄二体,使花鸟画有了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风格。陈淳给我们如今的绘画与写生创作模式提供了很多借鉴,同时,陈淳在中国水墨写意花鸟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