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读者来信问,佛教字有什么寓意?与纳粹党徽有什么区别?为此我们特约请中国佛教协会专家作如下解答:佛教(Wan,万)字是梵语srivatsalakslana的意译,意为吉祥海云,吉祥喜旋。鸠摩罗什、玄奘等曾译为“德”字,菩提流支译为“万”字,寓以“万德庄严、功德圆满”之意。字之音,起初在佛经中似无定论。从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开始,才规定此字读“万”。唐慧苑《华严音义》载:“本非汉字,周长寿二年,权制此文,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从此“”正式被用作汉字,成为一切成就,吉祥如意的象征。几乎所有的佛教寺院中,每个佛像的胸前都有字这个吉…  相似文献   

2.
张远 《中国宗教》2014,(10):82-82
2014年5月,黄宝生研究员主持编撰的《梵语佛经读本》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长达百余万字,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历时两年半结集成书,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梵文研究及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梵语佛经读本》是一部教材性质的学术专著,是作者七年梵语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梵语人才队伍及梵语学科基础建设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该书在把握文化脉络的前提下,通过逐字逐句细读梵语佛典,实现语言学习与文本鉴赏、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6,(2)
卍(Wan,万)字在梵文中作 Srl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之所集”,它是佛和十地菩萨胸部之吉祥相,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菩提流支译此语为“万”字,玄奘则译作“德”字,取万德庄严之意。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制定卍读“万”音。今卍为相而非字,故可译为“吉祥海云相”。印度以右旋为吉祥,如礼敬佛或塔,要求右绕三匝;佛眉间白毫右旋婉转等。因此有人认为古来写作“卍”形有误(楞严经卷一有“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如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认为应以“卍”为准。  相似文献   

4.
农历四月月圆日为佛吉祥日,是南传佛教国家纪念佛陀诞生、成道、涅的日子。“吉祥”二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在佛经中更随处可见,而且“吉祥”一词在佛典中有着更为丰富的义蕴。圆慈法师在《佛经中的“吉祥”义》中认为,“吉祥”总括了言语、行为和心愿三个方面,佛陀所说的吉祥义,又重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行为才是致福的行为。愿大家体解此义,以吉祥心,说吉祥言,行吉祥行,昼夜六时恒吉祥。  相似文献   

5.
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吉祥纹样的重要载体。选择苏州园林中的吉祥图形进行分析:古代园主及造园师在园林的特定环境下,不是对传统纹样的照搬和挪用,而是对传统吉祥纹样进行了相应地筛选和改造,其中包括"大图形"和"小图形"的创意再造,使其与园林环境、园主的品味以及世风完美融合。针对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等典型苏州园林中近乎无处不在的吉祥图形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体现的设计再造意识。  相似文献   

6.
梵语"阿剎罗"(aka■ra)一词在印度古代文化背景中具有哲学、语言学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哲学层面言之,ak■ara一词具有不灭、不朽之义,因而用来指称常住不灭的终极存在;就语言学层面而言,其义项为不可分析、不可拆分之义,通常指音节、字母,即梵语言文字最根本的拼读、书写单位。在汉译佛典中,"阿剎罗"通常被译作声字、字、字本、字母,以陀罗尼、真言、明、咒、秘密语等形式,在以《般若经》为代表的大乘佛教经典中有广泛应用。在早期般若经典中,声字是以陀罗尼的形式出现的。六、七世纪以后,随着秘密佛教的兴起,梵语声字在新出现的般若类经典中应用的更为普遍,其形态也更为多样,其功能也越来越丰富。从梵语声字的前后变化中,可以看出它在般若经典的形态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的过程,其功能与属性也经历了一个由方法到本体,即由方便到究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玄奘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翻译家,他将转梵为汉的佛典翻译事业推进到全新的高度,开启了佛经翻译的新纪元。本文以玄奘所译佛典及著述中对梵语声明学的译介与弘扬为研究对象,探求他在会通华梵语言文化传统方面的成就与特点。  相似文献   

8.
日本京都清凉寺释迦牟尼如来旃檀瑞像由日僧奝然于公元987年带回日本,瑞像胎内所藏《文殊菩萨骑狮像》版画佛经与黑水城TK289《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像供养文》版画佛经均为宋代遗存密教典籍,且内容相差甚微,均由版画与佛经两部分构成,版画为"文殊骑狮像",佛经部分以"文殊五字真言"为核心。除内容大致相同外,两部文献都与五台山有密切联系,通过对两部遗存文献的文本内容、背景进行考证,可究明文殊真言的功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京都清凉寺释迦牟尼如来旃檀瑞像由日僧奝然于公元987年带回日本,瑞像胎内所藏《文殊菩萨骑狮像》版画佛经与黑水城TK289《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像供养文》版画佛经均为宋代遗存密教典籍,且内容相差甚微,均由版画与佛经两部分构成,版画为"文殊骑狮像",佛经部分以"文殊五字真言"为核心。除内容大致相同外,两部文献都与五台山有密切联系,通过对两部遗存文献的文本内容、背景进行考证,可究明文殊真言的功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钱国英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8,31(2):285-288
该文主要以图形为实验材料,操纵学习和测验阶段的不同旋转角度,以考察图形旋转对知觉性内隐记忆、再认、意识性和熟悉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整体上,知觉性内隐记忆、再认、意识性和熟悉性都不随图形角度的旋转而变化,表明图形旋转的记忆阈限差别不大;(2)再认击中率在0度和180度间的差异主要是由记得虚报造成的,这与知觉信息的错误捆绑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 在我国古代天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儒、历两家曾就七政的行向和速度问题发生长期的争论。这一争论的焦点,集中表现为“左旋”说和“右旋”说的对立。持“左旋”说者一般为“儒家之历”,认为七政由东向西顺天(恒星天)左行,其中阳疾阴迟,日为阳故疾,月为阴故缓,其余五星亦各因其阴阳性殊而疾迟不一。持“右旋”说者一般为“历家之历”,认为七政由西向东逆天右行,日虽为阳,其行却缓于月,非阳者必疾,阴者必迟。对此,王船山曾作过如下概述:“历家之言,天左旋,日月五星右转,为天所运,  相似文献   

12.
山东淄博古属齐地,"齐"字包含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吉祥意蕴。当地广告设计与传播中"齐"字标识被应用广泛,如企事业标识、社会活动、城市雕塑、艺术作品等。传统文化资源中"齐"字形象和涵义的深层开发,充分体现出历史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是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象征和延伸。  相似文献   

13.
也谈卐与■     
拜读本刊93年第4期高汉先生《与》一文后深为高先生的高度负责精神和科学态度所感动!小子无知,也愿提供另一些资料与个人的看法让高先生参考,并就教于诸大德。 问题看来很小,但历来争论不休,在文字记载上和客观存在上,两种写法也一直是并存的。若以印度教而论,是以右旋表男,左旋表女。西藏的喇嘛教用右旋,苯教(bon—Pa)则用左旋。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今天说到"性命"二字,似乎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生命。其实"性"与"命"二字,无论是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还是在儒家文化中,都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把儒家称为"性命之学",也是这个道理。一旦把性与命分开来看,我们对生命的体验自然就多了层哲学思考。简单地说,"性"指生命的内在部分,是对自己而言的;"命"指生命的外在部分,是对天地、自然、历史而言的。比如没有人可以挑选自己的父母、出  相似文献   

15.
"爻"字臆说     
本文对《周易》中的"爻"字作诠释。作者认为"爻"字是由两直线相交的"十"字,作旋转成"×"后,撤捺而成的。对此,作者考察了"爻"字的生成及"爻"字与"十"、"爻"字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求证了传统对"爻"的本义的界定:"爻,效也","爻,交也"。最后,文章由"爻"之本义论及"卦"之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一 文学理论的元问题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复杂也很需要勇气才能回答的问题.如果把它与"文学元问题"套在一起回答,古今中外答案可能有很多.有人认为是"表现"(如"诗言志"),有人认为是"再现"(如"摹仿说"),有人认为是"形式"(如"有意味的形式"),有人认为是"结构"<如"结构主义"),还有人认为是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如艾布拉姆斯"三元素说")……不一而足[1].  相似文献   

17.
佛教唯识学派认为三性三无性是宇宙万有的实相。在一切法中,一一法都可以建立三自性,也都可以依三自性建立三无性。一切法的事理,不出三种无自性性。因此,三性三无性是法相唯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和基本的教义;在教理方面有极大的概括性,提供了学习佛经、研究教义的方法。 1.所谓三性,就是将诸法的属性分为三个层次,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或  相似文献   

18.
《道行般若经》和《大明度经》两经中"自然"一词按译语来源可分为译自svabhāva、asvabhāva和svaya?bhū及其关连语的,以及不知确切译语来源的四类。按思想内涵则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与般若空性相关的和与佛陀佛国相关的两类。各种梵语都被译为"自然",一方面是基于词形和语义的对应,另一方面则基于思想上的相似。试图以本土思想沟连佛教义理是早期译者使用这一译语的动机,但"自然"本身宽泛的语义、深厚的思想内涵以及本土独特的思维方式,容易模糊和掩盖佛经原文的语义和思想,并以本土思维方式调和其内在矛盾,从而产生各种误解。  相似文献   

19.
一、何为梵呗?梵呗,梵语为bhāsā,或译为婆师、婆陟,略称梵呗。其义为:以音乐曲调赞叹、歌颂佛德,诵咏佛经。所以又称为声呗、赞呗、经呗,也称梵曲。在佛教“五明”中属声明所摄。呗匿,古来一直被作为梵呗的另一个译语,但“呗匿”之梵文为pāthaka,意为“歌唱”(古音)。有学者认为bhāsā是pāthaka的转音,但玄应音义疑此有误。故唐朝窥  相似文献   

20.
宋明儒者承继先秦儒学提出持敬论,把"敬"看作人格修养的方式之一。在先秦儒学中,"敬"主要表示谨慎谦卑、严肃认真的处世态度和行事方式,是道德伦理层面的要求,与宋明理学的"敬"有较大距离。考察佛经译本中"敬"字语义的变化发展,可以发现佛经中的"敬"除了表"礼敬"之外,还常常与"信""爱"等抽象心理动词连用,并由此感染了信奉、喜爱、爱戴等词义。这种语义发展的内向性特点,显然与佛教的心性论和工夫论有关。理学心性论受佛教的影响较大,可以说,佛教"敬"的内向语义发展为程朱持敬论的提出做了语义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