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法门寺文化景区微博改名事件"为背景,通过行动者中心建模的方法,探究了互联网宗教舆情观点演化的内在机制。通过仿真模拟与现实的比较分析,本文发现对峙观点增长率差值对解释观点演化机制而言不够稳定,对峙观点人数占比对观点演变机制具备一定解释力,仿真运行次数和模型结果与现实事件的持续时长、互动次数和结果有较高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法门寺文化景区微博改名事件"为背景,通过行动者中心建模的方法,探究了互联网宗教舆情观点演化的内在机制。通过仿真模拟与现实的比较分析,本文发现对峙观点增长率差值对解释观点演化机制而言不够稳定,对峙观点人数占比对观点演变机制具备一定解释力,仿真运行次数和模型结果与现实事件的持续时长、互动次数和结果有较高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3.
伴随中国互联网的深化发展,包括佛教在内的现行诸大宗教,都已身处互联网舆情演进的新版图中。传媒工具的升级,带来舆情传播规律的变革,并进一步形塑了网络时代宗教信众的新特性,带来了佛教当代发展与弘传的新挑战。佛教需要主动适应当代中国的科技现实与文化现实,冲破网络格局下被动形成的负面刻板印象,取得维护公共美誉度的行动共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契合佛教特质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与技术,为保障清朗正气的宗教舆论空间贡献力量,推动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进一步落地。  相似文献   

4.
佛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之一,长期以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佛教信众与其他宗教群体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宗教之间的和睦相处,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创造了基本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引导,积极利用与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可以说,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可以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重要作用。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为我国佛教功能的转换提供了契机。一佛教思想可以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积极的资源(一)佛教伦理道德资源的借鉴功能1、待人接物中的诚信意识佛教戒条很多,其中根本的被称为…  相似文献   

5.
本性 《法音》2006,(9):35-37
佛教团队中,大而分之,有两种师徒关系。一为僧团中的师徒关系,一为僧伽与俗家弟子的师徒关系。虽然宗教的本质不变,其师徒关系的本质也不变,但佛教是不断自新的宗教,师徒关系在不同的时代也显现不同的特征。时间进入21世纪,今天的师徒关系该怎样才好?探索过去,知道现在;总结现在,预知未来。本着忠于佛教根本精神,结合当代佛教界内外因缘的实际,本文拟就新时期应该具有的良好师徒关系内容作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以期巩固佛教中具有优良传统的师徒关系,并随时代之机,构建新型的师徒关系,尤其在僧俗之间。从而拓展僧俗之间的沟通渠道、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6.
佛教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佛教的生命实践积极入世。佛教传入中国,特别是隋唐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一、爱国爱教的传统佛教向来讲“出家不忘爱国,修行不忘济世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浙江成功召开,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高僧大德、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海会云集,围绕“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主题,或引经说法,相机对机;或纵横捭阖,建言立论。同种善因,共结善果。不仅深刻揭示了佛教的和谐思想与和平传统,显扬了佛教的和平智慧之光,也向全世界传递出了一种强有力的和谐声音。本刊第4期曾经对论坛进行了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让读者进一步加深对论坛的了解,分享论坛所凝聚的佛法智慧与思想精华,我们本期从宗教文化出版社推出的《和谐世界,从心开始——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文集》(三卷)中,选摘了部分与会者的观点,希望能带给大家以启发。  相似文献   

8.
李桂红 《佛教文化》2000,(Z1):60-61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地 ,最迟在汉代 ,佛教雕塑艺术已经在我国一些地区流传。近几十年来发现的多处汉代佛教雕塑 ,著名的如四川省乐山麻浩享堂横梁上所刻的一尊手施无畏印的佛像 ,彭山出土的佛像陶器座 ,什邡出土的佛塔画像砖 ,在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发现的汉代摩崖石刻立佛像等 ,足以证明。据《三国志·吴志·刘繇传》中载 ,丹阳人笮融于献帝初平四年任下邳相 ,督三郡漕运 ,“乃大起浮屠祠 ,以铜为人 ,黄金涂身 ,衣以锦采 ,垂铜盘九重 ,下为重楼阁道 ,可容三千余人 ,悉课读佛经。”这是正史上第一次出现供奉金铜佛像的记载。三国时期 ,佛教在各…  相似文献   

9.
佛教哲学是佛教独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佛教徒进行修持以期解脱的理论依据,也是佛教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深入研究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的有机联系,必将促进哲学研究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一佛教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与佛教医学密切相关的有“四谛”、“缘起性空”“四大增损”、“五大归纳法”等内容。“四谛”是佛教的基本内容:四谛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以及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谛的意义是真理。四谛所依据的哲学理论是“缘起性空”“缘起”,亦名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也即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7,(3)
<正>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是一个改革者。十多年来他用实践促进了古老的佛教与前沿科技的融合。他说,在互联网时代,佛教不去主动积极地自我诠释、自我宣传,就很可能遭遇"被诠释""被定位"乃至"被抹黑"的窘迫和危机。"贤二"是心灵与技术的美好相遇新京报:去年,龙泉寺的"贤二机器僧"在网上走红,为什么会设计这款机器人?学诚法师:"贤二机器僧"是传统佛法与现代  相似文献   

11.
李利安 《法音》2007,(4):6-9
一、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伟大理论创举,也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和最彻底的实践。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有关和谐的思想均可为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2.
正佛教素有慈悲济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精神。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四众弟子的积极参与下,江苏佛教界坚持抵制佛教商业化行为,回归佛教文化本源,开展各项慈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福岛地震慈善赈灾以及佛教慈善月宗教慈善周等活动中,均可见江苏佛教界的善行义举。当今的中国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江苏省各级佛教协会和全省佛教寺院借此良机,积极探索信息化、智能化佛教慈善工作的新形式、新机制,如经常性依托各类佛教网站、公众号以及网络论坛、QQ群、微信群等互联网载体开展各类慈善活动。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的宗教舆情,既与互联网的传播密切相关,也与其他网络元素、网络事件有关,比传统宗教舆情更为复杂。为了有效应对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互联网时代的宗教舆情,我们有必要从媒介技术与传播行动的关系视角,在深入剖析宗教传播媒介变迁的过程中,切入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技术背景,以揭示其成因、类型、特征、规律、问题等,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强 《法音》2023,(12):44-48
两晋南北朝时期胡族入侵,南北对峙,各路政权相继而起,征伐不休,给民众带了莫大的苦难。虽然民族间有纷争,但彼此的交流、合作、融合仍是发展主流。在征战和交流融合中,新的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在这期间萌发和生长的新中原文化,也为之后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外来意识形态的佛教,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查阅相关文献,参考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旨在对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北方新的民族共同体构建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探析,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5.
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1.近年来,佛教界和佛教学术界均大力倡导人间佛教,从而出现了一种明显的佛教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上承近代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改革,近续赵朴初居士的人间佛教号召,横向上又受台湾印顺和星云等人的人间佛教实践的推动,目前已成为中国佛教在新世纪最突出的发展动向。2.作为一种新的佛教运动,人间佛教呈现出强烈的人间性特征。方立天先生认为,中国现代佛教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就是以现实人生为基点,以人的清净心为基础,通过大乘菩萨道的修持,达到完善人格进而建立人间净土的佛教。(参见方立天)这一概括是非常准确的。具体来讲,笔者认…  相似文献   

16.
清代佛教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共268年间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的佛教政策基本上延续明代,佛教宗派继承着明末的遗绪,净土成为各宗共修,念佛净土在社会上更加普及,间或有禅宗的显发。清代后期,国势衰落,在内忧外患之下,传统佛教日渐衰微。居士佛教的兴起则为积弊已久的  相似文献   

17.
18.
明贤 《中国宗教》2020,(4):50-51
如何以理念、价值和原则为导向,把握技术的运用、规制技术的边界,是互联网宗教舆情研判至为重要的落脚点。从整体上看,"互联网宗教舆情研判系统"至少要包括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分析、呈现与干预等4个环节。以下从每个环节的需求起点、技术对接以及具体案例的技术流程等方面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19.
<正>对于佛教院校来说,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可能是一种新鲜且必要的大胆尝试。一方面,佛教院校的学术研究需要图书馆以及相应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响应,搭建佛教图书馆学学科平台,可以有效拓展和提升佛教院校学术研究水平,符合佛教院校办学方向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佛教特色图书馆学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教学研究系统上与之接轨,助力佛教院校培养参与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佛教与茶     
增与茶结缘之说古今流传,古诗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我山中”,佛门也流行一禅语说“茶味禅味是一味”。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场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饮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