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撒哈拉以南非洲日渐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理想地,这里的宗教极端主义运动方兴未艾。宗教极端主义"恶之花"的怒放,同样也根植于这片特殊的"沃土"。伊斯兰极端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以温和为特色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斯兰教中发生、发展,与该地区内部与外部的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恶之果",则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社会难以下咽之苦果,其负面影响远超宗教之外。  相似文献   

2.
撒哈拉以南非洲日渐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理想地,这里的宗教极端主义运动方兴未艾.宗教极端主义“恶之花”的怒放,同样也根植于这片特殊的“沃土”.伊斯兰极端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以温和为特色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斯兰教中发生、发展,与该地区内部与外部的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恶之果”,则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社会难以下咽之苦果,其负面影响远超宗教之外.  相似文献   

3.
利比里亚是一个完全按照美国模式建立的国家,成立之初就肩负着在非洲大陆传播基督教的使命。面对在西非存在已久的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前期传播情况不甚理想。之后经过传教士的多方努力,基督教得以立足并快速发展。因此,探究19—20世纪利比里亚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传播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脉络,既有助于揭示这两大世界性的宗教在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能更好地拓展利比里亚历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基督教在中越两国的传播并非是单纯的宗教文化传播现象。它首先表现出了较强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性在两国既有共性,又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构成了基督教在两国传播的阻力与助力。在基督教的传播与接受方面,中越两国也存在着共性和差异。这不仅表现在基督教传播的主体及其活动的方式与内容,而且表现在本地受众对基督教所持的态度及其产生的反应。上述共性与差异表明基督教在中越两国的传播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表明两国在政治与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传统宗教一起构成了非洲的三大主要宗教,当代非洲是伊斯兰教传播的重镇。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以及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伊斯兰教在当代非洲的传播有了新的变化,且与世界伊斯兰社会的联系日趋加强。世界各地尤其是中东地区的各种穆斯林思潮与运动、以及与伊斯兰有关的热点问题都会在非洲伊斯兰社会引起回应。作为非洲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对非洲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刻而复杂,既有积极促进的一面,同时极端势力的阻碍作用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6.
密特拉是琐罗亚斯德教主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副神,也是契约神。庞培在公元前67年首次见到了奇里乞亚的密特拉崇拜。密特拉教的西传,极可能经过了小亚等希腊化地区,直接传播到罗马帝国的可能性不大。密特拉在1世纪晚期传入罗马世界后很受欢迎,在军队中很流行,在罗马上层也有传播,得到戴克里先、尤利安等皇帝的支持,被视为罗马的太阳神。在3—4世纪的罗马帝国,密特拉教一度成为和基督教相提并论的两大东方宗教。虽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密特拉教在罗马世界的传播最后失败了,但对罗马社会和文化宗教等领域产生了多种影响。  相似文献   

7.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撒哈拉以南非洲多数国家完成了从集权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变。尽管民主政治的制度性框架已经在这些国家构建,但其在运行过程中仍然暴露出诸多问题,民主政治成果的巩固面临巨大挑战。非洲基督教会通过扮演监督者、调解者与民主政治文化教育者的角色,纠正了民选政府偏离民主轨道的行为,缓和了党派矛盾,在公民中初步树立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选举责任等民主价值观,巩固、推进和完善了非洲政治民主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撒哈拉以南非洲多数国家完成了从集权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变.尽管民主政治的制度性框架已经在这些国家构建,但其在运行过程中仍然暴露出诸多问题,民主政治成果的巩固面临巨大挑战.非洲基督教会通过扮演监督者、调解者与民主政治文化教育者的角色,纠正了民选政府偏离民主轨道的行为,缓和了党派矛盾,在公民中初步树立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选举责任等民主价值观,巩固、推进和完善了非洲政治民主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傈僳族是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而居的跨界民族,在19世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面对帝国主义威胁并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先后接踵在中国与缅甸傈僳族中传播基督教,从此,两国傈僳族之间又增加了基督教文化互动的内容。本文重点探讨20世纪前半期处于不同国家政治场域与文化场域中的傈僳族基督教发展的背景、特点,并以傈僳族为个案说明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基督教在重构区域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对非洲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消极的一面。总体来看,基督教对于当代非洲社会积极的影响主要在慈善公益、社会关怀等社会公共领域,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在舆论导向、政治、安全领域。对此,非洲基督教需要走出自身观念的藩篱,在非洲多元的文化宗教语境中,加强与其他宗教的对话,寻求合作,共同服务于非洲社会。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曾经在中亚地区传播一千多年。从历史视角来看,基督教先后以聂思托里教、罗马天主教、俄罗斯正教等形式向中亚地区渗透。由于这块广阔的草原通常都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各民族间长期争夺,使这里无法产生稳定的政治环境。这就为各种宗教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使得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受到其他宗教的竞争和挑战。同时,由于基督教教义的玄奥晦涩,及其宗教本身所具有的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使其很难对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产生较大吸引力。尽管如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梳理出基督教在中亚传播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自7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非洲后,经过几个世纪以征服和贸易为主要方式的传教后,在北非和黑非洲得到了广泛传播;殖民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并未因为基督教的大规模扩张而中止,相反还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西方殖民主义的进入使得穆斯林在非洲政治生活中处于“边缘化”状态,前殖民时期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影响已很难保持.后殖民时期,非洲国家相继独立,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取得了长足发展.伴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伊斯兰经济实力的逐步壮大,非洲穆斯林开始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诉求,以谋求政治地位与社会影响.同时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非洲应运而生,这给非洲的政治生活带来了系列影响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当前,苏非主义仍在非洲伊斯兰教中居于重要地位,在以宗教虔诚著称的非洲,苏非主义是多数非洲穆斯林的心灵依托,尤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苏非主义仍是伊斯兰教的主流。非洲的苏非主义由三大苏非教团系统主导:卡迪里教团、哈尔瓦提教团和沙兹里教团。20世纪中期以来,非洲苏非主义面临现代性、塞莱菲主义等伊斯兰教内外的诸多挑战,传统的神秘主义、本土化的路径都遭遇挫折,经济基础面临瓦解。也许,未来非洲苏非主义的脱困之路,应该在苏非主义之外寻找,走新苏非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14.
基督宗教在中国有四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展示了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历史和独特意义。其长达1300多年的在华传播构成了基督宗教在中国存在与发展的复杂图景。 就基督宗教四传中国的历史而言,在前两次传播过程中,作为西方基督宗教近代历史上宗教改革运动之产物的基督教(新教)尚不存在;而基督宗教第三次传入中国则以天主教各修会为主,特别是耶稣会的作用和影响极为突出。但在基督宗教第三次入华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宗教改革运动后发展起来的基督教亦开始来华传教,在中国沿海各省留下痕迹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新保守主义的全球扩张战略,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工具。美国国会通过《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案》,是以国家力量进行基督教全球战略扩张的工具。中国成为国际宗教右翼势力传播基督教福音的重点地区。境外宗教渗透成为威胁我国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战略意图是改变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应当重视境外基督教右翼势力的"合法渗透"。境外右翼势力推动基督教在我国传播,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殖民和意识形态渗透。西方宗教右翼势力特别善于利用合法渠道,深入我国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阵地,培植力量,宣传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立。为从思想文化上提供抵御境外宗教神学渗透的理论武器,应当大力加强科学无神论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对北京大学等高校校园中的宗教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近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j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随着宗教热的逐渐升温,宗教在高等院校的传教活动逐渐由秘密转向公开,特别是基督教汉语神学运动,进入大学讲堂和国家研究机构。在当代中国大学校园里,海外基督教势力成为传播福音的主要力量。校园基督教传播隐性方式是进入教学领域进行文化宣教。这样扩张态势的传教中。大学生基督教徒出现比较快的增长趋势。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已经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上当前的工作日程。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抵御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一、基督教的历史基督教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之统称,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是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已有2000年的历史。它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起源于罗马帝国东部地区的  相似文献   

18.
19—20世纪之交,俄国知识分子为致力于基督教意识、文化、政治、社会及个人生活观念的更新,于创新、张力、奋斗和挑战之中,发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思想运动——新宗教运动。新宗教运动虽名称各异,其实就是20世纪初在俄知识分子中盛行一时的宗教哲学的寻神运动。别尔嘉耶夫是主要倡导者之一。这次寻神运动的实质是基督教和多神教、灵魂和肉体、神和人的统一,它对弘扬俄罗斯传统文化,加强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镇江,是中国历史演变的重要舞台。这里,长江运河交汇,南北文化交融,大江大河,有山有水,气候宜人,物产富饶,经济发达,文化灿烂,是一座典型的滨江山林城市。从元代开始,基督教就在镇江扎营生根,留下丰富的历史资料。镇江是中华基督教传播史研究的重要节点城市。一、基督教在元代镇江的传播元代基督教在镇江的传播,是中国基督宗教传播史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宗教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西方绘画艺术必然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传说成为西方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现题材。在基督教文明近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时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