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西南少数民族的《指路经》,是在丧葬仪式中念诵以送灵归祖的经书。《指路经》指引亡人魂归祖界应走的道路,它反映出西南各族群沿藏彝走廊、南岭走廊迁徙的真实历史。《指路经》具有表现原始信仰、仪式叙事、祖先崇拜、族群迁徙的多重内涵和价值。从中国民族学民族走廊学说的视野来解读《指路经》的文化意义,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学说多维度的有力阐释。  相似文献   

2.
论丧葬道德     
论丧葬道德刘喜珍丧葬是生者为死者“送行”所举行的一系列悼念活动的总称。它既是对死者一生的行为活动的总评,也是寄托生者哀思、减轻生者内心伤痛的一种手段。中国古代儒家主张“厚葬”、“久丧”。《荀子·礼论》云:“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  相似文献   

3.
"除黑"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丧葬陋俗,"除黑先生"就是以为死者超度亡魂为业的人。改革开放后,许多农民手中有了余钱,有些人由于受  相似文献   

4.
清代西藏的传统丧葬形式有火葬、塔葬、天葬、地葬、水葬等,其习俗根深蒂固。乾隆时,驻藏大臣和琳虽然进行了强有力的政策干预,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最终还是未能改变西藏的这些丧葬习俗。民俗的稳定性,在此过程中体现得异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谈(弹)孔雀经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孔雀经咒信仰新形式,即使用《孔雀经》以及《孔雀尊经科仪》之类仪式文本,按照曲牌诵唱、佐以乐器伴奏甚或分角色表演的宗教仪式。该法事盛行于江浙,亦见于北方、西南等地区,主要用于丧葬超度,可由尼女参与,亦为道教所化用,广受民众欢迎。其兴起与国家层面划定应赴僧有关,明早期钦定并颁行佛道仪范、法曲乐章,对谈孔雀的流行应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丧葬仪式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礼仪活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山西省晋城市的民间丧葬习俗较多地保留着传统丧葬习俗,实行以土葬为主的丧葬形式。本文试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山西晋城丧葬习俗的特点及功能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其具有孝道思想贯穿始终、互帮互助以及同一家族有共同祖坟等三个特点,具有伦理教化、凝聚血缘亲族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人生教育等四项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中古晚期的西欧,丧葬仪式是一项持续时间长、参与者众多、内容丰富的活动。按照人类学的理论,中古晚期西欧丧葬仪式至少有三项基本内涵:首先,从准备死亡到纪念诸阶段是死者完成人生"过渡"的漫长过程,体现了基督教所信仰的生死观;其次,通过游行、施舍和制造象征符号,丧葬仪式既彰显出社会上层的经济和政治权力,也为权力交接提供了机会;最后,丧葬仪式还是共同体度过"危机"的保证,也是共同体成员进行身份认同的最佳时间。认清上述内涵,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古西欧社会的理解,也可以为中古西欧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魏晋壁画墓被誉为"地下画廊",通过河西走廊墓葬壁画帮助人们了解当地文化。为此,文章结合河西走廊墓葬壁画的内容,以双室墓和三室墓前室壁画为基本研究对象,就河西走廊墓葬壁画的题材配置问题进行探究,旨在透过壁画的配置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河西走廊独特的丧葬绘画习俗。  相似文献   

9.
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存是我国民族宗教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宗教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向度。民族宗教互动现象突出、地域特征明显的民族走廊集中体现中国民族宗教多方面关系。藏彝走廊作为西南边疆"治藏稳边"的特殊地理文化单元,其宗教关系在全国宗教格局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有重要影响。藏彝走廊区域宗教信仰形态丰富,且长期以和谐共生为主流,相互吸收接纳,对促进社会和谐产生重要作用,其多元宗教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剑 《周易研究》2020,(1):67-76
日本室町时代(1393—1573)部分写本《周易》既有宋刊本特征,又有唐写本的异文,是一种融合了宋刊本与唐写本的特殊文本。此类文本今时日本早稻田大学、内阁文库各有一本。杨守敬日本访书时亦曾据此类文本影抄一部。根据校勘,《七经孟子考文》记载的足利学校所藏三种古本《周易》与此类文本大体相似。江户时代(1603—1867),这类特殊的《周易》写本过渡到刊本形态,刊本当中包括《七经孟子考文》所引足利本《周易》,以及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活字本《周易》。  相似文献   

11.
祭祀在日本阴阳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天曹地府祭是阴阳道的主要祭祀之一,也是含有大量道教因素的祭祀。本文着眼于天曹地府祭中所用祭文,从结构与内容上与道教斋醮所用青词作对比,解析其对青词文本的借鉴吸收。通过考察《诸祭文故实抄》《祭文部类》中的天曹地府祭文,及以《广成集》为首的斋醮青词,结果发现,无论从结构还是文体上,天曹地府祭文都对青词进行了高度的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12.
《周易注疏汇校》以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通校了自唐石经以下的单疏本、经注本、经注释文本、经注疏合刻本等二十余种,收录清顾炎武、日本山井鼎等人校勘成果十六家。本文为校勘《周易注疏》各本时所做札记,涉及敦煌残卷、宋刊单疏本、日本桃华盦旧藏单疏本、瞿氏旧藏宋刊经注释文本、宋抚州公使库本、宋刊纂图互注本、元刊十行本、元刊明修十行本,以至清代殿本等,厘为五十七题,着重讨论各本文字之面貌,校改之得失,源流之嬗变。对清代浦镗、卢文弨、日本海保元备等人之校勘意见,亦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托名龙树的《赞法界颂》目前存世的有一个梵文本、三个汉译本以及一个藏文本。这部经对汉地佛教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公元11世纪以来,它在藏地却备受推崇。本文综合分析比较了该经的五个文本,探讨了其源头——两个唐代的汉译,虽另有经名,但内容相合,以及其流变——其余的三个本子,虽然篇幅缩减,但核心内容与前两个文本一致。另外,本文还试图寻求经托名龙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以万物有灵、多神崇拜为核心的彝族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祖先崇拜又以超度祖先为祖先神仪式为代表。以彝族罗婺人为例,除了节庆日祭祖、丧葬系列祭仪而外,其中体现彝族祖先崇拜的祭祖大典,则是彝族最高祭祀礼仪。以超度祖先为目的的祭祖大典彝语称"耐姆",即是氏族成员共同  相似文献   

15.
北京荣宝斋新近征集到一部西夏文《十王经》,其经前序言和上海梵典宫藏文本高度对应,和明清汉文本则差别较大,经文内容方面,西夏本也和藏文本颇为一致,证明西夏所据的翻译底本是藏文本。比较西夏各本,可知荣宝斋本和此前已知的俄藏两个编号инв.№819、4976,以及河北定州本属不同版本,系全新版本,且俄藏两个编号同为一系,荣宝斋本和定州本同为一系,后两者经文内容较俄藏编号有所简化,当是在俄藏编号基础上简省而来。译自藏文本的西夏本不仅藏式特色明显,也体现出了汉文本的影响,这造就了西夏本的融合性特征,使其成为夏藏汉文化汇流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本书以20世纪初黑水城遗址所出西夏文《无量寿经》为研究对象,首先厘清了俄国学者在西夏佛典目录中著录为《无量寿经》的五个编号实际上有汉、藏两种不同的来源,并非同一部佛经。其中инв.№2309转译自曹魏康僧铠所译《佛说无量寿经》,инв.№812、953、697和6943译自藏文本,经题《大乘圣无量寿经》,这一佛经的西夏本与现存的汉、藏文本皆不能完全勘同,其翻译所据底本今已  相似文献   

17.
《原道》2015,(1)
宋代处于传统社会转型期,以儒家伦理为指导思想的国家法律与民间风俗常有冲突,并尤其体现在士庶丧葬领域。面对冲突,宋代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严格的"士庶丧葬法",另一方面以和缓的方式执法。宋代"士庶丧葬法"包括律典正文、士庶凶礼和应时诏敕,其核心原则有三:明棺椁土葬之制,复士庶丧葬之礼,严丧葬逾礼之刑。作为执法主体的宋代士大夫则在深入体察丧葬违法逾礼社会原因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化解丧葬法律与风俗冲突的办法,力行重建与儒家礼法相适应的宗法秩序和乡里关系。经此努力,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法律与风俗冲突发生的社会基础,并使赵宋以降的丧葬法律与风俗逐步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8.
十王信仰与佛道及民间宗教关系密切,深度混融普及于丧葬文化。由经本依据发展出十王画塑,结合仪轨法事,普遍流行于社会各界与诸族民众。瑶族接受道教并结合自身传统,形成独特宗教文化习俗,国际学界已有很多成果。本文因见到广西盘瑶《斋经·十王科》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出相地狱还报经》内容相符,其间还有佛道《十王还报妙经》与《十王还报谈经》相连,而《出相经》画作与瑶族十王画也有对应。因撰此文考论其经科与画作之关联。  相似文献   

19.
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即唐玄宗御书或诏令唐朝中央机构、道教宗师书写的《道德经》文本,有隶书经文本、三体真本、楷书注本、楷书疏本等。唐玄宗亲自书写之外,集贤院、礼部、国子监等官方机构也缮写制作御本《道德经》。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多收藏于宫禁、京城道观之中,或作为向天下颁布的标准本而流传于诸道诸郡,现存敦煌写卷P.3725《唐玄宗御注老子道德经》,是保存至今由国子监、礼部缮写校对的写本或传写本,是向天下颁布的写本之一。唐玄宗御本《道德经》的制作目的,有的是为李氏宗族祈福,有的是为道教宫观书写,更重要的是为推行李唐王朝尊奉老子和《道德经》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6,(4)
正在佛教经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法华经》中有"露地白牛"~[1],《佛说放牛经》中有比丘十一事,《景德传灯录》中有马祖与石巩慧藏以牧牛喻心行离垢之问答……这些著述之意境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据图作偈作颂,从而成为图文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