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古斯丁在对《创世记》的解释中,逐步发展出一套基督教的宇宙目的论.受柏拉图《蒂迈欧篇》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奥古斯丁主张宇宙的秩序根源于上帝对质料的赋形."赋形说"并不意味着奥古斯丁的宇宙论仅仅是"外在主义"的:一方面,奥古斯丁理解的质料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有着朝向形式的主动潜能;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对"种子理式"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致力于比较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以下简称《陈起》)与柏拉图对话《蒂迈欧》,以此为例考察中国早期与古希腊基于数的宇宙生成论之异同。首先,本文将分别论述二者中音律与宇宙生成论核心要素(如行星与恒星运动、年月日周期的形成及宇宙结构)的关系。其次,本文关注二者从音律(纯比例)逐级创生(一维到二维到三维)的方式:在《陈起》中,该过程是以黄钟律作为嘉量的方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而在《蒂迈欧》中,该过程则表达为平面与立体几何的构造。二者差异在于数之地位不同:《陈起》中,数内在于日常生活,但《蒂迈欧》中,数则超越于具体事物(位于具体事物与理念之间)。最后,本文进一步探究这一差异背后的原因并说明:柏拉图宇宙生成论的主要工作是解释哲学家如何能够藉助理解天的秩序来认识更高的理念世界的绝对秩序,同时以该秩序来理解自然界和人之生命的秩序;而在早期中国宇宙论中,没有超越于天之外的秩序,圣人贤臣之特质正在于能认识到这些隐含在自然秩序中的音律数和历法数,并将它们要么通过度量衡的方式带入百事经纪,要么通过具象化的宇宙图像,带入与个人生活相关的择日占卜或与国家行为相关的祭祀礼仪。  相似文献   

3.
孙玥 《宗教学研究》2020,(1):204-211
《创世记》37-50章记述的是关于约瑟的故事,其形式和内容都不同于之前的先祖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叙事(创12-36),且成典的位置在《创世记》的最后,连接着《出埃及记》。但是除了《创世记》37-50章,约瑟在五经中只被提及了一次(出1:8),而在五经之外鲜有提及。为了解开此谜题,本文从约瑟故事中"梦"这个主题出发,并通过与《但以理书》1-6章的对比,重新对《创世记》37-50章做了详尽分析,认为约瑟故事实际上形成于散居时期,因此之前形成的文本有可能不知道其叙事内容。  相似文献   

4.
岁末思     
"庆祝新年是古老而普遍的传统,庆祝活动中往往包括斋戒、涤罪、振奋以及迎新送旧等仪式。复始更新是新年节日的本质,借创世周年纪念之机,重温创世的故事,祝福神灵,振兴宇宙,鼓舞人群,这种含义在世界各民族的习俗中都可发现,仅有较明显或较隐晦之区别而已"《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5.
《创世记》提出了基督教关于世界的整体构想和最初预设,以七天来叙述整个创世过程。七天中的前六天,在历史上通常被分为两个序列,每个序列包括三天。两个序列体现了一种运动原则。是从简单运动到复杂运动的推进。简单运动包括点,复杂运动包括线、面,而作为"上帝的形像"的人,既是上帝之子又是自然的统治者,从而突破面运动,形成了立体运动。人能够上达神圣,下接自然,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成的创造整体秩序。  相似文献   

6.
一、婚姻是上帝为人类创立的 圣经《创世记》开始就记载了上帝创造宇宙世界,最后创造人类,第一个人就是亚当。但是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上帝就  相似文献   

7.
《庄子》《易传》皆是以宇宙大化论为支撑的先秦学术经典。《庄子》《易传》都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天地宇宙既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根据,又是现世生命存在的敞开之域。在宇宙大化之中,庄子着眼于生命个体的自由存在,希望以大化的自由诠释生命的自由,并将生命安顿于天地大化中,突出的是人的自然、自在和自由;《易传》的作者则以天地秩序重塑世间秩序,以天地之德揭橥人性之善,以人心为天地之心,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突出的是人的价值、道义和义务。自由与道德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庄》《易》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诉求正好体现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理论张力,但这种理论张力乃以近乎一致的大化宇宙论为超越根据,因此这种张力终究是一种互补,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互补不仅是理论的,更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6,(5):100-104
中世纪犹太思想家迈蒙尼德在其两部主要的哲学-神学著作《迷途指津》和《律法再述》中,就宇宙生成论和先知论问题作出了两种相互歧异的观点表述。就前者论,《律法再述》持宇宙永恒观,而《迷途指津》则系统批判宇宙永恒论而支持从虚无创世说;就后者看,《律法再述》暗示先知是人类理智与道德德性完善的自然结果,《迷途指津》则着重指出神握有阻止具备资质之人成为先知的否决权。实际上,两书的宇宙生成论-先知论表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分别代表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一神论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理论立场。迈蒙尼德为何在两部著作中持不同观点,他究竟倾向于何种立场,则成为中世纪哲学研究界长期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方立天本文据中国僧人编集的《经律异相》、《法苑珠林》、《法界安立图》等著作中的有关资料,论述了中国佛教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着重论述了宇宙空间图式论和宇宙时间观两大问题,总结了中国佛教宇宙结构论的信仰特征和思维特色。作者方立天,中国...  相似文献   

10.
奥利金的灵魂先在学说对理解自由意志问题有重要意义。在《上帝之城》第11和12卷,奥古斯丁重点批评了这一学说。在奥古斯丁看来,奥利金主张灵魂先在,进而主张灵魂的善恶与身体的好坏相配,这一说法既与上帝创世的善好目的相悖,也与人在宇宙中应有的地位不符。奥古斯丁的批评尽管部分切中要害,但没有充分把握灵魂先在说的用意和复杂性。一方面,奥利金提出灵魂先在学说,主要是为了回应灵知派的挑战,以维护理性造物的自由意志;另一方面,灵魂先在说并非没有考虑到上帝创世的善好目的,恰恰相反,它极大地保证了上帝创世时的绝对平等,缓解了神义论的难题。不过,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灵魂先在说一旦推向上帝创世的初始阶段,就会引发与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类似的原始质料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 《周易研究》2004,(1):10-14
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易·系辞>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认为,伏羲导源于"混沌"、"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是"太极".伏羲创世神话是原始哲学关于宇宙生成论的原型.<易>关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概念和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上古文献中渗透着"天有意志"的思想,有学者据此认为中国曾经存在类似希伯来式的上帝信仰,并希望由此能把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但笔者把轴心时期《希伯来圣经》的"耶和华"形象和道家原初经典《老子》中的"天"的概念相对比,并从汉代道教正式形成时的经典《太平经》入手解读"皇天"的概念,发现《老子》中的"天"和《太平经》中的"皇天"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在道教时期"天"有表现出相对明显的人格化属性,但它依然无法违背自然之道来创世或影响"道本体"。这与《希伯来圣经》中耶和华介入历史创世、创造奇迹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中国古代的"道"与"天"及相关的概念不是希伯来式的信仰对象,其本身是非人格化的,具有无神论特质。  相似文献   

13.
我们通过研读《旧约》可以看到,《创世记》中记载了两个创世故事,它们分别记在《创世记》第一章一节至二章三节和第二章四节至二十五节。据圣经学者考证,第一个创造故事属于祭司法典,因为它是旧约律法书的一部分,所以称为法典,而这一部分法典是祭司们制定并流传下来的。第二个创世故事属于耶  相似文献   

14.
在《宇宙的层次与元宇宙》、《再论宇宙的层次与元宇宙》 (载《哲学研究》 2 0 0 2年第 2、1 0期 )两文中 ,我提出了“宇宙层次”、“元宇宙”、“本宇宙”的概念 ,其根本宗旨在于揭示和描述我们的可观测宇宙 (即“本宇宙”)不是单一的唯一的宇宙存在形态 :它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是由更原始更低级的宇宙形态 (即“元宇宙”)演变而来的 ,并且原始的母宇宙依然存在。于是 ,元宇宙作为本宇宙的背景又与本宇宙一起在总体上形成了宇宙的双层 (或多层 )结构。所以 ,宇宙在总体上是历史地生成的“立体宇宙”。目前 ,在宇宙学界“多宇宙”的观念已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理学家找到了一条到达天主的坦途,是前人所不曾揭示过的。这条路看似十分隐微,其实,一经理学家阐述,这竟是一条康庄大道 北宋周敦颐(1017—1073)开理学之先河,“他在哲学上继承《易传》和道学家(老、庄)的思想,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形成学说,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原因。”(《哲学辞典·周敦颐》) “无极”,是说天主的性体没有限度;“太极”,是说天主是宇宙的终极原因。“天主,群山尚未形成,宇宙尚未出现,你就是无始无终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美学深受伊斯兰教义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在世界诸美学体系中独具特色。现将伊斯兰美学的几个基本范畴简要介绍如下: 美的感受伊斯兰美学视美的感受为安拉赐与人类的特殊禀赋,认为审美可以使人类心灵愉悦,并领悟到宇宙深刻的内涵。就美的本质而言,伊斯兰美学认为:美是一种秩序,是宇宙万物间细致、均衡、合谐的关系。美不是万物生存的必需,而是附加在生存必需之上的一种存在。伊斯兰教认为,宇宙源于安拉的意愿,它遵循一定自然法则,从而形成一种秩序。因此人们对美的最初感受是一种自然、轻松的秩序感,而非强制、压抑的“必需”感。这种秩序感在宇宙万物中具体表现为:精确、对称、均衡、联系和轻巧。从地球上的日、夜、光、影、冬、夏、春、秋,可以看到对称的美;苍穹笼罩大地,让人们领略到冥冥中存在着的均衡之美。《古兰经》第31章中的“鲁格曼”(哲人)说:“他创造诸天,而不用你  相似文献   

17.
石衡潭 《天风》2018,(2):49-52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及其团队倾情打造的基督教轻歌剧《诱惑》于2017年12月23日晚在北京东宫剧院成功举行首演。《诱惑》是根据《创世记》第二章、第三章一千三百多字改编的首部中国基督教轻歌剧,时长约为一百分钟。  相似文献   

18.
在《蒂迈欧》中,柏拉图从创世论的视角对人的灵魂、身体和身心关系做出了目的论的理序描述,他还从平衡错乱和比例失调的视角对身体疾病、心灵失序及身心不调做出了创世论的解读。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人的疾病是身心各部分之间的违反自然和比例失调。因此,要恢复身体健康,远离疾病困扰,关键在于运动和饮食,而非医药治疗的外部干预。对于受制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人而言,柏拉图天人关系视角的人学理解让人耳目一新,它对技术时代渐趋迷失的现代人,如何思考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警示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易》首卦与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易》首卦体现了用易者的价值判断,三《易》分别应用于夏、商、周三朝,是人们对宇宙秩序认识的演进,也是从崇雄武,到尚包容,到刚建宽厚并重这样一种文化精神的递进。夏、商、周三朝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发展的逻辑性以及《易》的文化精神的完备性。  相似文献   

20.
自目的论与责任论分析与重建儒家道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儒家的道德哲学定位:人、人生、人心、人性儒家的道德哲学是基于对人的了解而发生的,亦即基于对“人”的认识而产生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认识。但什么是人的认识?要回答这个问题,吾人可以循三个方面加以考察:第一个方面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第二个方面是人在自我反省中的自我发现。第三个方面是人在天地宇宙中的地位。这三个方面也正好显示了人在社会、自我与宇宙反省中的价值。从先秦儒家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三方面也正好形成一个儒家哲学发展的阶段。第一个方面是从社会为人定位。这可以《尚书》与《论语》两书的义理为代表;第二个方面是人的自觉和自我发现,这可以孟子为代表。第三个方面是人的发生根源,从宇宙本体为人定位。这可以《易传》、《中庸》为代表。当然,代表这三方面的儒家经典不一定应合历史发展的先后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