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足文化诉求是人类共性,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前提之一。跨境民族因其特殊的分布格局与族群、国籍等因素,其文化诉求,包括宗教诉求中就显现出跨境互动与共享的特殊性。伴随信仰主体的跨境流动,还存在着宗教仪式、宗教文化产品等跨境流动。本文以跨居中缅两国的基督教信众为个案,探讨跨境民族宗教诉求及其实践的特殊性,关注对边疆稳定、国家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化是基督教在中国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基督教亦概莫能外。因族源、地缘与文化跨境共享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基督教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中国化呈现出历时性与共时性差异。从认同与交融角度切入基督教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中国化实践的研究,可为今后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的进一步中国化提供历史经验,也可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理论对话。  相似文献   

3.
在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国家力量由弱到强建构的国家认同、基督教信教群体中波动发展的宗教认同、对民族文化的体认所体现的民族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共同构成和塑造了区域内的社会认同结构。近代以来基督教信教群体内这一认同结构的发展、演化,正是基督教在该地区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写照。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国家认同为里层、民族认同为中层、宗教认同为表层的"三层椭圆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引导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缅跨境民族地区的一个佤族村寨为田野点,通过对南传佛教、基督教在丙叶社会的具体实践过程的观察,关注制度性宗教与本土民族文化在接触、碰撞、冲突、融合等互动后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因宗教间的系统差异以及佤族文化面对不同的信仰冲击而表现出的差异性反应与实践,导致南传佛教与基督教所展开的文化重构技术是各异的,南传佛教积极吸纳佤族传统中优秀的文化特质,在重构中实现佤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而基督教作为绝对的一神信仰,全面深刻地改造佤族传统文化,型构的崭新的文化形态更多强调其文化中心主义的优越性。最终丙叶佤族文化在南传佛教与基督教的改造与引领下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面对不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从缅甸跨境迁移到瑞丽的缅甸克钦人为研究对象,以缅甸克钦人跨境迁移后的宗教生活为视角,力图为有关跨境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以及跨境流动和迁移的相关研究提供参照。本文认为,缅甸克钦人的跨境迁移主要是受经济理性的驱动,然后才是在宗教生活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适应与调试,教会组织对于跨境缅甸克钦人而言既有正向的功能又有负功能。基督教生活是跨境缅甸克钦人在异乡彰显民族身份的一种标识,跨境民族之间基于个体层面的宗教互动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和作者的实地调查材料 ,分析了基督教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中传播、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与文化、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并力图揭示近代以来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 ,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突和互动 ,在适应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过程中逐渐本土化的社会文化特征。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云南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的历史过程描述和社会结构分析 ;第二、三部分运用文化的社会互动理论 ,分析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 ,阐述了基督教对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变迁、道德价值观念变化的影响 ,以及对基督教的民族化、本土化和当代少数民族基督教信仰中的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无神论》2021,(1):46-5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宗教传播方式也变得愈加跨区域化和超时空化。在此情形下,以多民族、多宗教为特征的云南跨境民族地区正面临着日趋复杂的互联网基督教跨境传播的影响和挑战,这给我国宗教事务管理和国家安全带来了挑战。为此,迫切需要从发挥各民族群众的力量、提升宗教事务管理能力、开展法治建设、构建多元治理结构以及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的传入,使皈信基督教的民族产生了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但同时,基督教也在与民族社会文化的互动中逐渐本土化,具有不同民族特点的多样化的基督教形式也丰富着基督教自身。正是由于基督教的简单性与丰富性并存,形成了其统一与多元的共容(Diversity in unity, unity with diversity)。因而基督教不仅为皈信基督教的民族带来社会文化的变革,而且其自身也在开放包容不同形式的基督教表达方式,从而使基督教也走向“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傈僳族基督教是研究傈僳族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更多的英文、缅文与傈僳文相关记载与研究的发现,为对多国傈僳基督教在地化生存调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料。整合多种文字资料,并结合笔者多年田野调查,对傈僳族人口最多、信众人数最多的中、缅两国傈僳基督教与其对所在国政治、社会与文化从区隔、排斥到认同、交融的在地化过程的系统梳理,透视其在地化的背景、过程、表现与影响等方面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多重动因。  相似文献   

10.
傈僳族是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而居的跨界民族,在19世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面对帝国主义威胁并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先后接踵在中国与缅甸傈僳族中传播基督教,从此,两国傈僳族之间又增加了基督教文化互动的内容。本文重点探讨20世纪前半期处于不同国家政治场域与文化场域中的傈僳族基督教发展的背景、特点,并以傈僳族为个案说明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基督教在重构区域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云南省南伞镇与缅甸果敢相连地区的丧葬仪式研究发现,该地区跨境民族在历史悠久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圈。跨境地区丧葬仪式有着其内在一致性和区域特殊性。其内在一致性是哲学层面的个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中蕴涵的生命观、孝道、礼乐三个文化要素呈现;其区域特殊性是社会学层面的群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特有的佛道、汉彝互融特征来呈现。两地边民通过对仪式的参与而形成文化共同体,继而实现身份认同。这种双重认同交叠诠释了文化动学之意义。宗教仪式在文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媒介作用,而其所承载的核心要素形成的文化动力是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云南傈僳族地区以来,通过与当地传统文化的互动、整合与平衡,形成了独特的傈僳族基督教传统。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运用阐释人类学和科学实践哲学中"地方性知识"的理论分析说明"本土化"是基督教在傈僳族地区得以传播的必由之路;并试图通过"社会范畴化"和"自我归类"理论进一步阐释傈僳族基督教传统在其民族身份认同中的作用,即其在"化本土"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跨境民族由于民族同宗、文化同源等因素,活态流传着许多共享的文化遗产,成为族群文化传承的纽带,民间信仰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广西中越边境的跨境民族京族,其民间信仰节日哈节传承数百年,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出现断层。京族人在恢复哈节的过程中,通过对越南哈节的学习、对现代文化因素的吸纳,以及自发植入国家权力符号与爱国意识,实现了哈节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中缅边境地区基督教历史悠久,影响力大,目前处于良好发展态势,社会和谐稳定。但是由于中缅边境地区基督教具有特殊性以及当下缅甸局势复杂动荡,导致该地区基督教发展形势复杂。探讨历史经验,研究如何从"管理"到"治理","一元"到"多元",使中缅边境地区基督教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上而下的政策法规"引导",又有自下而上不同利益群体的"适应",共建人民安居乐业、团结稳定、宗教和顺的祖国边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5.
景颇族基督教信仰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颇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根据2001年统计,德宏州的景颇族人口12.51万人,占全国景颇族总人口的95%以上。景颇族是个跨境居住的民族,在国外估计还有7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缅甸和印度。景颇是我国对该民族的称呼,缅甸称为克钦,印度称为新福。 历史上,景颇族信仰传统的原始宗教。近代,基督教、天主教等开始传入我国景颇族地区。在50年代的社会历史调查中,景颇族在解放前信仰基督教的并不多。但近些年来,基督教在景颇族地区发展很快。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情况,笔者…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对非洲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消极的一面。总体来看,基督教对于当代非洲社会积极的影响主要在慈善公益、社会关怀等社会公共领域,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在舆论导向、政治、安全领域。对此,非洲基督教需要走出自身观念的藩篱,在非洲多元的文化宗教语境中,加强与其他宗教的对话,寻求合作,共同服务于非洲社会。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传统从北美大陆殖民地时期开始就一直主导着这一地区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发展,在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建国原则后,这一传统在影响美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在不断适应着变化的时代。本文以美国历史为主线,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基督教传统对政治体制、社会变迁等问题作出的认知与判断,并简述其对美国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崛起的中国以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的舞台,展示着大国的担当和责任,为世界所瞩目。而古老的基督教以永恒的价值追求和深邃文化底蕴不断融入中国社会,并在中国的特定处境中阐释其经典及教义,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本文直面当下基督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立足处境反思中国基督教发展历程,并将基督教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构建崇尚真理、经世济民的中国神学为导向,引导基督教在发展中不断与处境对话,认同国家、民族、政治、历史和文化,积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凸显自身存在价值,作为基督教中国化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从民族学视角提出佛教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文化,认为尼泊尔释迦族遗裔可溯源释迦牟尼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尼瓦尔族,孟加拉查克玛人关于释迦族迁徙的传说与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相印证,历史上迦毗罗卫国灭亡之际有4支释迦族先行北迁,其后裔曾来华译经可证其传说的真实性。原始佛教表现出汉藏语系民族文化特征,反映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的社会文化,其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释迦牟尼创立的学说是人生论,人本思想是其本质特征。释迦牟尼建立僧团组织,其核心成员和主要信众是藏缅语族民族。两次经典结集和部派分裂的记载也表明,原始佛教和早期部派的僧团和信众,大部分都是来自雪山地区的藏缅语族民族及其国家。佛教经过2000多年的流传后,印度以及中亚、南亚早已绝迹,但仍然在汉藏语系民族中留存下来,也表明佛教的根基在于汉藏语系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从民族学视角提出佛教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文化,认为尼泊尔释迦族遗裔可溯源释迦牟尼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尼瓦尔族,孟加拉查克玛人关于释迦族迁徙的传说与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相印证,历史上迦毗罗卫国灭亡之际有4支释迦族先行北迁,其后裔曾来华译经可证其传说的真实性。原始佛教表现出汉藏语系民族文化特征,反映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的社会文化,其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释迦牟尼创立的学说是人生论,人本思想是其本质特征。释迦牟尼建立僧团组织,其核心成员和主要信众是藏缅语族民族。两次经典结集和部派分裂的记载也表明,原始佛教和早期部派的僧团和信众,大部分都是来自雪山地区的藏缅语族民族及其国家。佛教经过2000多年的流传后,印度以及中亚、南亚早已绝迹,但仍然在汉藏语系民族中留存下来,也表明佛教的根基在于汉藏语系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