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多元信仰对新移民个体意义体系建构的作用。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流动中的新移民可能面临着"双重脱嵌"的境遇,这种悬置的状态会给他们带来归属的困境,在主流话语体系无法满足其意义需求时,包括占卜术在内的多元信仰为个体应对融入困境提供了新的精神支持,也成为新一代重建文化信仰体系的尝试。这又与兴起于北美的"新世代运动"遥相呼应,成为当代世界宗教与信仰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与宗教信仰相对立,康德试图要在主体自身理性的基础上确立起对道德的信仰.主体自身"纯粹的实践理性"是康德道德信仰的理性基础.但是,"纯粹的实践理性"存在着现代性道德困境,如果不能化解这一悖论,那么"道德"就难以成为理性存在者的普遍信仰.为此,康德试图以制度公正作为现实中的上帝来确保建立"善恶因果联系"的理性法则.因此,康德的道德信仰的理性基础包括个体的道德理性和制度的道德理性两个方面.尽管由于康德的矛盾心态和他所处的社会现实,他的政治与道德一体的实践哲学最终是不彻底的.但康德的意义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把对道德信仰的思考从"纯粹的实践理性"导向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实践的理性".  相似文献   

3.
<正>新冠疫情暴发已两年有余,在疫情冲击下,法国穆斯林移民在社会融入方面不仅面临着主流社会的理解、接纳等传统问题,而且还面临着生存、经济与民生等一系列新生问题。疫情背景下,关注法国穆斯林移民的现实困境,探讨其在法国社会未来发展中的合理性路径,对于认识移民群体社会融入和多元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海》2022,(1)
组织体系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建设"一核多元"的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既是习近平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建设探索的一个新创举,又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自身的演进逻辑;既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建设的实践回应。从实践上看,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仍然存在结构上的"碎片化"、内部关系上的"紊乱化"、功能上的"梗阻化"等困境。因此,要建设"一核多元"的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就必须坚持"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优化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的基本结构,走出结构"碎片化"困境;二是注重理顺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的内部关系,走出关系"紊乱化"困境;三是注重整合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的基本功能,走出功能"梗阻化"困境。  相似文献   

5.
迄今对城市新移民的分层研究中,大都集中于户籍和职业流动层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日益重要的方面——居住。本文以解析"居住权"为切入点,将居住权利视作市民权/公民权的一部分,并以上海的政策文本为对象,剖析新移民"城市居住资格"的获得路径与机制及其表现出来的居住权分层现象。作者认为,"居住准入资格"是城市新移民的一个新的分层标准,这一标准背后是城市政策制定者基于城市利益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诉求,也是城市体制、机制互动和建构的动态过程。基于新移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城市政策采取了松紧的、有限开放的居住政策。这种居住政策的安排是城市社会的吸纳与排斥机制的作用,也是与城市利益、户籍制度相捆绑的结果。与此同时,城市居住资格也成为新移民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重要区隔。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层标准,居住权分层已经成为城市新移民群体阶层属性差异的又一个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佛教在美国     
佛教在美国郑钦地美国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大熔炉。原住民印第安人信仰原始宗教,盎格鲁撒克逊族信仰基督教,亚洲移民大都信仰佛教,西藏喇嘛(藏人移民来美的很少,其中以喇嘛较多)则带来藏传佛教。如果以1893年在芝加哥所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为期2周)做为亚洲...  相似文献   

7.
场景转换与移民信仰表达形式的变化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制度空间直接影响信仰场景的都市化(或称复制)程度,进而影响信仰行为的结构变化.藏传佛教寺院缺失导致了两个后果:部分公共性仪式向迁出地转移;都市流动僧人的大量存在及都市公共仪式的私密化.而宗教行为是信仰表达的重要形式,通过分析场景变化对都市藏族移民日常宗教仪式和特殊仪式两个层面的影响,本文认为,都市藏族移民的宗教行为正在经历一个分化--重组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敬"是儒家核心范畴之一。孔子之前,"敬"是先民对天或帝等神秘力量的原始畏惧心理表达,至孔子,"敬"实现了一次重要的人学飞跃,由原始的恐惧心理转变为人之道德理性精神,成为德目、德性和德行的统一。作为"德之干","敬"首先是基于对个体人格尊重的主体间关爱之情的理性表达;其次是个体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实践准则——孔子主张"修己以敬"、"执事敬",在笃实行"敬"中获得德性的充实和事业的圆满;复次是生命追求的终极关切和文化信仰。经由孔子的人学化变革,"敬"成为儒家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性的哲学表达,积淀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性和价值信仰,为现代人走出生态困境和存在危机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近代福建,天主教区、华人基督徒、新教传教士分别参与、发动和组织了当地天主教徒、基督教徒移民非洲、东南亚地区的集体移民活动.本文尝试结合基督教研究与华侨华人史研究,对这三次集体移民做一述评,分析比较移民活动参与者、组织者及其社会角色的异同.文章认为,近代基督宗教在华人移民海外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多元,性质复杂,不仅影响着华侨华人移民运动的发展,亦为华人信徒提供了一个普世性的社会流动网络,使基督宗教成为海外华人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宗教信仰作为新移民能否实现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试图说明城市新移民(乡一城)跟城市、城市本地人互动,并非是直线性、单向的融入。这一切都发生在新移民不断涌入的城市中,宗教信仰的因素在其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宗教信仰在个体层面、宗教实践在组织层面与新移民的互动,会使得新移民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充满丰富性。  相似文献   

11.
生命伦理为药师信仰的研究与解读提供了新视角。药师信仰从伦理本体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和价值,涵盖生命伦理的身体伦理、性别伦理和死亡伦理等议题。同时,药师信仰还提供了生命伦理的准则和实践方式,即在信解的前提下,通过多样的仪轨落实其所蕴含的生命伦理思想。由药师信仰的思想和仪轨构成的立体信仰体系使得其蕴含的佛教生命伦理思想成为中国生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傣族社会中的"寨心"信仰就是众多民间信仰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内容丰富的民间信仰与南传上座部佛宗教信仰教构成了傣族的信仰体系,这种"混生"文化在融合后更具有生命力,能够完整的展现傣族的信仰、观念、历史、服饰、饮食等多方面丰富的内容,成为延续傣族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传统信仰与基督宗教的冲突与融会:张店镇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个中原乡镇为例,考察了当地的传统信仰与西方制度化的基督宗教的冲突与矛盾、互动与融会。研究表明,除了在偶像崇拜与祖先供奉的问题上发生矛盾与冲突以外,两者为争夺信众和主导地位而发生的宣传战也是一个重要表现。其融会与互动则体现在"民俗的兼容"、"价值伦理的比附"及"信众的流动"等方面。文章并探讨了教籍多元的问题,认为由于教籍多元现象的存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仍是当地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的焦点问题是:在由西方文明所主导的现代,中华文明如何应对其理性与信仰二元化的影响;是在科技层面"师夷长技"的同时,必然移植其信仰体系以构成二元化的张力;还是有可能找回传统文明中理性与信仰相互生成的机制,从而推动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从易学的五个历史阶段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的焦点问题是:在由西方文明所主导的现代,中华文明如何应对其理性与信仰二元化的影响?是在科技层面"师夷长技"的同时,必然移植其信仰体系以构成二元化的张力?还是有可能找回传统文明中理性与信仰相互生成的机制,从而推动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从易学的五个历史阶段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藏族是安多藏区的主体民族,其基本上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然而,汉民族广泛信仰的二郎神在该区域内也有较为普遍的崇拜和信仰。二郎神传入热贡地区后既在神像特征,又在供奉体系、模式,祭祀仪式等方面完成本地化,建构起较为成熟的信仰体系。在热贡二郎神信仰的历史传承过程中,通过与苯教和藏传佛教的长期互动和调适,而发展演变为具有跨族际、多元文化整合的神灵。  相似文献   

17.
马西恒  童星 《学海》2008,114(2):15-22
本文是一项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索性研究.作者在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调查发现,新移民与城市社区的"二元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即从相互隔离、排斥和对立转向一种理性、兼容、合作的"新二元关系",本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称之为"敦睦他者".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新移民与城市社会融合经历三个阶段的构想,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和"同质认同"."敦睦他者"是新移民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需要政府、社区和新移民共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东各地的民间信仰迅速恢复并得到发展。各地民间信仰的庙宇或重建或重修,广布城乡地区。第二,民间信仰的信众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均有参与。第三,广东的民间信仰富有华南地域特色。一是民间信仰中的"神诞"或"庙诞"不止是一种节日,民间信仰场所能把个体与所拜祭的神、个体与他人的存在相联系,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上海基督教H堂教会的一个基层团契为案例,探讨由农村来到上海的移民所面临的失落和困境,以及特定的城市教会活动如何给新移民带来精神、情感和心理上的补偿,从而促进新移民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20.
妈祖信仰在澳门流行是随着福建人移民此地并从事贸易而出现的,海上保护神妈祖因而兼具了财神的性质。妈祖作为商业守护神,在澳门的渔商关系中扮演了信用担保者的角色,反映出这一民间信仰与传统经济模式的互为适应关系。妈祖信仰还通过对各种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广泛吸取与渗透来间接地与澳门商业经济产生互动。妈祖信仰逐渐被澳门中外人士所普遍认同,成为一种商业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