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通冥路科仪,是南台湾灵宝道派演行拔度济幽法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田野调查中所掌握的科仪文本及影像材料,并结合明代《道藏》中相关内容,对本场科仪的文本、科介、文检、法器等内容加以介绍和考证。首先,收集和整理了台南地区较为知名的多家灵宝道坛所使用的科仪底本,并斟酌异同、权衡优劣,厘定出一份较权威的《无上拔度开通冥路科仪》文本,进而援引历代道书文献,考镜源流,指出台南道士圈中世代传承的科仪文本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次,通过分析科介表演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诠释。台南灵宝派道士敷演开通冥路科仪时穿插了不少的肢体动作,它们分散于唱曲念白之间,是对科仪文本的补充、深化和完善,也是全场科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法言坛是川西地区传承久远的火居道坛,刊行于清代中晚期的《法言会纂》是该道坛的科仪本。法言坛从清代中晚期流传至今,具有地方道教的鲜明特色。本文根据对什邡大王庙法言坛中元法会的田野调查,对法言坛的传衍及刘门概况、法言坛中元法会的坛场及法师、法言坛科仪的仪格程式等进行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3.
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宗教内涵丰富,兼具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特色。本文考察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坛脉传承、坛场布置、仪式程序、科仪文本中的玉皇神元素,从玉皇大帝在傩祭傩文化中影响的侧面,揭示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传播的历史趋势。并从道教玉皇信仰在宋代始兴盛的角度,认为宋代是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黔中坛神信仰有其独特的信仰生态与流布范围,涵盖汉族、苗族、穿青人及屯堡文化社区。坛神奉祀方式与庆坛仪式因族群不同而有差异,并衍生出多种流派与坛门。不同流派之坛场法事、仪式类型及科仪本均表现出共性与差异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是陆修静专为授度灵宝经箓、法位而创制的科仪,在道教科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考察其文本来源,可以发现陆修静创制科仪所遵循的思路与方法——皆有所本、主辅分明、教义为先以及其为编纂科仪文本所做的巨大努力,凡此种种不但使其获得了巨大成功,对后世亦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道教在东汉正式创立以后,随着中原汉族的流徙和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而流入西南地区诸少数民族中。本文以普米族韩规教作为观察单元,分析了普米族宗教坛场科仪、普米族宗教神灵信仰、普米族岁时民俗中的道教因子,阐明之所以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普米族宗教,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较早形成,亦反映历史上华夏文化辐射力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打城科仪,是南台湾灵宝道派拔度斋仪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当地民众的朴素理解,“打城”就是打破地狱城、将囚禁在阴府冥界中的亡魂拯救出来.今台南灵宝道派演行的打城科仪共计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符合道门传统的、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打城科仪,其以唱念为主,有十分完整和规范的节次流程;第二部分是闾山法派色彩浓重的打城戏,其以真人与鬼将的对话为主,穿插以唱曲和念白,最后以真人手持三清宝戟刺破象征地狱的纸城而结束.我们对这两部分的仪式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打城戏表演中使用的道具(纸城)、法器(三清宝戟、七星剑、锡杖)、打五方送煞的物品(鞭炮、扫帚、草龙、盐米)及文检(救苦天尊之竖疏献状)等也予以介绍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道教正一派斋醮科仪中,高功法师斋法行持是沟通人和神鬼的重要的途径。这种斋法行持就是以法术的召神遣将达到祈禳消灾、集福迎祥、保太平安或超度亡爽、荐先登真的目的。当正一道士在坛场诵经、念咒或在步虚声中掐块步罡或在悠扬音乐声中于罡毯上步罡踏斗时,人们通过自己的视觉与听觉感受到道教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更多地理解道教的教义思想及其神学意义。然而在赞叹道教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时候,人们对于道士们在科仪行持中的内秘功夫却是无法用感官认知的。正一派的斋醮科仪,包含着内秘功夫。这种功夫来自于道士们的内炼。从…  相似文献   

9.
法事活动     
<正>上海岳庙举行冬至普度黄箓大斋法会2014年12月21-23日,上海岳庙举行冬至黄箓大斋法会。通过诵经礼忏、申文发递、上供度桥、燃灯升仙、祭炼度幽等道教科仪,为信众超度各姓氏门中宗亲。武汉长春观举行监院升座暨元辰殿开光法会2014年12月27日,武汉长春观举行监院升座暨元辰殿开光法会。经过开坛、请水、扬幡、祀灶、祭祖等一系列道教科仪,迟信觉道长在丛林八大执事的迎请下正式登上了长春观第廿五代监院法座。庆  相似文献   

10.
施食炼度科仪是道教建斋醮道场中作为济度亡魂的科仪。炼度科仪始于晋葛玄 ,而盛行于唐宋两朝 ,成为了黄斋必行的仪式 ,传承绵远 ,至今仍是最常行和最具代表性的度亡法事。人死魂升魄降 ,但若魂魄不能升降 ,沉滞于昏冥之中 ,受尽饥渴黑暗之煎熬。因此道教通过施食炼度科仪中超度 (幽 )、施食 (斛食 )和炼度三项内容让三途五苦 ,四生六道的孤魂 ,断绝三恶五累 ,洗涤身心 ,享餐斛食 ,尽得沾濡 ,受炼更生 ,即超阴境 ,共登仙乡 ,托化成人。当代道教的施食炼度科仪仍是广泛流布于各地 ,由于各地的风俗和习惯的差异 ,在施食炼度所采用的科典、仪…  相似文献   

11.
6月 2 0日至 7月 2 0日 ,南阳市道协在独山玄妙观举办了第三届高功科仪班。高功科仪培训班为期一个月 ,全市有 37位道教人员学习了十方全真正韵 ,道学基本教理、教义、科仪知识以及演习内容 ,并能举办各种高功科仪道场南阳市道协第三届高功科仪班圆满结束@张亦冰  相似文献   

12.
“授箓”是正一派授予道士经箓法职的科仪,视功德行持的情况,初授、升授、加升通过相应的程序进行;“传戒”是全真派向道士传授戒规律法的科仪,亦须初真、中极、天仙循序渐进地获得三坛大戒的成果,其目的都是为了让道士通过这种方式以学知识、学科仪、学戒律,从而得窥道法之门径,获取相应的神权,修道养德、达通神仙、功德社会。相比较而言,正一派授箓意在打开人神沟通的渠道,全真派传戒则重在启发教徒自律和清修规范其修持的方式方法。道教徒通过授箓或者传戒,亲于坛场用虔诚的信仰方式,与神圣订立盟约,许下诺言,以便自己事后自律自守,此为这项活动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道教事业要传承延续、薪火相传、健康发展,仍然需要传戒和授箓这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正《蓬壶炼度科仪》(全称《太上蓬壶津济炼度法食真科》,后简称《蓬壶炼》)是目前南通地区广泛流通的度亡科仪,传自太乙教掌教萧抱真,汇集各派炼度之大成,刘仲宇教授更认为其是"太乙教的唯一传世科仪"~1。《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后简称《大成金书》)是明初正一派科仪之集大成者,由明代高道周思德真人(1359-1451,名思德,字素庵)编纂而成~2,今上  相似文献   

14.
道教科仪音乐历史考察蒲亨强前言科仪通谓仪式,亦称斋醮、法事,是道教宗教实践的主要形式,其以综合性程式性的外在表演系统,集中而又艺术化地体现了道教理念,仪式音乐因兼具浓厚的宗教性和音乐性而代表着道教音乐的内核和本质。所谓宗教性,指仪式作为宗教的独特行为...  相似文献   

15.
应澳门道教协会邀请,中国道教协会黄至安副会长率团于2009年11月26日至30日,参加了"澳门道教文化周"活动,随同参加活动的还有我会副秘书长张立光,北京白云观经乐团等二十多人."文化周"期间,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及澳门回归十周年"金箓大醮"科仪,澳门道教协会新址落成仪式及新址神像开光科仪,以及道乐演示,道教养生、武术表演,澳门道教科仪音乐展览等.  相似文献   

16.
解冤释结是道教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兼有法术与科仪两重性质。宋元时期黄箓斋盛行,解冤释结亦被纳入其中,成为内嵌于某项科仪的附属环节,藉此为亡者消除各种仇雠、宿对。通过对解结幕的启建、解结司众真、立幕仪及其道符、告文、咒语等几方面内容的梳理和讨论,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宋元之际,解冤释结的学说体系已基本成熟,与之相关的理论建构趋于完善,神学观念、操作实践等条件业已具备,却未能摆脱附属性质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道门科仪。直到晚明以后,在民间社会的推动下,独立、完整的解结科仪才被造作出来,并迅速地流行于世。  相似文献   

17.
英国逻辑学家、哲学家斯蒂芬·里德在其著作《对逻辑的思考》中讨论了这样一个语义悖论: 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有一次让他的男仆桑丘·潘沙当了巴拉塔利亚岛的总督。桑丘·潘沙在就任总督的第一天遇到了一个案子涉及一条法律,这条法律规定从一个教区到另一个教区的过桥事项。桥边土地和桥的主人对过桥者制订了这样一条法律: 过桥者必须首先发誓声明他从哪里来,将要去于什么。如果他的誓言是真的,那么就让他过桥,但如果说谎,那么他就要在桥边的绞架上被绞死,不得宽恕。这条法律多少年来一直用得很好,直到有一天,…  相似文献   

18.
应"宗教文化论坛"邀请,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客座教授黎志添先生于2012年8月24日下午在文科楼做了题为"广州府道教庙宇碑刻研究"的报告。黎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系主任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六朝道教史、道教炼度科仪、广东道教史、香港正一及全真道教科仪等方面的研究。讲座中,黎志添教授围绕自己做广州道教庙宇碑刻研究的方法、内容和成果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论科教三师     
在道教斋酸科仪编撰文上,刘宋的陆修静,唐代的张万福、杜光庭,是编撰斋醮科仪的重要人物,被誉为科教三师。本文探讨科教三师的主要成就,对科教三师在道教斋醮科仪编撰史上的贡献,作了较为深入的评述分析。指出斋醮科仪经典的逐渐丰富,科仪格式的日渐完备,是道教科仪思想渐趋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正>玄门讲经不仅仅局限于讲经本身,它还配合着一整套的仪式。因此弄清玄门讲经科仪,有助于我们全方位认识道教。对于道教讲经仪式的研究,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卷二在介绍朱法满的《要修科仪戒律钞》时,略微提到该经书"卷二的内容主要是写经、诵经和讲经的仪式",1但并未对道教讲经科仪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说明;樊光春教授也指出讲经科仪活动在道门内历史久远,中间时断时续,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