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刊讯3月26日,首届"全球杰出华人高峰论坛暨第二届全球杰出华人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九龙海逸君绰酒店举行,星云长老荣获"全球杰出华人终生成就奖"。星云长老在典礼上就中国文化与中国梦发表专题讲话。他说,中华文化因为佛教的关系而更加充实,佛教因为中华文化而更加提升。认为中华文化与佛教二者不相违背,如果中华文化与佛教共同努力,对我们国家更加有贡献。  相似文献   

2.
10世纪以降,随着佛教世俗化的日渐深入,佛教在中国各地的传播亦尤为注意与各地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由此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的“地域化”日渐深入。明中期以后,随着九华山佛教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各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小九华”,多与九华山佛教有关,其多位于今江淮分水岭以南的皖南、苏南及浙江等地。各地信众以大、小九华为坐标,通过当时较为成熟的交通网络进行联接,由此形成不同层级的九华佛教文化体系。这一佛教文化体系以九华山佛教地藏信仰为主要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化”倾向,是10世纪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东南地区佛教发展“地域化”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佛教传播和发展史上,有关曹植是否创制了"鱼山梵呗"至今仍是学界争论的一个问题。根据曹植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地域,曹植生活时代佛教主要传播的地域,二者存在着较高的重合度和一致性。这种重合度和一致性不仅存在于曹植生活的早期,而且存在于其生活的中期和晚期。二者重合度和一致性比较集中的地域主要体现在许昌、洛阳和鄄城、东阿等地。这不仅为曹植接受佛教的影响提供了地域上的可能性,而且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曹植"鱼山梵呗"提供了地域上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以人间佛教的社会姿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海外相关地区的佛教信仰体系展开不同形式的对话与合作,从而在倡导国际文化新秩序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王健 《宗教学研究》2004,52(1):66-71
本文运用正史和佛乘资料,以汉代东部地域的彭城为中心,深入考辨了佛教在华早期传播的史事及相关问题.文中指出,"仁祠"乃指刘英在彭城所建牟尼寺;严浮调作为历史上第一位汉族沙门,其行迹和著述在中国佛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笮融奉佛的记载展现了佛教在徐地传播的盛况;彭城佛教的传播源问题,应循"丝路西来说"的思路给予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80年代,全球进入计算机时代;中国大陆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中国佛教进入重大发展时期。进入90年代中期,我们"佛教在线"建立佛教网络;进入21世纪,佛教信息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4,(10)
正"秋色清华,梧叶庭飞"之际,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陕西宝鸡市,特于潮香映月、桂花飘香的十月,盛大举行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此为全球佛弟子无上法喜,圆宗谨代表台湾"中国佛教会"特来祝贺!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与台湾佛教关系渊源深厚,"世联会"(WFB)是一个国际性的佛教组织,1950年于斯里兰卡的科伦坡创立,是最具影响力的佛教组织,长期以团结全世界佛教徒,发扬佛陀慈悲教理,服务社会、增进世界和平为目的,特于全球各大洲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11)
正本刊讯10月17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泰国国际佛教大学联合主办的"鸠摩罗什与东亚知识的迁移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特聘教授顾彬、校史馆馆长姚胜,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执行所长张风雷,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王邦维,中国佛教协  相似文献   

9.
《法音》2020,(4)
正一、隋唐之前中国佛教的发展概况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与中国存在着相近的地域关系,文化间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人们的认知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基于双方的人们具有相似的共通性,为佛教的传入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两汉魏晋时期,人们崇尚老庄,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并以"道"为基础建立了理论体系,最终为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历代高僧运用老庄等本土文化阐释佛典,经"格义佛教""学派佛教"和"宗派佛教"等过程,使佛教义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儒家所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由人兴,亦由人行。新昌佛教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中的地位凸显,也是以历代高僧大德为依托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三)以多种方式展开的中国佛教和平行动在"中宗和"的引领指导和中国佛教协会的团结努力下,近十几年来,中国佛教不断将和谐和平精神与"心文化"智慧资源转化为促进世界多元宗教文化交流、构建和谐亚洲与和平世界的现实行动。在各种国际和平会议上发出了中国佛教的响亮声音,有急有难的地方留下了中国佛教慈善援助的身影。伴随中国佛教的和平行动,我也将自己的足迹和生命融入了更广大人群的生  相似文献   

12.
<正>在“改梵为秦”的中国化佛教音乐出现后,“倡导”和“俗讲”两种弘法形式接续促进佛教音乐中国化进一步发展:南北朝时期,“倡导”将佛教音乐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唐代,“俗讲”又为佛教音乐增添了浓浓的通俗色彩。由此,中国佛教音乐得以进入鼎盛时期。佛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逐步完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太虚法师是应时而生的引领中国佛教走向新生的杰出高僧,他秉持佛陀本怀,践行佛教菩萨道精神,以实现佛教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为目标,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佛教的思想。这些思想和主张构成了太虚法师所倡导的"人生佛教"的丰富内涵,开启了现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是当代中国"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遗产,也汇聚成中国佛教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12)
<正>本刊讯11月8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与日本佛教大学联合主办的以"关于日中佛教交流"为主题的"中日第15次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日本京都佛教大学四条中心举行。中国佛教协会组成以湛如副会长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5人赴日本出席会议并参访。在会议开幕式上,日本佛教大学田中典彦校长、中国佛教代表团团长湛如法师、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圣弘强领事先后致词,对本次两国学术会议的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并赞扬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  相似文献   

15.
正1980年至今,全球票房较高的基督教题材的电影就达20部。相对而言,佛教题材的电影很少。受困于资金、人才与技术,佛教传播在利用现代科技方面曾远逊于时代。但随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佛教的"像教"特性一脉相承的佛教动画,加速了佛教传播的全球化。在百度上以"佛教、动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会发现1,630,000个词条,其中视频为13216个。"佛教动画",本文指称为佛教题材的动画。至于分类,本文没有采用动画短片、动画电影或电视,抑或二维或三维,因其都未触及佛教动画的本质,故无逻辑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正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现代解释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人只能以自身已有的文化视角去审视异质文化,理解始于"前理解"而完成于"视域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即是中国人以中华文化不断理解和述说佛教的过程,必然会融入中华文化之中。佛教在唐代初步完成了佛教中国化进程,形成了具备"儒式出世观"特点的中国佛教形态,即"佛教儒行合而为一"。这亦不违背佛教"二谛"建立,胜义空性("胜义谛")建立于世俗缘起("世俗谛")之上:构成中国僧人"前理解"的中华文化即是"世俗谛",在唐代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体系,这是唐代中国社会的约定俗成,而"二谛"建立本身就是"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一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常问常新的核心课题。如果说宋以前的佛教中国化突出表现为"格义佛教""学派佛教""宗派佛教"等"学理佛教"的话,宋以后则以"民俗佛教"为主,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建立在四大菩萨信仰基础上的四大名山信仰。  相似文献   

18.
咱河土家族村丧礼仪式中的"佛教道士",可看作研究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巫觋崇拜的典型代表与具体实例.论文从"佛教道士”存在的地域空间与现实处境出发,详细记述了他们在"生死过渡”中的仪式过程,并还原其作为"后世之灵魂向导”的身份属性.全文运用人类学仪式研究的"分隔-边缘(阈限)-聚合”,即"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之广泛结构的三个阶段对"佛教道士”的运作内容进行了阶段性与层级性的文化解释,认为"佛教道士”是死生人群找寻各自存在轨迹的向导人,同时也是"生死过渡”仪式的发明者、命令者、规范者与传承者.最后认为"佛教道士”的"过渡礼仪”与现代社会的"旅游仪式”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而两者转化的关键在于"再造”.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徒曾经长期以"高尚其迹"相标榜,坚持出家不拜俗的印度传统.一些固守儒家传统的人士攻击佛教"无父无君",损害了封建纲常名教.从东晋至唐朝,朝廷举行了多次关于沙门拜俗的争论,其中以东晋成康、元兴、唐高宗龙朔二年的争论最为激烈.中国佛教僧人在元代彻底地改变了出家人不拜俗的戒条,接受了儒家忠孝至上的政治伦理原则.中国佛教与王权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佛教以出世的精神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伦理关怀,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民主精神和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宽容态度,体现了儒家的忠孝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现了佛教"契机契理"的圆融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维度来对"人间佛教"进行观照,试图由此而切入关于"人间佛教"之概念及其意义与价值的理解。(1)从历史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根本精神的继承,是针对中国佛教之衰落形态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改革运动,体现为中国化佛教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从现实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在现代生活场域之中,以"契机"为方便而实现的关于佛陀教义的化仪更新,体现为佛教的一种新实践;(3)从理论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对佛教之根本义理及其价值的重新拣择,基于化仪更新而实现了佛教价值之实现境域的转移,而体现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