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梁启超不仅将康有为称为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宗教家,而且声称康有为"宗教思想特盛",并对康有为的宗教思想予以概括和阐发。在《论支那宗教改革》中,他声称自己的演讲只不过是"述康南海之言"。就康有为的宗教思想来说,梁启超对孔教思想的介绍、阐发最多,态度变化也最大。从早期梁启超对康有为的亦步亦趋到后来的公开驳斥,直观地展示了梁启超与康有为的思想分歧。通过梁启超对康有为孔教思想的介绍和评价,可再现梁启超对康有为孔教思想的误读及两人思想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孔教运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下半期 ,康有为等发起了孔教运动 ,试图通过儒学的宗教化来改造儒学、转活儒学 ,实现重树儒学权威之目的。同时 ,他以新孔教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先导 ,借新孔教来推动政治上的维新 ,以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孔教运动并没有因维新运动的失败而退出历史。民国以后 ,政治上无所作为的康有为转而全力推动孔教运动。孔教运动因与袁世凯等人恢复帝制的复辟活动相关联而遭到陈独秀等激进人士的强烈批判 ,并由此而衍生出彻底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人道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关系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康有为用人道主义思想否定了封建道德纲常对人的束缚 ,但并不否定儒学 ,而是认为用人道主义阐释的儒学是真正孔子儒学。过去一般认为康有为这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 ,其实不完全如此 ,康有为实际上是用人道主义改造传统儒学 ,试图使儒学在近代蜕变为人道主义化的新形态儒学。同时 ,康有为也用传统儒学改造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 ,否定了西方人道主义中的个人主义观念。康有为的这些思想代表着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特点 ,显示了人道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学在近代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析制度框架下之孔教运动,以及现代视域下之新儒家"宗教问题",经由历史向度之比较以求了解儒学宗教性之历史性格,意在揭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宗教性之原义,乃是一类不同于基于对神"信仰"的,而是基于对民"教化"的宗教意识。简言之,信仰与教化之间不容忽视的契合性,是儒学在其宗教性维度应有之历史性格。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的孔教思想早在戊戌变法之初就开始酝酿。民国建立以后,面对政治的乱象和道德的普遍败坏,康有为试图通过将儒教设为宗教来拯救传统价值观沦落,并为民族国家的建设提供一种合法性基础。然而康的设想很快引起了极大反弹,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展开了一场"批孔反儒"的大论战。今天对康有为的孔教思想有了很多新的阐释,早期思想家们对孔教思想的拒斥在今天抬高"孔教"思想的趋势下,坚定无神论思想,反对泛宗教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学贯中西,在中西文明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比较中形成了他的孔教观:认为儒学从狭义的宗教概念来说不是宗教,若从造成的社会效果来说又与宗教是一样的,可以视为广义的宗教.孔教是一种社会的宗教或国家宗教,其教堂是家庭和学校.孔教是一种以礼义为其本质,无我为其哲学,羞耻感为其宗教情感的良民宗教.辜鸿铭对传统孔教也有历史反思,对近代孔教运动有所批判.  相似文献   

7.
"宗教"已成为现当代常用的词汇,围绕"宗教"定义而起的儒教(孔教)宗教性的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这一问题可追溯至20世纪初年,东渡日本的梁启超引入"宗教"概念并对宗教与孔教的关系作出划分。这一关系的划分引发了当时知识界的争论。留日学生及章太炎、王国维等受日本影响的人士赞同孔教非宗教说,而《新世界学报》同人及康有为等坚持孔教是宗教说。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宗教"涵义的理解。20世纪初的这场论争为儒教宗教性问题提供了一种历史角度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孔子思想与21世纪”研讨会述评武才娃(北京建工学院100044)由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联合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韩国成均馆、广东三水市孔子学会协办,“孔子思想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9月25日至28日在香...  相似文献   

9.
儒学体大思精。本文限于篇幅,只研究孔子的儒学。即使就孔子的儒学而论,它也具体而细微地冶宗教、道德与哲学为一炉。世人对孔子儒学的道德和哲学层面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对它的宗教层面的探讨则不多见。本文拟从比较角度研究孔子儒学的宗教层面,并联系它的道德和哲学层面作一完整论析,以豁显孔子儒学的特色。 希勒(Friedrich Heiler)曾经把世界各大宗教分为预示和神秘两大类型,作为比较研究之资。希氏以为凡把信仰建立在神的启示,注重上帝的超越性以及关注道德的价值和戒律的一切宗教都属于前一类型,像犹太教、基督教和回教便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宗教。至于为冥想上帝和“绝对”(Absolute)而遁世以及自我隐退的一切宗教,则属于后一类型,如兴都教、佛教和道教便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宗教。  相似文献   

10.
孔子从世间日常情感出发建构的儒家思想体系与价值意识,体现有“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的一种运思方式与精神特质。由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其开展的思想脉络是:孟子把孔子信仰的一面强化了,荀子则把孔子理性的一面张扬了,他们各自从不同面向丰富了孔子原创儒学的体系,无需贬彼褒此。  相似文献   

11.
魏义霞 《现代哲学》2023,(2):147-154
提起康有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孔子的推崇备至与对刘歆的深恶痛绝。《新学伪经考》中的"新学"即歆学,也就是刘歆之学。从《新学伪经考》的书名即可一目了然,刘歆在康有为的视界中足以作为反面教材,所以才被康有为当作批判的靶子。事实上,出现在康有为视界中的刘歆无一不以反面形象示人,自始至终都予以极力鞭挞也成为康有为对待刘歆的基本做法和态度。康有为之所以对刘歆极尽诋毁之能事,原因颇为复杂,可以归结为刘歆剥夺孔子的教主地位、伪篡经典、背离孔子大道以及导致中国近代的衰微等。反观康有为视界中的刘歆,不仅有助于体悟康有为对古文经学以及汉唐哲学的态度评价,而且有助于理解他的孔教观和国学观。  相似文献   

12.
印尼孔教源于中国儒学,是印尼华人特有的一种宗教形式。本文主要依据多年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考察分析印尼孔教的祭天仪式。印尼孔教的祭天仪式体现出源于中国儒学的崇拜"天"的观念,是印尼孔教宗教仪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表现出鲜明的印尼孔教特点:既带着华人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又具有明显的印尼本土特色。宗教信仰的仪式化和宗教仪式的生活化是印尼孔教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不替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儒学是孔子在继承殷周文化基础上所创立的人文道德学说 ,以探讨人生哲理、政治道德为主要内容。但是 ,儒学一开始就包含神秘色彩 ,孔子既讲“天”、“天命” ,又言“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 ,具有思想上的二重性、矛盾性。孔子死后 ,社会统治阶级自鲁哀公、汉高祖开始修建孔庙、神化孔子。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崇拜、祭祀孔子成为定制 ,历代统治阶级都通过神化孔子 ,推行教化、普及伦理纲常。久而久之 ,深入民心 ,使平民百姓以宗教感情顶礼膜拜孔子 ,使儒学事实上演化成为道德宗教。全面而论 ,儒学仍具有思想上的二重性 :既是哲学 ,又是道德宗教  相似文献   

14.
香港地区孔教学院作为香港地区孔教的核心组织,由康有为弟子陈焕章先生在1930年创办,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香港地区孔教学院历来坚守爱国爱港立场,有宗教、教育、学术研究三项基本功能。为了发展香港地区孔教事业,团结香港地区孔教信徒,我们创立了香港地区孔教总会。香港地区回归25年来,我一直担任孔教学院院长,在我及孔教学院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孔教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深入系统研究孔教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为回应近代西方学者关于儒学非哲学亦非宗教的观点,清末民初的文化名人辜鸿铭提出儒学既是哲学也是宗教的观点予以反驳。他认为儒学中的"皇权信仰"与"祖先崇拜"为中国人带来安全感与永恒感是儒学被信仰的心理学原因;儒学建立在遵循"人之真性"的人性关怀基础上是儒学被信仰的人性原因;学校与家庭对亲情之爱的教育与熏陶是儒学被信仰的情感原因;儒学对民众道德感的培育是其取代宗教教化功能的道德原因;能以道德教化维持社会良序是儒学成为被统治者推崇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庭绵 《现代哲学》2021,(1):144-149
尽管学界已累积丰富的康有为研究,但多数研究是关于他的历史意义,属于历史领域的讨论。近年来,哲学领域开始有较多关于康有为思想的讨论,但焦点大体放在康有为的儒学主张及其政治关怀。鲜少有作品关注康有为采取何种论证策略来支持其儒学主张,以及他的论证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或具备系统性。本文认为,康有为在论证上采取"诸子学转向"的策略,运用先秦诸子尤其是墨子来支持他儒学理论。这一论证策略回避了丐题与循环论证的问题,还因其解释力而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论证效力。  相似文献   

17.
韩星 《宗教学研究》2003,2(2):91-103
过去对清末民初孔教活动及其引起的争论以反动复古判之,有简单化之嫌。本文认为孔教活动是儒教是教非教之争在近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对孔子儒学的判释误区,以及直接的政治目的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孔教活动引发了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不同反应和激烈的争论,焦点是孔教的兴废,学理是孔教是教非教,其基本态度和倾向开了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矫枉过正的激烈反传统之路。梁启超是儒教是教到非教转变的一个特殊人物,很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学是否为宗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又无结果的问题。一些学者为扩大对话的平台,从“宗教性”这个“最大公约数”入手,探讨儒学与宗教的关系。笔者以为,仅仅停留在宗教性上仍然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追问:儒学作为一种封建社会官方“独尊”的信仰体系,其宗教性在历史上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异?这种变异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本文即试图从宗教角度探索中华文明由先行变为落后的文化原因。一、“宗教性”的常态与变态一般说,任何宗教都包含对某种超凡力量的信仰以及由此而来的崇拜。其中“超凡”是一个关键词,它就是宗教性的本质体现。在高级宗教…  相似文献   

19.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孔教的态度是:认为孔教有种种弊害,否认孔教为宗教,反对定孔教为国教;能科学地分析看待孔教,但采取不可调和的态度反对孔教。陈独秀的这种孔教观有其时代合理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其合理性是使新文化运动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峰,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纪元。其局限性是把繁杂的思想文化问题简单化,完全割裂旧文化,忽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基本精神,带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中,孔子的信仰问题很大程度被遮蔽了,对孔子信仰的诠释表现为一个除魅过程,其结果不但遗失孔子信仰的真意,且将孔子学说中的宗教信仰和人文理性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面向对立起来.本文对以往学术界有关孔子天命观的几种主要解释范式进行辨析,指出其解读方法上的不足,并从信仰对象、信仰态度、信仰的情感及人格塑造等方面解读孔子信仰的内涵,力图还原孔子信仰的本来意蕴.另从中国古代宗教史的角度探讨了孔子所以"敬鬼神而远之"的原因,揭示其天命信仰与鬼神观的关系,突显孔子天命信仰所具有的伦理宗教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