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族萨满教艺术有独特的艺术形态,其艺术形态既有萨满教元素的体现也有本民族对萨满教理解的审美追求。图像学是一种解读文化的方法,而非一种技术。本文论证在用图像学解读满族萨满教艺术作品的同时,在"没有绘画的绘画"艺术作品中,萨满教艺术造型创造的审美构成也是图像学需要充分考量的要素,从而说明艺术的非纯粹形式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2.
满族民间普遍将西墙的"祖爷板"视为祖先神神位。祖先神内涵复杂,主要包括南位神和北位神两种类型,有各自的祖先身份和文化逻辑。本文在文献和田野的双重视角下,通过对满族祖先神观念和仪式的考察,发现满族南位神并非祖先来源,而是作为"恩人神""贵人神""保护神"的客神身份被供奉;而北位神多由家族历史上已故萨满、族长等有重要影响的祖先灵魂构成,具有"巫祖"原型特征。本文通过对两类祖先神的面貌、异同及相互关系的揭示,剖析祖先神信仰的萨满教来源,提出理解满族祖先神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满族萨满教艺术是萨满教信仰观念的外化形态和表现形式。满族萨满教艺术作为人类进程中的一种思想文化表现,不仅反映着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反映着早期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是我们探索满族先民及后代审美心理的线索之一。在提倡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的丰厚资源的今天,如何确保萨满教艺术文化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文章运用文化产业理论论证萨满教艺术文化被产业化的意义,进而论证两者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天方典礼》中有关围产医学与伊斯兰伦理道德教育的论述李百川《天方典礼》是清代伊斯兰学者刘智有关教义、教典的一部著作,该书以认主独一的信仰为主要脉络,详细阐述了伊斯兰的伦理道德标准与日常行为规范。其中有关围产医学方面的论述,篇幅不长,但言简意赅,耐人寻...  相似文献   

5.
清代汉传佛教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满族统治者的文化和宗教策略之上的。根据政教分离、王权高于教权的宗教管理模式,清初的统治者借鉴前朝的宗教管理经验,建立了系统有效的佛教管理机构和僧官制度,实施了资格审查制度、官方登记制度和定额管理制度,从而较好地掌握了佛教发展状况,合理地控制了佛教组织规模。清中叶以后,因农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入侵,统治者无暇顾及对佛教的管理,佛教管理制度实质上已废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制,封建僧官体制亦被废止,清廷的佛教管理制度由此终结。  相似文献   

6.
《管子》与《荀子》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管子》和《荀子》是先秦的两部重要典籍,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学术价值,本文对《管子》和《荀子》从天论,王霸,礼法,群臣,心术和富国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作者认为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对荀子有着深刻的影响,《荀子》包含着对《管子》思想的吸收和扬弃。  相似文献   

7.
吴根友 《学海》2012,(4):173-185
中国传统学问、典籍体系是"以治道为中心"的。先秦时期大约有五种学问(知识)、典籍的分类范式,两汉以后刘向、刘歆父子开创的七略分类法一度成为四部分类法正式确立之前最主要的学问和典籍分类法。《四库全书》接受并综合以前的四部分类法,正式将四部分类法作为编纂本书的纲领,对近四百年来中国学问、典籍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西方文化的逐渐涌入,特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西方的知识、典籍、学科的分类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学问与典籍的分类体系。在当代中国社会,如何重建"国学"学科体系,如何认识本民族学问、典籍的分类体系,将是重建现代中华民族伦理共识、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契丹是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辽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学界对契丹人萨满教信仰问题的研究受诸多因素所限,未能深入展开。本文通过分析史料中有关辽代契丹人神事活动的记载,探讨契丹萨满教信仰形式及性质概念等问题。本文认为《辽史》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展示了辽代契丹萨满教信仰及契丹萨满的活动内容,由此分析史料中有关古代民族萨满教信仰记载的路径和影响界定契丹萨满教性质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从善之1914年发表在《地学杂志》第6期上的《萨满教》一文算起,中国的萨满教研究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萨满文化是民间文化的综合体,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对象,涉及诸多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或研究领域。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萨满教研究百年历程,并对相关论著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有关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传统学者认为关系密切,而现代学者曾受疑古思潮影响,否认传统的看法。当代学者运用双重考据法,认为两者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就先秦汉代儒家典籍《礼记》《尚书大传》《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孔丛子》有关孔子论《书》的一些内容,从三方面(论"高宗梁闇,三年不言"、《高宗肜日》"德之有报之疾"说、孔子阐发《吕刑》篇礼刑观)论述先秦汉代儒家心中的孔子的思想、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阐发,由此可见儒家内部思想的发展与差异。这在儒家阐释史上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的佛教典籍收藏丰富,蜚声海内外,其中的宋元版本尤为珍贵。《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汇总,即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山西省境内所藏宋元时期的10部《大藏经》进行梳理,散珠拾缀。现就其版本、版式、源流、存藏情况加以概述,全面地展示了山西省内宋元《大藏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等待野蛮人》是以帝国对"野蛮人"的统治为故事背景,将被统治者置于岁月的炼狱之中,层层推进地展现了帝国统治者的权力运作机制。以福柯有关权力的论述为视角,对小说中权力的眼睛进行解读,认为小说中眼睛是权力的隐喻,通过论证文本中满目疮痍的社会规训,众目睽睽下的暴力构序以及掩人耳目的精神支配,以此对帝国统治者的霸权统治进行反抗和颠覆。  相似文献   

13.
《古兰经》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诸多学科的理论渊源。作为语言的《古兰经》,它是阿拉伯语第一部见诸文字的典籍,规范了阿拉伯语言,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南北方言,对于散居半岛各地的阿拉伯部落人维护其语言和心理上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作为文学的《古兰经》,它不但因自成一体的"古兰体"成为阿拉伯有史以来第一部韵体散文形式的经典,而且因语言精炼、文体优美、风格独特、修辞超绝等文学品质而被奉为阿拉伯文学的最高典范,对推动阿拉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经中的寓言比喻和故事典故等具有文学性质的题材,始终是伊斯兰文学家创作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4.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乞求神命,妄图愚弄人民,借以维护专制制度,这是谶纬盛行的主要原因。儒家尊崇的古代典籍称为“经”,儒生对于这些典籍所作的神秘主义解释称为“纬”。经、纬二字,法阴阳之义,一纵一横,名称上就已具备了神秘说教的色彩。凡六经皆有纬,其中《易纬》有七种。据《后汉书·樊英传》李贤注,《易纬》的篇名为: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9,(1)
《论语治要》是著名佚存文献《群书治要》所收录六十五部典籍中的一部,成书于贞观初年,反映了贞观一朝崇尚文治的施政理念和重视"文儒"的用人特点。《论语治要》位列《群书治要》内"经部",反映了唐初大规模图书整理中确立的"四部分类法"的最新成果和文化价值定位,亦反映了贞观伊始唐太宗大兴儒学,释奠礼仪的变化,以及选用儒生充实文官系统的施政价值取向,这些都对后世释奠制度、科考制度等产生极其深远影响。《论语治要》中所提倡的文治思想,在实践上既表达了贞观君臣"君为治本""政者,正也"的施政逻辑,亦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等制度形式得以确立和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道教协会于12月11日召开《中华续道藏》编纂工程专家论证会。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一司司长王健、副司长唐爱华;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中华道藏》。这是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中华道藏》主要是对明《道藏》进行整理,大量明代以后的道教典籍未予收录,大量流传于民间的道教经书和科仪文献亟待抢救、整理,而明《道藏》失收的明代以前的道教典籍也陆续在国内外的图书馆中被发现。因此,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民间收藏的明末还源教宝卷为依据,从题名、内容和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述。首次从刊记和内容两个方面提出了“六部六册”概念,认为这与称弘阳教全部经卷为“弘阳五部经”,称无为教全部经卷为“五部六册”相类,是明末还源教全部经卷的简称。“六部六册”包括《销释悟性还源宝卷》、《销释开心结果宝卷》、《销释下生叹世宝卷》、《销释明证地狱宝卷》、《销释科意正宗宝卷》、《销释归家报恩宝卷》。这是至今所知仅存的一套完整的明末还源教经典作品,它完整记述了还源教的教义内容,是研究明末民间宗教,特别是还源教情况的第一手珍贵历史文献。在民间宗教、明末农民起义和俗文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很高价值。另外还介绍了在“六部六册”后夹附的用泥金绘制而成的佛、道、儒三教图册。认为这是当时善男信女诵习“六部六册”时的供物,是明末民间宗教活动的证物,也是现在仅存的一件明代宝卷泥金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庄子》被疑成于众手的原因之一,是从内容(思想)到形式(章法),全书时有不相一致的地方。但一般认为,"内篇"七篇问题不大,特别是卷首《逍遥游》开宗明义,一气呵成,不独为《庄子》所罕,即使其他先秦典籍也绝少媲美者。相应地,古今学者对《逍遥游》的研究日益成熟,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更高层次的哲学探讨。而笔者愚戆,窃意该篇的文本探讨尚存余地,兹取籀绎偶得,聊当《庄》学芹献。一郭象注以"齐物论"调停儒、道,歪曲了《逍遥游》的宗旨,这一点早为人洞悉。惟此篇虽以"小、大之  相似文献   

19.
正道教的经典总集名为《道藏》。现存《道藏》是明代纂修的。中国道教协会从1997年开始,组织专家学者,历时8年,对明《道藏》进行整理、点校和少量的增补,于2004年出版了《中华道藏》。这是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由于《中华道藏》主要是对明代《道藏》进行整理,大量明代以后的道教典籍未予收录,大量流传于民间的道教经书和科仪文献亟待抢救、整理,  相似文献   

20.
<正>谢金良博士《审美与时间——先秦道家典籍研究》一书,以先秦道家有关典籍为文本,从而研治"审美与时间"这一重要而具挑战意味的学术难题,显示了其不一般的学术视野、理论勇气与钻研精神。笔者认为,倘欲解读"审美与时间"之关系究竟如何可能,首须证明"道即时间"这一命题是否成立。《老子》有关"天乃道,道乃久(久指时间)"与《庄子》"道无终始"、"与物无终无始"及《审美与时间》有关"时间无所不‘到’(道)"等言说,可证"道即时间"论能够成立。从海德格尔生存存在论说"道即时间",无异于指"存在即时间"。此指"时间到‘时’",即"有待去‘是’"之"当下"、"瞬时",即"现象"。时间审美具"广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