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美国的经验出发,对近年来有关族群、宗教以及移民因素之间互动关系的各种理论进行反思。在挑战既有的宗教世俗化与族群同化理论的同时,通过移民为美国宗教带来活力的解释,说明为何世俗的美国社会具有如此鲜明的宗教特征;指出宗教与族群的共生性有助于理解美国宗教群体中所体现的种族区隔现象。宗教在为移民提供归属感、价值和庇护所中,仍扮演意义建构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加剧的全球化趋势带来了空前的人口大流动,突破了传统的国界和宗教/文化区域的限制,使世界历史版图发生微妙且持续的变化。本文在关注人口的全球性迁移如何打乱"文化断层线"的同时,指出由于不同族群和宗教的移民对自身文化的坚守,美国社会出现了认同危机;以WASP价值为主体的文化熔炉说受到多元文化主义的冲击,同时,基于族群和宗教认同的人口发展趋势使得美国基督教内部形成显著差异与区隔。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族群之关系一直是中国民族宗教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我国民族宗教的复杂样态和多元面向往往使得二者的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通过对族群认同与宗教关联的探讨,是有效厘清和深刻把握二者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研究对象诺苏是典型的基于血缘和祖源认同基础之上的族群,族籍血缘认同是诺苏族群认同的基础与核心。这种强调血缘根性的族群特性,塑造了以"血缘祖先"为崇拜核心的原生性宗教类型。本文通过对凉山彝族——诺苏的宗教与族群之关联探析,并与其他族群宗教进行对比探究,以呈现族群特性对宗教的型塑作用。  相似文献   

4.
跨国移民的宗教社会因成为文化全球化的重要表征而倍受关注。研究者们多运用文化适应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尽管跨国移民宗教的国际研究已经日益成熟,但是仍然面临着从研究到研究的挑战。以移民个人生活史为方法的研究,以类型移民和特定人口特征移民为对象的研究,以及对移民非制度性宗教的研究都将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一个移民组成的国家,许多人将其比作民族"大熔炉"。移民们不仅将基督教三大分支——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带进了美国,也将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带到了美国。此外,美国还存在着土生土长的宗教如摩门教和难以计数的小型宗教派别。在这个宗教多元的国度里,如此多的教派何以能够和谐共处?本文从政教分离、司法独立、崇尚教育、法律完备、移民的美国化、慈善机构的作用以及美国社会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永寿、黄陵、耀县等地发现多座高句丽移民参与刊造的佛教造像,为探寻北朝时期关中地区高句丽移民族群活动轨迹提供了重要线索。关中地区高句丽移民并非来自北魏平城,而是三燕迁徙至河北地区的高句丽人,又被前秦掠至关中地区。聚集在关中地区的高句丽移民通过佛教造像活动,与其他族群成员结义成社,离族杂居,建立拟制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进行族群交流,最后融合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相似文献   

7.
美国虽非宗教国家,但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宗教色彩最为浓厚,宗教构成也最为复杂。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3亿人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新教和罗马天主教信徒人数最多,其次为犹太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另外,印度教、佛教、神道教等也有不少信徒。 形成美国社会宗教文化多元化的原因很多。从社会历史方面来看,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各民族在移居美国的过程中,随之也带来了各自的宗教信仰。特别是在美国建国初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族群冲突的宗教维度日益凸显。这与宗教的"神"性、组织性、跨国界性,宗教的世俗化、现代化运动,宗教民族主义运动,宗教歧视性政策与行为,宗教精英以及宗教国际环境的变化等社会元素密不可分。然而以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结合的视野来看,宗教在很多时候只是国际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宗教团体三个层面中的冲突各方用以进行内部动员和利益争斗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宗教只是族群冲突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9.
美国万里行     
应美国科学研究宗教学会会长、休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海伦罗丝伊宝女士(HelenRoseEbaugh)的邀请,笔者于1999年3月至9月到美国做访问学者。访问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在休斯顿大学参与伊宝教授的“休斯顿移民宗教研究”课题,重点学习美国社会学界流行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方法,同时对该地区的移民宗教进行实地考察。其二,乘连锁汽车,做为时43天的环美宗教考察,历经帕索、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亚特兰大、盖斯微尔、迈阿密、基韦斯特等地,行程1万6千余公里,足迹遍及35个州…  相似文献   

10.
佛教在美国     
佛教在美国郑钦地美国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大熔炉。原住民印第安人信仰原始宗教,盎格鲁撒克逊族信仰基督教,亚洲移民大都信仰佛教,西藏喇嘛(藏人移民来美的很少,其中以喇嘛较多)则带来藏传佛教。如果以1893年在芝加哥所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为期2周)做为亚洲...  相似文献   

11.
滇西北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藏彝走廊的重要地区,历史上多元族群与多元宗教砥砺共生。论文通过滇西北的社会文化生态与多元族群、佛教各派在滇西北社会的浸润影响、滇西北社会多元宗教格局的形成三个维度的考察,认为滇西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及基督教多元信仰格局的形成,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藏彝走廊文化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滇西北族群与宗教的多元共生,相互融摄互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2.
外来的基督教能够在居住着多民族的西南传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族群认同.传教士只能先取得族群认同,才能得到宗教认同.否则,就会出现基督教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排斥或冲突现象.族群认同符号一般表现为体貌服饰、传统意识、社会习俗、语言文字、原生情感等几个方面.体貌、服饰、语言、习惯等特征,是族群认同的首要与外在因素,可以随着相互了解的逐步加深而改变.民族文字、传统意识与原生情感属于深层次因素,往往可以超越其他因素的作用,是族群与宗教认同的最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缅甸自独立以来,族际冲突一直困扰着其民族国家的整合和建构,而宗教则是重要的成因之一。缅甸族际冲突的形成与其特殊的宗教背景密切相关,宗教冲突常常成为民族纷争的导火索,同时也是族际冲突的重要表现。本文通过宗教在缅甸族际冲突中的作用和影响机制来探析冲突背后的深层动因,认为宗教因素只是区分族群身份认同及族群动员的工具,缅甸族际冲突的根本动因是宗教群体的利益选择以及来自其它宗教族群的安全困境。未来缅甸族际冲突的解决有赖于宗教与政治的平衡发展、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以及族际利益的均衡分配。  相似文献   

14.
近代福建,天主教区、华人基督徒、新教传教士分别参与、发动和组织了当地天主教徒、基督教徒移民非洲、东南亚地区的集体移民活动.本文尝试结合基督教研究与华侨华人史研究,对这三次集体移民做一述评,分析比较移民活动参与者、组织者及其社会角色的异同.文章认为,近代基督宗教在华人移民海外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多元,性质复杂,不仅影响着华侨华人移民运动的发展,亦为华人信徒提供了一个普世性的社会流动网络,使基督宗教成为海外华人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孔汉思和秦家懿在《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把世界主要宗教分成三大河系:其一是亚伯拉罕系三大宗教,即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源出闪米特人,以先知预言为其特点;其二是印度宗教,以神秘主义为其特点;其三是远东宗教,源于中国,其中心形象是圣贤,是哲人宗教。该书对三大宗教河系特点的概括尚需商榷,但将源自中国的宗教列为三大河系之一,是颇有见识的。美国学者保罗·尼特在《一个地球多种宗教》中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在历史上就是宗教多元的国家,“中国人都是宗教的混血儿”,而欧洲人和美国人,是“在惟一宗教模式中成长”,他看到了东方与西方在宗教信仰上有“多元”和“一元”的差别。尽管欧美国家有大量移民,带来各种宗教,但宗教之间不能交叉信仰,个人不可能是宗教的混血儿。  相似文献   

16.
青云亭为明清之际马六甲华人领袖“甲必丹”所创建,兼具华人神庙与治理华人事务官署的双重功能;而《六十甲子灵签》是青云亭用以供华人信众进行签占活动的签谱,因与该亭所祀主神“观音菩萨”相配合,又名《观音灵签》.这部签谱传自中国沿海闽南地区,随着移民的步伐传入东南亚以后,为适应海外华人的信仰需求与生存需要,被赋予了具有海外华人宗教文化特征的“神性”解读与丰富内涵,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族群、施行教育、传播文化等多种作用,长期以来对该地区华人族群的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移民史造就了不同民族、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成都东山客家人在“湖广填四川”这场文化冲突与融合中,运用其独特的族群生存策略,通过族群外部认同和族群内部凝聚,在向世人展示“我是谁”的过程中保持其独特的信仰和传统。融入与保持作为成都东山客家信仰传承的基本策略构成了其文化传统的两种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贡献着有力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着多维精神资源。这种资源为促进社会整合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具体表现在民族的宗教性整合和宗教的民族性整合关系中。本文以四川硗碛藏族乡为研究个案,考察了硗碛藏族锅庄舞、丧葬仪式中蕴含的和谐宗教思想。文章得出结论:宗教的和谐思想是促进社会整合的有利资源,这种整合是在宗教与民族两方面同步进行的:一方面,宗教作为和谐资源,被当成社会资本促进了民族的整合,这是宗教的民族性整合;另一方面,从社会资本在族群中建构与生产时,宗教和谐思想无疑成了族群认同与凝聚的资源,在此意义上的整合是民族的宗教性整合。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须积极的互动才能实现,宗教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宗教治理与社会治理一样都是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理论探讨和提升的进程。宗教治理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治理建设的成败,而整个社会的治理建设又极大地形塑着宗教治理的建设。宗教治理与社会治理是一个共相,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族群,又有不同的特性,考虑共性的同时不忘特性,就为探索和创新留出空间,也为地方性治理经验或教派治理模式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宗教在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美国精神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都与基督教传统中"天赋人权"的思想有深厚的联系,宗教与美国最早的移民浪潮、美国的革命以及民权运动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直至20世纪末,仍有96%的美国人信仰上帝,98%的人定期祷告,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厚的,甚至有人还将教会比作美国公民的道德孵化器.可是,9·11以后,这种普遍的观念却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导致了美国大众媒体上所说的"教会危机"或"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