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生活方式问题的讨论中,研究者普遍注意的是通过人们的生存活动来确定其生活方式。从这种观点看来,生活方式是与生存条件相一致的,是该社会特有的生存活动类型的总和。但是,仅仅承认人的生活方式对社会条件的依赖性是不够的,因为生活方式关系到每个人的具体生活活动,是通过每个人的生活活动表现出来的,在同一个社会中,个人的生活方式因对生活的不同理解相态度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从国家转向市民社会,从法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由此从政治解放转向人的解放,从政治革命转向社会革命。马克思从总体上揭示了现代性所建构的现代社会-政治基本结构,决定人的双重生活方式、双重存在方式,决定人的双重本质。马克思在结构多维、过程流动的人类社会历史中把握人的本质。人的解放就是人的双重本质合一,亦即人的双重存在方式、双重生活方式合一,这就必须改变现代社会-政治基本结构,重新建立社会和国家的统一,国家(非政治国家)复归于社会(非市民社会)。这就是社会革命,也就是马克思提出的解构现代性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生活方式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体现,人的生活总要适应于变化了的生产格局和消费格局。同时,人的生活总是处于人际关系之中的,别人变了,自己也得变,因此,开放和改革所造成的社会格局的变化,必定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渗透, 人类生存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者们普遍认为, 互联网建构了一个虚拟世界, 这意味着人们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而且也生活在虚拟世界里。在互联网架构的虚拟世界中, 人们利用虚拟技术, 进行着与现实社会不同的实践活动, 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生存方式。“在线”就是对人的这种存在状态的一种描述。所谓“在线” (online), 是指人在由互联网架构的可能世界中, 利用数字化中介手段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虽然从形式上看这是人与技术系统的结合, 但其实质却是人以…  相似文献   

5.
一、男性社会化的起点:性角色定型化社会化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中,使每个社会成员从自然人被教化为社会人,在社会化中人们获得了个性。并且学会了他们所在的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因为社会化对人是如此之重要。它也便成为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改善,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同时引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新思考。社会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从价值观念上看,最终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经济体制的改革亦将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使广大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逐步改善,为我国人民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7.
技术主义流行于 2 0世纪的工业社会之中 ,成为支配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知识就是力量”的技术主义知识立论 ,在学理层面上消解了人的道德责任 ;技术意志取代人的自由意志 ,在伦理层面上消解了人的道德责任 ;社会生产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标准化和科层制 ,在操作层面上颠覆了人的道德责任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拒斥了对自然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8.
张康之 《学海》2022,(4):106-117
人的一切认知都是为了行动,而行动则是为了人的生活和生存的需要。想象是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或者说是人的认知活动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工业社会中,想象在科学认识和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遭到了排斥,只是在日常生活领域以及文学艺术活动中才得以认可。人的认知活动需要在具体的条件和历史场境中来加以理解,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中,形成了不同的认知体系。在工业社会所拥有的认知体系中,分析性思维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分析、抽象、推理等方式而实现认识,并将认识成果作用于实践。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能够适应合作行动要求的认知方式是与相似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而想象则是相似性思维的构成要素和重要环节。对于人的行动而言,想象意味着创造、创新。因而,在人类历史转型的过程中,在遭遇了风险社会的时候,我们在致力于思维方式重建的任务时,需要突出想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实践是社会的发展了的人的活动的感性客观形式。这种活动形式以掌握自然或社会的力量为其内容,表现人与世界关系的特点,表现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广义的实践,而首先是物质实践(物质生产),是认识和全部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实践  相似文献   

10.
生活方式是生活的总体模式和基本特征,这种总体模式和基本特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表现着人的素质。人才,他们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进步作出了较大贡献,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真善美的特征。爱因斯坦就曾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43页)。  相似文献   

11.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如今,因特网(Internet)已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对现实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形式──“网络社会”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在特定的人类交往活动中形成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网络社会”自然也应该具有自己的道德。那么,“网络社会”的道德提出了哪些新课题,具有哪些新特点,其发展趋势如何呢?我们必须跳出“纯”技术的视界,对之作一番认真的探索与思考。一、“网络社会”:新…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协调一致,反之产生疾病.糖尿病在影响人们生理、心理健康的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收入和社会期望度.因此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临床医生应学会使用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倡导正确的行为生活方式、落实连续性医疗服务、提高卫生服务整体效能、提供多方位社会支持、选择个体化的糖尿病治疗方案,针对性地进行糖尿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协调一致,反之产生疾病。糖尿病在影响人们生理、心理健康的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收入和社会期望度。因此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临床医生应学会使用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倡导正确的行为生活方式、落实连续性医疗服务、提高卫生服务整体效能、提供多方位社会支持、选择个体化的糖尿病治疗方案,针对性地进行糖尿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教育本质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小鲁 《现代哲学》2007,3(5):121-125
教育不仅是社会文化传承的活动,而且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存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人生价值)的特殊活动。人的"生存方式"就是人之生活和实践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样态,是促进教育本身不断生长的元点。正走向"创建和建构生活"。  相似文献   

15.
强烈的现代意识使西方现代派美术走向自我表现,它体现了主观表达上的真实,即作品中表现出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感觉、体验,记录着他们的情感变化,它所表现出的情感是欣赏者解读它所代表的时代特征的通道。它以肯定主体的表现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的独特方式,肯定了人的自由,渗透着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深刻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黑兰召开的各国教育部长会议上曾提出“功能性文盲“一词,这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新陈代谢亢进和逐步到来的全新生活方式压力下提出来的.其原本的内涵系指那些曾进过学校,又获取了文凭,但仍未获得读、写和计算能力的人.伴随科技进步和崭新生活时代到来,“功能性文盲“的内涵日趋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应该讲,时至今天,它不仅定位在知识、技能的匮乏,也涵容着一个人的科学生存方式、心理调控力、社会适应力、批判性思维及益于社会发展的公民意识的欠缺.由此可见,那些受过教育、甚至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却对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盲然不知的人,理所当然归属“功能性科盲“.……  相似文献   

17.
林天苗的创作以个人体验化的方式,对生活中琐事杂物进行探讨,从而反思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关系。身体与线的缠绕以及复杂的手工感是林天苗艺术中传递意义的三种个人式的符号,三者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林天苗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格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每个人都以自己特定的方式生活在世界上。由于各个人的先天素质、所处环境、文化教养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如不同的气质、能力、信仰和兴趣爱好,不同的动机,需求和交往方式等等。这些不同形式的表现,总括起来称为人格。 一般来说,一个学生的人格如果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那么,他就具备了正常的人格。这种学生占大多数。但也有少数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待人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向制度伦理的研究是马恩对伦理学问题研究的革命性变革。在马恩看来,制度在本质上是社会化了的人类群体的结合方式,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化的生活,制度伦理对社会道德进步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制度伦理建设也就成为人类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讨论了人的普遍性。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人的普遍性在于人以理论掌握和实践掌握的方式越来越普遍地把自然界变成了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与活动的一部分,使人所赖以生活的自然界的范围越来越广阔。因而,人的普遍性不是某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共同性,而是人的普遍的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着的实践本质与社会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及其功能的发挥是人的普遍性的基础。而人的本质力量的普遍性,是在人的生理结构所具有的把握事物的一切可能方式的潜在功能现实发挥的过程中,通过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通过对这种变换的成果的历史继承与社会交换而后天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说掌握了作为知识形态,即作为自然界普遍性形式的规律在意识思维中的存在方式的科学,也就是发展了人的意识思维的普遍性;那么,掌握了由科学物化的技术手段,就必然在实践领域发展人的普遍性。这一切,只有通过人的普遍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即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普遍性发展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