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顾颖 《美与时代》2008,9(1):53-55
非理性的悲观主义构成了叔本华美学的核心,尤其是"第三种悲剧"说的提出对中国近代文艺作家的悲剧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曹禺、张爱玲等等,他们无一例外地表达了悲剧是对生命的一种更大的提升,它是以"加速度"的方式让生命燃烧、让灵魂得以超脱.  相似文献   

2.
仇小梅 《美与时代》2008,4(5):36-39
龙应台的"女性批评"基于女性对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以及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批判了父权文化观的男权意识,剖析了女性自身思想认识的不觉悟,揭示了女性的艰难处境和悲剧命运.在向男权价值体系的挑战中,传达了现代女性观念,强调女性主体意识,召唤女性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做一位真正独立自强的现代女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写了无数人物,但真正存在爱情的只有宝、黛。他们在初见之时都感觉对方似曾相识,阿里斯托芬尼斯把这种熟悉的感觉解释为心上人是我们失去很久的"另一半"。清代王国维认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正是叔本华提出的源于"剧中人互相所处的地位"而导致的悲剧,是"悲剧中的悲剧"。而黑格尔把悲剧看成一种矛盾的对立而统一的辩证过程,这个理论用于《红楼梦》非常合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的快感"认为悲剧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情感得到疏泄,体现在《红楼梦》中就是读者在未曾察觉之时已为《红楼梦》的悲剧清泪沾襟了。  相似文献   

4.
"悲剧"一词来源自西方,自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后,就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讨论。将中国元代著名的戏剧作品《窦娥冤》与古希腊著名作品《俄狄浦斯王》相比较,能从悲剧题材、悲剧人物及悲剧技巧等方面,管窥中西古典悲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是一个悲剧繁荣的时代,这时期诞生的许多伟大作品成了西方悲剧理论研究的基石,除了采用"命运"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外,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古希腊的悲剧诗人们通过特有的性格描写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而这也是希腊悲剧至今仍旧魅力不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雅明在其《论德国悲剧的起源》一书中对尼采做出批评,认为要纠正他的错误,需要用反思的和历史的方法对悲剧艺术这种古希腊社会和文学现象加以研究。而我则认为,本雅明的这种研究方法是有内在缺陷的,需要通过尼采关于悲剧和历史科学与人类意义之关系的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生命精神是个体与社会绝对统一的绝对集体主义,具有"无我"的"准宗教"性。这种"准宗教"性的生命精神具有走向悲剧的必然性,其原因在于他把"知性思维"推上了"形而上学"的极端。这也是屈原不同于儒道之避免悲剧的根本原因。"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一样,也是人类运用自己的理性把握世界及自身的思维方式,是人的"知性理性"的具体展开,是人性被激发起来的一种存在状态。因此,屈原因其知性思维方式而促成的生命悲剧不是浅层次上的生死观问题,而是在人性层面上显示出来的深度悲剧。  相似文献   

8.
鲁迅曾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叔本华指出:"无论是从效果巨大的方面看或者是从写作的困难这方面看,悲剧都要算作文艺的最高峰.[1]朱光潜也说过:"如果美学理论忽略了历来正当地受到尊重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就够不上称为美学.[2]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中,当我们遭遇挫折、坎坷的时候.是否会发现能从悲剧中得到力量?欣赏悲剧如同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引起我们情绪的波动,同时也促使我们能冷静地去思考生命、生存的本质问题.因为,悲剧一方面能宣泄人的情绪,另一方面能唤起人们强烈的生命力量.本文从悲剧欣赏者的角度入手,从这两方面来论述悲剧作用于人的力量,让悲剧带你走出情感"悲伤"的泥潭.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戏剧的悲剧意识以其自身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等因素发展出迥异于西方悲剧的戏剧美感。《东海黄公》作为中国最早具备故事性的戏剧雏形,对于其故事性中"悲、喜"性的争议一直不断。以《东海黄公》为例,从角抵戏的流变过程、历史背景,来分析其悲剧冲突及其悲剧人物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探究其悲剧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悲剧人文主义是近年来特里·伊格尔顿着重阐发的一个理论概念,本文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而言,审美现代主义的核心要素是悲剧人文主义的建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始终是一个矛盾而充满张力的概念。本文从中国美学有没有悲剧观念这个理论难题入手,以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和思想为立论的基础,从悲剧人文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和历史逻辑,悲剧人文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悲剧观念的基本内涵、呈现方式,以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本文认为,以中国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研究,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宛小平 《美与时代》2005,(11):12-13
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受到佛学很深的影响.他的"人生艺术化"美学观的形成就和与弘一法师的交往有关.在欧洲留学期间,他深入研究了悲剧理论,包括佛教和悲剧的关系.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又探讨了佛学对中国诗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流行音乐是解放大众感官的重要媒介,展现了现代技术的优越性,构成了辉煌的大众艺术景观,然而其制作、宣传和出版发行环节又受技术霸权的控制,反而加强了对文本自身艺术性层面的背离,放弃了追求艺术"显灵"状态的努力,导致大众对流行音乐更加广泛的漠视。这深刻体现了现代科技文化的悲剧维度,凸显了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矛盾性。从技术悲剧观念角度研究中国流行音乐,或是一个更富于成果的出发点,一种与悲剧的必然性进行调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一、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创立与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中的悲剧理论,在文艺美学理论史的发展中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启蒙性,并且在他的《诗学》中较为详细完整地阐述了其悲剧理论.同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书中提出了有名的"摹仿说",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他的哲学理论中有精辟的唯物主义的论点,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唯心主义观点.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5.
王春燕 《美与时代》2004,(12):86-87
《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副主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物。在大多数读者的眼中,克洛德是一个阴险、邪恶的伪君子,但他们没有看到他身上可贵的人性复苏和自身所表现的巨大的悲剧。我们必须通过克洛德身上所蕴涵的人与神之间两种矛盾性格激化和斗争,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人物,揭示人--神相遇的悲剧,为解读《巴黎圣母院》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大学同窗4年的同学,友谊深厚,情同手足。在各自建立家庭后发现妻子并不是那么适合自己。于是,他们尝试了"换妻实验"。由此上演了一场由"换妻"导致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出现"失语"、"缺位"、"告别理论"等诸多问题与倾向,这不仅遭到多方责难与质疑,也产生若干理论分歧。在本访谈中,一方面,熊元义认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绕开分歧,只有深入地解决分歧、才能真正推进文艺批评的深化——由此提出文艺批评的理论自觉问题。另一方面,熊元义着眼于对中国悲剧的研究,他将中国悲剧精神概括为:邪恶势力可以碾碎我们的骨头,但绝不能压弯我们的脊梁。身躯倒下了,灵魂仍然要战斗。力图将悲剧问题与当代艺术批评实践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熊元义通过对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发展现状的反思,指出我们需要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界民族艺术观的发展,恢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8.
康拉德的"丛林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并没有把"丛林"中的原居民当作主要描写对象,而是将"丛林"中的西方人放置在了作品的中心,成为了主人公。"丛林中的西方人"也成了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系列。在《诺斯托罗莫》中,康拉德向读者展示了另一种物欲与人性纠葛在一起的悲剧。诺斯托罗莫的悲剧所包含的,不仅有对物欲巨大破坏力的揭示,也有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在"丛林"的背景下,物欲对人的诱惑和人性受到的考验都显示出与西方社会背景下不同的状态,借助这种"异质"条件所产生的放大作用,人们可以对物欲与人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6,(6):194-198
上海沦陷之后,文化出版人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之下有经济和生命安全两大压力。较多出版物出于保护自身的考虑,有意回避政治,避免正面与侵占者发生冲突。著名女作家苏青以市民本位创办《天地》杂志,力图保持编辑出版中立性。但苏青与汪伪政权人物的交好,《天地》杂志受到汪伪资金的支持,苏青的后半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其实,在苏青个人悲剧后面,有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市民本位的"世俗化"观念与"启蒙/救亡"观念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范潇兮 《美与时代》2007,(1):111-113
诗人北岛在伤痕文学大潮中以"朦胧诗歌"的方式留下了时代的影子.他的诗歌呈现了一种悲剧美,表达了孤独者所具有的那种沉重和苦痛的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