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刊学论     
希马:“对一切构成问题的对谁也不是问题:实体二元论、物理主义与身心问题”(Himma,K.E.,“WhatIsaProblemforAllIsaProblemforNone:Sub stanceDualism,Physicalism,andtheMind BodyProblem”,AmericanPhilosophy Quarterly,Vol.42,No.2,April2005)实体二元论既是本体论,也是心的理论。作为本体论,它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可以被示例化(instantiate)的存在: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这两者都可以不依赖于对方而存在。作为心的理论,它认为人是由物质的肉体和非物质的精神构成的,两者可以产生因果性的相互作用。今天,实体二元论在心灵哲学和认…  相似文献   

2.
心灵活动(如感知、思想、意志等)是什么?它们是否像物理主义者认为的是一类物理运动?还是像二元论者认为的是精神实体的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回答处于二元论与物理主义之间,他认为任何心灵活动都包含了形式与质料两个方面,但形式和质料不是构成一个心灵活动的两个部分,而是产生它的两个原因。本文指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心灵活动是统一体(即生命体)的活动,就它的存在而言,它是一元的,但任何心灵活动都是由内在的灵魂作为首要原因引起的身体运动,即产生它的原因是二元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论心灵活动的范式是在二元论与物理主义之间的中间路线。  相似文献   

3.
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中的大问题,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吸引并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当代心灵哲学的主流学派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解释为"属性主义"(弱的物理主义)或"弱的二元论",但他们要么取消了灵魂对身体的因果效用,继而否认了灵魂的实体地位,要么割裂了灵魂与身体在存在上的统一。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是"质料形式主义"的,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奠基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以及可感实体的存在结构和原因结构。灵魂与身体不可分离,它们"在彼此之中",但灵魂是首要的本原,身体是展现本原的物质实体。灵魂作为本原的方式是多重的,它是身体的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相似文献   

4.
传统西方哲学接受了笛卡尔的遗产,将肉体和心灵的关系置于一种对立的、二元论的基本构架。在笛卡尔那里,心灵和身体之间虽然存在一个密切的互动,但它们是两个本质不同的存在物:身体代表着感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心灵则意指理性、真理、稳定性、确切性。因此,这两个领域是被各个不同的学科分别提出来的——身体成为包括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主题,而心灵则成为人文科学的主题;最终,那些试图解释自然和社会、身体和心灵、环境和文化中的各种各样事件的学科彼此隔  相似文献   

5.
面对身体与心灵的二元论困境,具身认知观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身体,并致力于将身体改造为一种具有超越能力的新的身体。但是,当根据一条纵向线索将具身认知观划分为温和的具身认知观和激进的具身认知观之后,上述新的身体在纵向上就呈现为两种身体样态。而且,通过对这两种身体样态的批判性反思,最终可以发现,具身认知观当前所实现出来的身体,与其说超越了二元论,不如说在二元论的思考框架下最大程度地强化了传统身体。  相似文献   

6.
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是困扰哲学家的哲学问题之一。笛卡尔更是以悖论的方式突出了问题的困难性。斯密斯认为,胡塞尔在某种程度上以多面一元论克服了笛卡尔二元论的困难,达到了身心统一,即心灵与身体是同一个个体的两个方面。但这种解读不仅没有阐明胡塞尔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贡献,反而把胡塞尔的理论理解为一种斯宾诺莎式的一个实体的两个属性学说。这对我们理解胡塞尔的理论贡献而言,并非是有益的。相反,胡塞尔从构成性的现象学出发,更新了对身体概念的理解,因此对身心关系问题也有了新的回答。正是具有双重构成作用的身体,为理解心身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7.
梅洛-庞蒂的哲学努力在于试图超越传统的身体和心灵、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在他看来,传统哲学或者把外在世界当做原初的存在,或者把内在心灵当做原初的存在,没有意识到它们都是建立在更原初的存在之上的,因而它所提出的问题在其传统之内无法得到解决,而现象学对身体的理解提供了超越这种二元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本体论先后经历了泛生机论的一元论、二元论和现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它们大都忽略了生命问题和身体问题,未来的新一元论应该让这些问题处于本体论的中心,要建立这种新一元论,需要融合吸收各种既有本体论的合理成分。泛生机论因其突出生命存在的解释原则而应重新受到重视,二元论揭示了生死、身体与心灵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它没有解决而是留下了问题,唯物论和唯心论各自从二元论终结的地方出发,试图执其一端却深陷其中,唯物论在对待生命问题方面优于唯心论,因为它更关注生命问题,而后者则回避了它。  相似文献   

9.
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3,45(4):481-488
文章站在理论心理学的立场,从具身的维度,探讨了认知与身体的可能关系。文章指出,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化中,二元论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柏拉图是二元论思想的最早代表,笛卡尔从认识论上确证了心、物二元世界的存在。传统认知心理学承袭了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传统,视心智为独立于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抽象符号信息加工。但是具身认知的兴起对二元论提出了挑战。从具身的维度来看,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认知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对身体的依赖性:a.身体限制着认知的特征与范围。有机体的身体结构、身体的活动能力限制了认知表征的性质和内容;b.身体不仅限制着认知加工,而且可以作为认知加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脑和身体之间分配认知任务,发挥着一种类似于分销商的作用;c.身体调节着认知,影响着思维、判断、情绪和动机等心智过程。上述事实说明,身心并非对立的二元,而是一体,身体与环境的互动造就了心智和认知。心智、身体、环境是一体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霍桂桓 《学海》2007,(6):45-54
当代心灵哲学为什么停滞不前、究竟应当向何处去?本文认为,这种研究局面主要是由当今研究者仍然沿袭的笛卡尔心-身二元论的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决定的;而这种把心灵实体化并与身体完全割裂开来、彻底忽视社会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模式,根本不适合于探讨和研究心灵.因此,只有认真探讨并批判这种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用充分重视社会生成的现实性、立体性、动态性研究视角扬弃这种具有抽象性、平面性、静态预成性的研究模式,心灵哲学研究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