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对联故事,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相似文献   

2.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对联故事,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利用对联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功用性和观赏性,崇拜观音之风也在其中得以体现。如有一幅对联写道:万法皆空观自在,一尘不染见如来。  相似文献   

4.
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他小时候写的一副对联。从此,苏东坡闭门不出,刻苦攻读,通过勤奋努力,终于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造诣极高,下面要说的是关于他的对联故事。相传,辽国派使者来中原,苏东坡奉命接待,使者知道苏东坡是一名士,席间便出了一联:  相似文献   

5.
续字联又称“添字联”,即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再添上一些字词,使其含义加深或发生改变。千百年来,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续字联的故事,可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6.
续字联又称“添字联”,即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再添上一些字词,使其含义加深或发生改变。千百年来,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续字联的故事,可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7.
续字联又称"添字联",即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再添上一些字词,使其含义加深或发生改变。千百年来,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续字联的故事,可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明代大才子解缙少时家境败落,但祖上遗留的藏书颇多。有一年春天,解缙看到江门外财主家山坡上绿竹苍翠,遂借景而作,在其书斋上写下一联:"门对千竿  相似文献   

8.
回文联,又称“倒顺联”、“卷帘对”,即上下联皆可倒读成文的对联,所谓“联成可倒读,倒读可成联”。它是我国对联修辞中的一朵奇葩。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  相似文献   

9.
正谜语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非物质文化产物,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在我国的联海中,有一些谜语对联,十分奇巧有趣,现拾取几副供大家品赏。1.一年春节,杭州西湖总宜园举行春灯谜会,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才子徐文长恰好路过,见一群人拥挤在大门口,正对一副谜语对联。许多人对着那个谜  相似文献   

10.
对联,又称楹联,俗叫对子。它的基本要求是:上下两联字数要相等,意思要相对,平仄要协调,但每副对联的具体字数却不限制,长短不拘。对联的内容,多数是针对实际,有的放矢,对客观事物有所断定。从逻辑上讲,对联往往是联言判断。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上联断定了“墙上芦苇”的性质,下联断定了“山间竹笋”的性质。上联下联各是一个支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关系,上联下联两个支判断构成一个联言判断。有的对联内容,或者是夸张过头,或者是概念含混。这样的对联如果要看作联言判断,那是不恰当的联言判断。如峨眉山中一座古寺膳厅门口挂的那副对联。  相似文献   

11.
清代文学家兼学者梁章钜.不仅十分擅长对联创作.而且对联语颇有研究。他曾讲过一则有趣的妙联故事.甚为诙谐幽默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独有的一枝奇葩。它短小精粹、蕴蓄丰富、凝炼概括,堪称最耐咀嚼的青橄榄。有趣的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曾在其生活交际中留下一些添字对联,读来令人倍感幽默风趣、隽永雅致、别有韵味。下面试辑录几则,以飨读者朋友。 老翁指点 苏轼受教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年少时,自以为博学多才、无人能及。他写了一副恃才自傲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可对联写出不久,就来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翁。那老翁随意写了几个字问苏轼念什么,苏轼看了又看,竟然连一个也不认识。当时直把苏轼羞得面红耳赤、…  相似文献   

13.
正廉政,一个千年回响的话题,一个永不落幕的主题,一个历久常新的命题。包公铡美,陶母退鱼,海瑞罢官……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早已在我们的意识中竖起了古典的廉政标杆,这些廉者的经典形象,也时刻拨动着我们的思绪。读古人诗词对联,有不少是关乎廉政的。这些诗联不但言简意赅,遣词典雅,而且含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正郑板桥(1693—1765),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中的最杰出者,被后人称为诗、书、画"三绝"。下面,笔者说说他与对联的故事。自画像一天,郑板桥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吧。"郑板桥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学。人们除用它言志抒情、渲染装饰外,还用它来作商业广告。“对联广告”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刺绣店的对联是:“万里山河藏线底,四时花鸟出针头。”小吃店:“饭菜香美迎客早,桌洁杯净映春红。”服装店:“男添庄重女增俏,夏透凉风冬御寒。”刻字店:“笔行神至龙收画,刀走力到金石开。”百货店:“货无大小皆添备,物纵零星不厌烦。”酒店:“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这些文词优雅的对联广告比起那些千篇一律的“服务周到,做工精细”、“质量可靠,实行三包”的流行术语来,要高明和自然得多。国外广告界提…  相似文献   

16.
正广告对联,顾名思义,既是广告又是对联。它具有广告的宣传作用,又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因为对联的某本要求是对仗工整、平仄对立、音韵和谐、短小精悍、好读易记。所以自古以来,对联在广告宣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获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现辑录几副广告对联,与诸君共品赏。聚来千亩雪;  相似文献   

17.
正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载体,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张挂在餐馆酒楼的对联,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有餐饮妙联传世。现撷取数则古时餐饮妙联,以飨读者。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这是清朝京城一酒馆的对联。据传,当年乾隆微服私访,见京郊小巷里有家名叫"天然居"的小酒店,店名很别致,便进店就餐。酒菜倒也洁净整齐,  相似文献   

18.
逆转联赏趣     
所谓“逆转联”,就是在已经写成的对联上方或下方,增添或减去一个或几个字,使其与原联之意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同时,这其中往往伴随着风趣幽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师章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曾自编一副包含十个知识点的对联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或上网查找对联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存、拓宽了学习视野,还使学生养成勤于查阅、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其对联是:  相似文献   

20.
被人们称之为“画中诗”的对联,在我国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是一株引人注目的奇葩。它形式短小精悍.词句严密,应用十分广泛,古人常以此法求偶。趣味多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