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生活中,习惯使用左手的人不在少数,而专门适合左撇子的生活用具却少之又少,然而日本神奈川县相模原市有一家小店,却以贴心的精致设计,赢得了左撇子一族的青睐和推崇。这家名为菊屋的小店位于市区的繁华地段,因为经营的商品奇特而常常引来路人好奇的目光,甚至有人专程远道而来,只为选购适合自己的心仪商品。而当人们得知了这家店的故事后,更为亲情的温暖以及它所蕴含的巨大创造力而盛赞不已。  相似文献   

2.
卢风 《哲学动态》2004,(2):14-17
在儒家学说中,"诚"并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它还是一个本体论范畴.<中庸>有言:"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又言:"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验于外).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观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而儒家“义以生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观点又处于中心地位,甚至统治地位。因而,孔子把“不义而且富贵”比作“浮云”。后世儒家片面发展了重义轻利的观点,至宋明时期变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观,从而压抑了人们的正常合理的欲望。这一思想发展到极至,很多人轻视利,“君子言义不言利”,甚至将商人一概目为“奸商”。  相似文献   

4.
5.
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提出的"六长"说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法则.中国古代画论中依据古代哲学的中和辩证思想有着大量相似的论说,众多相关论述皆注重各对立因素之间的谐和,体现出对矛盾范畴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6.
李永和 《天风》2002,(11):12-13
经文:太11:13虽然说“方言”不过是许多恩赐之一,但在某些教会内颇有特别强调说方言恩赐之重要,引起信徒属灵追求的混乱,或有错误的情形发生。兹特对这方面提出若干读经心得,以供读者“慎  相似文献   

7.
余宁 《美与时代》2004,(11):54-55
1919年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家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是欧洲现代主义设计学院,被视为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了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能够集中20世纪初欧洲各国的设计成果,加以综合和逐步发展完善,正是由于这种吸纳当代最新的探索、新的成果,终于把包豪斯的影响发展成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国际主义风格,从而影响全世界,在教育领域和现代设计领域的影响都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8.
汉俑一直是考古学、美术史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资料也十分丰富。考察美术考古中关于汉俑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汉俑研究分为初期收集资料、考古发现和初步研究、重大发现和深入研究三个阶段,发现近年自然科学家对汉俑的研究加入到了对制作工艺、制作颜料的科学研究。以此为基础,从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领域、问题提出以及美术考古学和俑研究的关系五个方面进行文献分析和综述,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宗教与世俗工艺都有所发展的汉代不但是殉葬人俑工艺的繁盛期,还是现存最早的传统戏偶雏形的诞生期,常被认为是人俑与戏偶分化的关键节点,是探寻中国制偶工艺源流时不可忽略的时代。汉代人俑与传统戏偶具有内在联系:在精神内涵方面,汉代人俑与传统戏偶都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死者魂魄的重视和对神灵偶像的敬仰,是古代偶像崇拜的典例;在题材选择方面,早期的戏偶继承了汉代人俑题材上生活化、民众化的发展趋势;在艺术特点方面,戏偶具有汉代人俑粗简生动的表情刻画以及富有律动感的形体。这些都反映了汉代人俑与戏偶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确是我国古代一位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家。他所处的明清之际正是封建专制主义急剧衰败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社会被浓重的迷信色彩所笼罩,民间流行形形色色的迷信观念。同时,明末清初也是启蒙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社会大震荡催生了一批先进思想家。对于当时的迷信观念和活动,他们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论、无神论思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陈确就是其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人心中的"我"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04,27(2):374-375
本文先对“我”作语义分析.指出“我”的本义足指个体自身,“我”的其它含义皆由此本义引申而来。然后简要指出古代中国人的“我”的观念对当代中国人树立健全的“我”有3点启示:1.先要肯定小我存在的价值,然后再鼓励人们追求大我的价值;2.健全的“我”必足融道德我、理智我和审美我于一体的“我”;3.健全的“我”必是一独立自主的“我”。  相似文献   

12.
一、 利玛窦规矩的形成及其核心思想明代在江西南昌形成的利玛窦规矩,其核心就是天主教界主动适应、融入中国的社会文化,从而得到嵌入民众信仰生活的可能.当时的天主教界下功夫贴近社会生活现实,认识中国社会本身的文化特质,找到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以便在与中国社会同在之中实现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孟子思想中有鲜明的"共享"指向:在"与民同乐"的主张中,孟子将"快乐"视为君民共享的重点,反对君王独享快乐,倡导恩赐的共享和无主体差异的共享;在富民政策中,孟子试图通过赋权、救济、减免税赋三种方式实现君民财富的共享;在教育主张中,孟子认为伦理教育和成圣的机会不应当被某个社会阶层所独占,而应当被所有人共享。孟子的共享观念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启示在于:为论证共享的道德正当性提供了基于恻隐的理由;在共享主体上,笼统地谈论"人民共享",容易让社会弱势群体沦为共享的边缘群体,共享不仅是民与民共享,更是国与民共享;在共享客体上,对一切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应当以有助于人民美好生活的普遍实现为价值指向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尿布与啤酒"对医学科研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介绍了基于文本的揭示文献间关联的两种方法,即相关文献和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的方法,并对这两种方法在医学科研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关于"自我"的社会建构论学说及其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社会建构论认为传统心理学有关自我的研究都是本质主义的.社会建构论以“关系的自我”取代“本质的自我”,认为自我并非行为背后的精神实体,而是人际互动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的建构物。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自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假想伙伴”现象的描述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但把它单独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专门研究却是近二十年的事情。文章回顾了有关假想伙伴研究的历史起源和近期研究成果。文章认为创造假想伙伴是儿童解决适应困难的一个有效手段。分析这一现象对幼儿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德"共出现40例,这40例"德"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德"的主体方面设置个人与群体、君子与小人两组观察维度,从"德"的具体所指方面设置秉性与行为的区别,从"德"的作用方面设置治民与化民的不同,以此来分析《论语》中"德"的含义,联系今天的社会现实,可以发现《论语》中关于"德"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德教育、道德评价以及个人的修身进德都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19.
在儒家学说中,“诚”并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诚”也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儒学认为人可以同天,“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这也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人能通过倾听自然的言说而得到一点局部真理,但永远不可能把握绝对真理,即大自然的全部奥秘。只有作为绝对主体的大自然才掌握着绝对真理。这种绝对真理是人类的信仰对象,而不是人类的认知对象。现代性的一个愚蠢错误是把这种绝对真理当作人类的认知对象。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存在或存在者的本真显现,则真并不仅是命题的属性,也是事物的属性,真理(truth)与真实性(reality)、真(true)与真实(real)密不可分。诚正体现着二者的统一。现代人将道德与自然知识截然分开,失去了诚,扭曲了德。真理论须有个伦理维度才能避免极端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20.
论亚里士多德"自然"德性伦理学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氏德性伦理学是以"自然"为基础的,"自然"是本体用意与现象用意的内在统一,统一于"人生"之中.在亚氏德性伦理学语境中,人的生命历程与呈明"自然"的德性之美是内在统一的过程.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缺乏本体论承诺,致使德性伦理学复兴缺乏统一的解释力度.这需要从亚氏"自然"德性伦理学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