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仰偶感     
正虔诚的信仰能弥补人性的残缺。信仰是天主用苦难的材料,以祂奇妙的智慧和超凡的德能,帮助我们重建生命的宫殿。我们离家太远了,以致找不到回去的路。信仰就是我们的向导。祈祷是我们在和耶稣做一笔肯定盈利的买卖:我们空手见他,回来时却是富翁。不过,交易的媒介不是货币,而是心。  相似文献   

2.
心灵的祈祷     
按理论来说,每一位有信仰、有爱心的教友都有资格为别人作心灵治愈的祈祷。这里所说的信仰是指相信耶稣基督因着苦难、死亡和复活为我们争得了一个治愈心灵创伤的恩宠,并且他愿意人度一个心灵健全  相似文献   

3.
林俊龙 《天风》2022,(7):34-35
<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都是人生现实。圣经也说:“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伯5∶7)对于基督徒而言,我们当如何看待苦难?又如何透过苦难正确、积极地看待我们的信仰?论到苦难,就不得不提及圣经中的约伯。他本是一个安富尊荣的人,却在一夜之间一无所有,不管是肉体还是内心,他都经历了极大的熬炼。  相似文献   

4.
读者信箱     
艾洁 《天风》1997,(11)
信徒的遗体能否火化?主内同道: 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我国正在实行的殡葬改革(火葬),对我们基督徒的信仰有没有阻碍?信徒的复活是我们的基本信仰,圣经上多次提到神保全我们的骨头,让我们将来能复活,如以西结书37章记载枯干的骨头的复活。诗篇34篇说:“义人多有苦难,但耶和华救他脱离这一切,又保全他一身的骨头,连一根也不折断。”然而,火葬之  相似文献   

5.
心灵的祈祷     
按理论来说,每一位有信仰、有爱心的教友都有资格为别人作心灵治愈的祈祷。这里所说的信仰是指相信耶稣基督因着苦难、死亡和复活为我们争得了一个治愈心灵创伤的恩宠,并且他愿意人度一个心灵健全的生活。为别人作心灵治愈祈祷的人需要有超性的爱德,因为在这种祈祷中,他所担任的角色是一位转祷者。在一般的情形下,耶稣基督治愈的爱  相似文献   

6.
黄幸平 《天风》2014,(10):45-46
一为什么世上有苦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却又偏偏无解的问题.这些苦难,摧毁生命的尊严,摧残人性的美好,使得人命如草芥,繁华变废墟.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生离死别、冤屈耻辱,成为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苦难是冰冷的,我们必须“深思”.不是思考为什么世上有苦难,而是思考如何在苦难中生活,如何面对苦难所带来的创伤,学会在苦难中爱惜每一个生命,学会彼此支撑和扶持.  相似文献   

7.
《耶利米哀歌》(下文简称《哀歌》)在《圣经》中是哀歌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国破家亡之时,先知通过哀歌抒发苦情。他们通过追述、肯诉、哀求,将他们的痛苦、哀怨、焦虑、失望等情绪全然表现出来。同时,《哀歌》生动地运用了人格化(personification)的对话体叙述方式,表述他们的苦难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哀歌》出现的众多声音中,上帝却保持沉默。上帝的沉默是否意味着上帝在《哀歌》中缺席,进一步追问,上帝的沉默给他子民的信仰带来什么意义?《哀歌》用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表达上帝的子民在悲痛中行走,在苦境中自省,藉此在信仰中成长,活出新生命。另外,通过《哀歌》,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在苦难中挣扎,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的勇气。  相似文献   

8.
<正>如前所述,苦难是中国人民的历史经验,也是中国基督徒的历史经验。中国教会在行过死荫的幽谷、在经历苦难之后,如何用"神学的语言,用基督教和神学家所容易理解的语言,通过信仰,又和基督教历史上的传统联系起来,来述说她的灵性经验,来证明她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陈泽民,"中国教会神学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疾疫流行时,也是佛教信仰纾解人心并加速传播之时。大理元明时期白族墓志所刻《佛说命终已后不历冥间观音菩萨经》就反映了疾疫下民众的佛教信仰和风俗,其源头可上溯到敦煌所出《新菩萨经》《劝善经》《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具有重要文献和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确的宗教信仰,必然是可以充实人类的心灵,促进人生的美满,并进而安定社会秩序,有益于社会文明之发展的.所以现代文明国家,在宪法上都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公民皆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一切宗教,都是从人生的现实中开启出来的.宗教的根本,是要解脱人类与生俱有的不幸和苦难.基督教唤芸芸众生为"迷途的羔羊",佛教以为众生的烦恼和苦难在于  相似文献   

11.
于金奎 《天风》2007,(10):18-19
一些人在苦难中会更紧地抓住神,但当苦难过去,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们的心开始在神和世界之间摇摆,我们的心是偏向哪里?是神?还是个人享受?  相似文献   

12.
自2010年出版《和合本》圣经的最新版——《和合本修订版》后,常有信徒问:"用《和合本修订版》来查经,会有何惊喜?"我们试从三方面来回应: 一《和合本修订版》更能表达基督和父神对我们的爱与关心 《和合本修订版》更能鼓励信徒活出信仰: 例一: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相似文献   

13.
神学与信仰     
肖奕星 《天风》2002,(1):58-59
如何理解神学与信仰的实践关系,我们必须很好地思考。笔者就此谈及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一、神学是为信仰历来神学都是为信仰服的,而信仰也离不开神学。只有正确的神学思想,才能引导我们的信徒和教会有一个正确、完善的信仰,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我们所信仰的上帝,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现实人生。以至使我们的信仰不会偏离真理,避免走向异端。正  相似文献   

14.
各位弟兄姐妹,我们信仰的是谁?是天主。天主是什么?“天主是爱。”(若一4:8)不论我们信仰时间的长与短、信仰程度的深与浅、信仰地位的高与低,如果我们没有把握住信仰的精华之所在,那么,我们的信仰可以说是一种形式或不负责任的“偷生”。我们信仰天主,而天主...  相似文献   

15.
神学浅议     
一什么是神学?什么是神学?圣安瑟伦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说:“神学是寻求理解的信仰”。这一定义有助于我们了解神学的本质。首先,这一定义表明神学是信仰的活动。就是说,神学是一个以信仰为中心的活动。因此,我们有理由承认,神学应当发生在信仰团体中。所谓信仰团体,是指彼此生活在一起,并有共同信仰的一群人。  相似文献   

16.
马婷婷 《天风》2006,(16):48
我想:在这样美丽的夏日的午后,很多人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氛围中忙碌着,很多我们所无法预想的事情正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演绎着,包括我们所不愿碰触的东西——苦难。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对苦难的认识还很模糊,我只在书上或者电影里看见过苦难的影子。那时,觉得苦难和我隔得好远好远,因为我的生活被爱和幸福紧紧地牵系着。直到有一天,我在母亲的日记里看到这样一句话:“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就是这样一句话激  相似文献   

17.
正在教会的年节里,复活节后的四十日就是耶稣升天节。事实上,耶稣的苦难死亡、复活、升天和圣神降临,这些事件都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这些事迹,在四部福音和宗徒大事录内都可找到详尽的记载。究竟这些事迹的后面隐含着什么?和我们的信仰有什么关系呢?耶稣升天耶稣复活后曾多次显现给人。凡见过他的人,都觉得他和以前有些不同。他虽然还是从前宣讲天国的耶稣,但他突然在人面前出现,又突然消失于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当代著名天主教神学家保罗·尼特的宗教多元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1)多信仰对话是否可能?(2)解放神学、信仰间合作和全球负责;(3)宗教对话模式与评价;(4)跨宗教对话标准与合作基础.尼特倡导全球负责的多信仰间对话,尽管富有理想色彩,但他的神学思想关注人类和生态苦难,推动全球诸宗教的合作和对话,促进世界和平,具有人文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5,(9):24-25
这个专栏过去三期探讨了《尼西亚信经》的第一段落,谈论了我们对天父上帝的信仰。今期开始我们进入了《尼西亚信经》的第二段落,这段落论及我们对主耶稣基督的信仰。相比起其它段落,第二段落篇幅明显最长。这个不难理解,因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就在于对耶稣基督的信仰;这是我们信仰的独特性。我们基督徒不只是“信上帝”的人,更是“信耶稣”的人,是基督的  相似文献   

20.
吴正银 《天风》2004,(8):33-33
让苦难不再成为屈辱的前提是坚强面对、不屈不挠、勇于奋斗、战胜苦难,让它成为我们人生中真正值得汲取的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