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发展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的深入和复杂化,各学科都把自己的视点聚集在发展问题上。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文化学、发展战略学、发展哲学等方面的著作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各国与国际社会也纷纷成立了发展研究机构。如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维也纳发展研究所,瑞士日内瓦联合国发展研究所,世界发展研究所,国际发展协会等等,都是颇有建树的研究组织。  相似文献   

2.
党和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当前中国的最新运用和集中体现。牢固树立和自觉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其所具有的深  相似文献   

4.
发展伦理学是关于发展的目的追求、价值取向、伦理原则、道德规范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是引导人们过一种美好生活的伦理学。发展伦理学须面对和回答为什么发展以及人类应当如何生活、如何共同生活、如何幸福生活的问题,由此也就生成了人为本、天人合一、公平正义、身心和谐等基本原则。以发展伦理为道德灯塔的当代社会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协调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发展哲学研究综述周志山发展哲学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界面向现实、从实践中提炼出的一个新的哲学课题。它的研究不仅增强了哲学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指导功能,也为我国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契机。现将研究状况综述如下。发展哲学兴起的原因关于发展哲学兴起的原因,学术界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1.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急需建立系统的社会发展理论。十几年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发展问题是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改革应是有发展方向的,只有把“改革同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引导、规范改革产发展哲学正是通过追踪时代、探索中国改革和现代化的道路来体现自己的理论品格的,对它的研究应该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发展的跨世纪转换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参照。②2.发展问题也是20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急迫任务,也是发达国家极待重视的严峻现实。发展哲学研究应是面向世界的,它应该是世界一体化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把握和预测世界发展的走向。③3.近十年来,许多发展分支学科的不断涌现为发展哲学的建立提出了必要,提供了可能。本世纪50.6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发展问题的分支学科,如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十三五"发展目标的核心价值,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指导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就可以使发展的道路愈走愈宽广。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剖析科学发展观的结构,阐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坚持的主要方法论原则。一概括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新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基本要求,提出的高质量、协调、公平、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径。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用新的发展理念改革城市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使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加强社区改革治理,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结合我国社区治理的实际需求,在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的要求,以及新发展理念对于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自性"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全科医学的特点,国际发展状况,发展全科医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建立全科医学教育结构等方面,论述了发展全科医学问题。指出发展全科医学是适应疾病谱、医学模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是适应“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要,是适应我国发展新型服务的需要。认为我国三级医疗保健网为发展全科医学提供了组织保证。最后从全科医学层次、过程、内容和职称结构方面讨论了发展、建立全科医学的教育结构体系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我校医学影像系运行模式构建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思想。通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科学设计、周密论证,提出了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医学影像系运行模式应遵循的4个原则,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理顺机制、创新发展的原则,拓展内涵、特色发展的原则,统筹资源、和谐发展的原则。同时,还应处理好医院和系、学习借鉴与机制创新、全面建设与特色发展、整合资源与自身发展、阶段建设与长远发展等5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军 《哲学动态》2001,(10):35-37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人的发展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问题逐渐“走入”人的发展这一理论热点 ,并成为当前有关人的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的新生点。本文拟就近年来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研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作一综述。一、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的划分视角一般而言 ,人们都把人的发展程度作为划分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的标准和尺度。但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单指称谓 ,而是一个包括诸如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能力等发展的综合概念。对人的发展的内在诸子项的不同取舍与侧重 ,使得人们对人的发展程度的理解不尽相同 ,由此 ,人们在确认人的发…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6,(1):206-211
环境质量的变化将环境危机、生态破坏问题引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环境危机的根源往往直指科技发展,即认为这些问题都是科技发展带来的负效应。因此,限制科技发展、校正科技发展、反对科技发展的声音此起彼伏。只有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来看待科技发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清科技发展的本质,才能厘清科技发展的脉络,明确科技发展的必然性。而只有用唯物史观去分析科技发展问题,才能看出环境危机的实质根源并不在科技发展,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于私有制的统治地位。找到环境危机的根源,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科技发展和着实解决环境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个人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发掘马克思丰富的个人发展理论,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入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人及个人发展的内在规定性马克思认为个人是现实的个人,即在社会中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个体发展、类发展两个层面。以往我们讲人的发展,大多是在类发展的意义上,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凡谈到人的发展的地方,都不是泛泛…  相似文献   

14.
白水  李旭 《四川心理科学》2014,(22):144-146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辨证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共性与个性、合格与特长的统一。我们反对将两者割裂开来,不顾全民素质和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而一味追求精英教育的做法,倡导和谐教育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以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唤起了我国在发展方面的觉醒。从发展哲学视角来看,四十年来我国"发展觉醒"具有"一个前提,两个基本维度"的逻辑结构性。所谓"一个前提",是指我们对"要不要发展"这一关键性、前提性问题的回答;所谓"两个基本维度",是指在已经解决或不断解决要不要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围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发展"这两个基本方面来从事发展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创造。在发展哲学的视阈内,由此可以引伸出针对新时期我国发展的发展本体论、发展认识论、发展价值论和发展方法论等。这种分析,能使我们透过发展现象看到发展本质,使我们清晰把握四十年来我国发展的"逻辑历程"。  相似文献   

16.
朱登潮 《学海》2005,(5):11-14
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在《邓小平文选》中,一共有1066处使用了“发展”这个词,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邓小平关于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发展、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理论一脉相承,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宗教的生态智慧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宗教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而且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把它落实到宗教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简言之,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那么,在宗教工作中究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呢?我认…  相似文献   

18.
王申连  郭本禹 《心理科学》2021,44(6):1383-1389
威廉·斯特恩是被历史遮蔽的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创建者,对儿童人格发展理论作出了原创性卓越贡献。他以批判人格主义为哲学基础提出了人文科学取向的儿童人格发展观,主要表现在整体论、过程论和情境论三个维面。他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多元统一的整合性发展,是主动、动力、辩证、独特和开放的过程性发展,是内在于生活世界的情境性发展。他的观点为奥尔波特和勒温、维果茨基、皮亚杰、彪勒及里格尔等人的儿童发展理论提供了直接或间接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9.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更是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密切相关。概言之,绿色发展理念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真理性,绿色发展理念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价值性,绿色发展理念求证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后发展”:优势与难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代发展理论的突出特色是以战后非殖民化运动中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为对象,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发展和社会改造,推动社会变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一个纯“自然历史过程”,而是自觉设计和选择的过程,是人们自为地寻求发展的过程。因此,发展理论所涉及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在当代主要表现为落后国家如何跳跃式赶超发达国家,从而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一、“后发展”及其优势“后发展”亦称之为“后现代化”,是相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原发式现代化国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