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共3 383例,筛选出符合IMPC为实验组,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本组IMPC 167例,占同期乳腺癌4.94%,年龄29岁~80岁,中位年龄54岁.淋巴结转移者共135例,占80.8%,淋巴结转移数目≥4个共105例,占62.9%,HER2阳性率58.7%,与ID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淋巴管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行为.应与其他类型肿瘤进行鉴别,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4.1N 蛋白和上皮型钙黏附素(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4.1N蛋白及E-adher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二者在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中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4.1N和E-adherin之间呈正相关。二者与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及发展相关,可为乳腺癌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探讨Wnt5a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乳腺癌组织及24例正常乳腺组织中Wnt5a及β-catenin的阳性表达,并分析Wnt5a及β-catenin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乳腺癌组织(13/50)中Wnt5a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乳腺组织(18/24)(P0.05),乳腺癌组织(33/50)中β-catenin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3/24)(P0.05)。乳腺癌组织中Wnt5a及β-catenin的阳性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年龄及组织学分级无关。同时乳腺癌组织中Wnt5a与β-catenin表达负相关。Wnt5a及β-catenin共同参与着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PTEN、p53和BAG-1在三阴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并讨论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9例三阴乳腺癌中PTEN、p53、BAG-1的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9%、47.2%、73.0%,三者的表达均与患者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PTEN的表达与p53、BAG-1表达呈负相关;BAG-1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三者在三阴乳腺癌中的表达存在一定关联性,临床上联合检测三者可能为TNBC预后评估、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探讨金属硫蛋白(MT)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乳腺癌组织及24例正常乳腺组织中MT及β-catenin的阳性表达,并分析MT及β-catenin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乳腺癌组织(38/50)中MT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9/24)(P0.05),乳腺癌组织(33/50)中β-catenin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3/24)(P0.05)。Ⅲ期~Ⅳ期中MT及β-catenin阳性率高于Ⅰ期~Ⅱ期(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MT及β-catenin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乳腺癌组织中MT及β-catenin的阳性表达与年龄及组织学分级无关。而乳腺癌组织中MT与β-catenin表达正相关。MT及β-catenin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预后及基因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随机选取2008年10月到2011年6月本院83例经B超或B超联合钼靶检查阴性的中青年女性行乳腺MRI检查,对MRI发现可疑结节病灶的患者进行手术活检,通过病理诊断来评价MRI在诊断早期乳腺癌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83例中青年女性中,发现病变7例(8.4%),癌前改变4...  相似文献   

7.
探讨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VEGF)在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0例术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及20例乳腺良性疾病对照组的P-VEGF含量,同期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术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清CEA和CA15-3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论认为转移肿瘤细胞可产生大量...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案的选择。筛选出2012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经病理证实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共4 609例,老年乳腺癌(≥65岁)共795例。按年龄65岁~70岁及≥70岁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方式。结果显示65岁~70岁组及≥70岁组患者分别554例(12.01%)及241例(5.60%),初诊Ⅳ期患者及骨转移者≥70岁组均高于65岁~70岁组。两组患者肿瘤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中Ⅰ级和Ⅱ级者均较高。65岁~70岁组患者选择改良根治术高于≥70岁组患者(χ~2=4.792,P=0.029),局部切除术以及放弃手术治疗患者均低于≥70岁组。而在乳房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房单纯切除术以及乳房切除+低位淋巴结摘除术方案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乳腺癌患者自查意识差,但其恶性程度低,由于多伴有其他系统疾病,治疗方案需个体化,手术方式可选择局部扩大切除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检测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aspin)在腮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腮腺癌I洛床病理特征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对50例腮腺癌组织及30例瘤旁正常组织行maspin蛋白半定量测定,并对前者行CD34蛋白半定量测定,与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maspin、MVD在腮腺癌组织中表达与淋巴转移、术后复发、分化程度显著相关,后者的表达还与腮腺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因此,maspin与MVD的联合检测,在判断恶性程度及顸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探讨单乳管溢液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疾病良、恶性的关系。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3例单乳管溢液患者临床资料。163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8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27例,导管扩张症合并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导管扩张症伴慢性炎症3例,腺病及导管上皮增生14例,乳腺癌2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年龄、月经状态、是否伴微钙化等因素与溢液良、恶性的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乳腺伴微钙化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P0.05)。乳头溢液病因复杂,年龄45岁、乳腺伴微钙化是乳腺癌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探讨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再手术中应用纳米炭对甲状旁腺保护和引导颈淋巴结清扫的作用与价值。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116例D T C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米炭组)64例和对照组52例,试验组在术中先向残余甲状腺或癌灶或肿大淋巴结内注射纳米炭0.1ml~0.3ml不等,对照组不使用纳米炭。观察两组辨别甲状旁腺的个数与准确性,以及在颈淋巴结清扫个数的差异。同时观察两组术后常见并发症有无差异。观察组使再手术的D T C患者的甲状旁腺识别率为92.2%,辨别出3个及以上甲状旁腺比率为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8%、36.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中央区与侧颈区淋巴结清扫的个数比较,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增加术后并发症,而且,其一过性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并发症尚有下降趋势(P<0.05)。纳米炭对DTC再手术中的甲状旁腺的识别率和区域淋巴结的黑染,使甲状旁腺易于识别和保护,有利于更为彻底清扫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尚可降低一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探讨B超配合在麦默通微创行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中的作用。对569例乳腺肿块进行麦默通微创切除术,分别于术前进行B超定位,术中进行B超引导,术后B超探查及随访,分析B超配合对手术的彻底性、安全性和准确性等所起的作用与意义。结果569例患者的乳腺病灶均被准确切除,B超熟练程度决定手术的准确性、彻底性及手术时间。术中B超配合20次以上者,其一次定位成功并一次完全切除率达87.4%,与初次(B超配合20次以下)配合者相比,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手术时间亦比初次B超配合者要短,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熟练的B超配合,有利于麦默通微创旋切技术准确、有效、快速而安全的切除乳腺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通过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血清肿瘤相关物质(TAM)水平,探讨血浆FIB在胃癌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结果显示:胃癌患者较胃良性肿瘤、健康体检者的FIB、TAM水平高(P<0.05),后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TAM在胃癌中的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关(P>0.05);FIB与TAM水平具有相关性(r=0.65,P<0.05).因此,血浆FIB水平有望成为胃癌患者有临床价值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分析多西他赛联合卡铂方案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2010年03月~2013年09月我院收治的84例TNB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对比多西他赛联合卡铂(TP)方案与吡柔比星、氟尿嘧啶、环磷酰胺(CAF)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TP组患者的有效率(RR)优于CAF组,P<0.05。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多西他赛联合卡铂方案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确切,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调查乳腺癌患者术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探讨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对11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状况进行测评,并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乳腺癌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处于较低水平,应对方式趋向于采取屈服方式,生活质量处于较高水平,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可以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指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甲状腺癌组织中趋化因子4受体(CXCR4)和趋化因子7受体(CXCR7)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CXCR4与CXCR7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二者在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疾病组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甲状腺癌中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XCR4与CXCR7之间呈正相关。Westernblot结果提示二者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率高于癌旁及甲状腺腺瘤。CXCR4和CXCR7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可作为甲状腺癌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IGFBP-6)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IGFBP-2及IGFBP-6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IGFBP-2及IGFBP-6蛋白的阳性表达及mRNA的表达量在三组组织中均存在异常表达情况,且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直肠癌组IGFBP-2、IGFBP-6的阳性表达在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存在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可以把二者作为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关注治愈率同时,人们越来越关心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本文对保乳术及根治术后5年患者进行心理调查.保乳组患者术后心理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根治组.保乳组患者术后心理状况影响因素主要为术后美容效果,而根治组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与年龄、职业、家庭收入相关.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5年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所以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在符合保乳原则的前提下,保乳手术是一种既安全又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