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共情是一种能体验患者内心世界的能力,通过患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觉察和认识患者情感和情绪需求,并对其做出恰当的回应.临床共情具有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缓解患者心理上的痛苦,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康复等作用.在当今复杂的医疗环境下,务必要重视共情培养,适时运用临床共情.然而,我们强调临床共情的重要作用,并不能忽视护理技术的根本作用,根除躯体上的病变仍有赖于护理技术的有效性.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坚持共情与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推进人性化的护理构建.  相似文献   

2.
将所研究的临床科室的护理人员按照职称进行分层并组成护理团队.1年后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质量的相关指标.实施后,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质量均有显著提高(P<0.01).临床科室组建层次化优质护理团队,能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的护理共情能够缓解护患关系,增强护理能力,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理效率。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江苏省公立医院分层随机抽样,对抽取的8所公立医院的护理人员及患者开展了护理共情的现况调查。为提高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建议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共情的人文内涵的认识教育,增强共情意识;增设护理共情培训,提升共情技巧;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提升共情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相应的共情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充分利用护理工作的独特优势,从护理常规观察入手,使用望闻问切等观察手段,注重多向思维及病人的个性化特征,对病人实施全程观察,适时准确的观察患者细微的重要症状与体征变化,为及时正确的临床诊疗提供充分的、有效的信息,使护理观察能够在临床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共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情是指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能认识、理解他人情感情绪的能力.自20世纪60年代起,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开展大量关于共情临床应用的理论研究、实践调查和教育培训,结果显示临床共情的应用对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效果、减少医疗纠纷、促进患者康复和增进医生职业成就感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循证护理在人工气道患者意外拔管中的应用.通过对123例ICU人工气道患者气管导管进行临床评估,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实施步骤,制定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循证护理的干预,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降低.循证护理改变了临床护士以往以经验和感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有效地降低了ICU人工气道患者意外拔管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人性化医疗的基础,面对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困境,探索如何应对困境中的医患关系迫在眉睫.共情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阐述了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站在对方立场上的思考方式.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存在共情缺陷,如易产生共情疲劳、缺乏倾听、缺少尊重等,通过心理学干预技术提高其临床共情能力有利于减少共情缺陷、避免医疗纠纷、协调医患关系.良好的共情能力有助于推进新的合作型医患关系的建设,尤其适合于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访视护理作为卫生事业发展中一个新生事物,具有服务场所的家庭化、服务关系的稳定性、服务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在疾病预防和康复指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访视护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访视护理的发展有其历史文化背景,应从观念、人才培养和规范管理等方面加强和发展访视护理.  相似文献   

9.
对4例剖宫产术后并发肠梗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采用保守治疗并及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4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无肠穿孔、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认为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及时明确诊断、采用正确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是患者痊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共情特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童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9):1368-1376
共情特质的个体差异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近些年来, 研究者开始关注导致人们共情能力高低有别的神经生物学基础问题。研究发现, 不论是情感共情特质还是认知共情特质, 其个体差异均在大脑进行共情反应、脑结构态及静息态功能连接上有所体现。它们共同说明, 人们的共情能力与其具身模仿能力, 情感加工能力及情绪理解能力密切相关。不仅如此, 共情特质也具有高度的可遗传性, 一些基因类型与该能力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 需要扩展对共情特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 关注环境和基因在影响共情特质上存在的交互作用, 并努力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共情能力训练和提高的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实施连班制的弹性排班实现护士分层级使用和管理模式,以探讨更合理、科学的护理管理模式.根据护士的学历、职称、技能、临床经验;患者的病情、工作强度、技术难度、操作风险对护士进行动态调配.分层次使用和管理,即在病区实行“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4个层级管理结构,分层级不分等级,均衡年轻护士和老护士.同时考虑到护士的业务技术,胜任能力相匹配,实现护士人力资源最优化的配置,满足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后护理文书书写时间较实施前明显减少,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时间较实施前明显增加,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护士分层级使用及管理模式真正体现护士能级对应,使现有的人力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提高满意度,保证护理质量,切实符合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的需要.护士专业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有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与护理梯队建设,护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护理观察在临床决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充分利用护理工作的独特优势,从护理常规观察入手,使用望闻问切等观察手段,注重多向思维及病人的个性化特征,对病人实施全程观察,适时准确的观察患者细微的重要症状与体征变化,为及时正确的临床诊疗提供充分的、有效的信息,使护理观察能够在临床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感受及理解,它在人类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脑成像技术为研究共情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发现了共情的关键功能脑区。基础与临床的实验证据表明,更好地理解共情的神经机制对于孤独症、反社会人格等精神障碍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若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救护则可诱发急性脑疝而死亡."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护理中必须遵循科学的哲学思维,以辨证规律指导错综复杂的护理工作,才能制定和实施严密的个体化整体护理计划,以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催产素是一种亲社会激素, 对人类的共情反应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主要表现为可以促进情绪识别率, 增强对他人不幸的共情关注, 并弱化自身的个体忧伤水平等。从作用机制上来看, 催产素可能是通过促进具身模仿能力, 弱化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及调节情感表征过程来影响人类的共情反应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催产素对不同类型共情反应的影响及其催产素影响共情反应的性别差异问题, 并积极将催产素应用于共情缺陷的临床干预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从住院患者的主观感受分析其对人性化护理服务的需求.住院患者对医院提供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满意度较高,在简化医院流程、得到理解和尊重、保护隐私、提供健康知识、提高人性化护理服务素质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需求.本文根据患者的需求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感恩特质问卷、共情反应问卷和助人行为独裁者游戏对629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以探讨大学生感恩影响助人行为的内在机制,并考察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女生感恩、共情反应和助人行为均显著高于男生;(2)共情反应在大学生感恩和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在男生和女生样本中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对于男生,女生共情反应对感恩与助人行为的中介效应显著增强。研究结论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和道德教育与干预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护理人员在医疗机构推行临床合理用药的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加强护理人员的道德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药物使用业务知识水平,提高与药物临床使用相关的护理技能,真正体现医疗机构推行的"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为患者的健康、康复负责.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临终护理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中国,每年约有700万人进入临终期.护士作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在护理临终患者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处于实习阶段的护生来说,初次护理临终患者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不解决,会影响到护生的心理健康.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14名护生进行访谈,深入分析本科护生在临终护理中的心理体验,为护理管理者和护理教育者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并将之运用于临床护理研究,使护理人员在处理护患关系中形成新的视角和更具分析性的思考方式,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意识到自身对于患者的影响,提高换位思考的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患者;同时还能促进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减少其工作中存在的护患矛盾。这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因此,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对于实现临床护理优质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