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病死率不断上升,并往往伴随异常的心理状态,在传统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将会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矛盾分析法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应贯穿于心血管疾痛心理治疗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2.
对有较高风险发展为危险行为青少年的高危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是非常有价值的。本研究对青少年危险行为高危人群进行结构化的个体与团体心理干预,评估两种干预的即时效果和六个月的预后情况。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等量表对16所中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筛查,共555名学生参加本研究,被随机分为个体、团体和对照组并分别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干预后,个体心理干预组被试的危险行为水平、心理健康以及抑郁和焦虑情绪均获得显著改善,并且6个月的预后效果依然明显,而接受团体辅导干预组仅在抑郁指标上有所改善,在危险行为评分、焦虑和心理健康水平上均没有明显的改善。研究认为,对危险行为易感青少年的心理干预应以经过良好设计的个体心理干预为主、团体干预为辅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正念干预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正念干预的核心内容、作用机制,糖尿病患者正念干预具体实施过程及身心干预效果。分析表明,作为非药物治疗手段主导或辅助药物治疗方式可改善血糖控制、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缓解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改善饮食行为,减轻体重、心理健康及情绪调节,以提高慢性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减少住院日及降低总的医疗费用等方面,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且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快速康复外科(ERAS)是指依据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术期优化措施,多学科协作,减少患者的围术期应激反应,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术前"三联预康复"基于ERAS优化理念,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运动、营养、心理干预,旨在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和预后。本文主要就术前"三联预康复"这一新兴概念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为践行ERAS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临床中关于反复胸闷胸痛患者的较高误诊率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此类患者伴有的心理精神障碍往往被忽视,得不到合理的治疗,预后较差.本文主要讨论关于反复胸闷胸痛患者病因的鉴别、心理精神障碍引起胸闷胸痛的机制、胸闷胸痛与心理精神障碍的关系、“双心”医学诊疗模式以及反复胸闷胸痛的治疗进展,通过增强临床医生对“双心”医学的认识降低胸闷胸痛患者的误诊率、漏诊率,减少过度治疗,通过心血管医学和心理干预联合治疗,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心理疾病自我污名是心理疾病患者内化公众的消极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形成自我偏见和歧视的现象.心理疾病自我污名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是心理康复过程中的一个高危因子.自我污名可能是通过引发患者的消极认知、负面情感和自我歧视行为来危及心理康复过程的.对自我污名的干预应针对患者和社会公众分别加以实施.未来可以从理论构建、测量工具和干预措施的改进,以及去污名与心理康复的融合等方面展开自我污名本土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前,涉及传销相关的心理治疗研究多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等心理创伤的个体,涉及"洗脑"后的心理干预个案的研究较少。文章介绍一例被传销"洗脑"的大学生个案的心理干预和分析,治疗师对其进行8次心理干预,结合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逐步改善来访者情绪,调整认知,恢复社会功能,提出针对此类来访者应注意认真倾听、不急于贴异常心理标签、挖掘深层次心理需求、避免来访者问题恶化等观点,以期为高校及医院心理咨询师处理相关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厌食症作为一种精神和躯体疾病严重危害个体健康。已有众多研究者从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型角度对厌食症进行了研究。厌食行为受到遗传基因易感性、中枢神经递质活性改变、人格特质、肥胖恐惧感、应激因素、"瘦"文化背景、家庭关系紊乱等的影响。未来应着力探讨神经内分泌与厌食症的因果关系并加强厌食症的预防、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病死率不断上升,并往往伴随异常的心理状态,在传统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将会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矛盾分析法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应贯穿于心血管疾病心理治疗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10.
普遍的疲劳感是引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减少肿瘤相关疲劳逐渐引起了血液病医生的关注。在医学从传统的"生物"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本文就如何利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分析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疲劳的病因、机制、评估、干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普遍的疲劳感是引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减少肿瘤相关疲劳逐渐引起了血液病医生的关注.在医学从传统的"生物"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本文就如何利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分析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疲劳的病因、机制、评估、干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预防与干预研究已开展逾十年,分析与总结显示,已有研究采用个体、团体等不同干预模式,采用认知行为、动机激发等不同咨询与治疗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以团体干预模式及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导,并呈现多模式多理论相融合的趋势。借鉴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我们采用家庭治疗、认知行为、动机激发等多种咨询与治疗理论,结合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优势等网络成瘾理论,形成了个体-家庭-学校的多水平预防与干预方案,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检验。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考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生理因素,将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相结合形成系统性的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3.
精神科医患之间有效沟通之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作为一种侵入性技术,已经被全世界的医生广泛接受和应用。但消化内镜术前病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反应,甚至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为缓解内镜术前病人焦虑情绪,改善术前生理心理状态,促进康复,音乐治疗作为内镜手术的辅助治疗手段,已被引入消化内镜室并显示了其重要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作为一种侵入性技术,已经被全世界的医生广泛接受和应用.但消化内镜术前病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反应,甚至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为缓解内镜术前病人焦虑情绪,改善术前生理心理状态,促进康复,音乐治疗作为内镜手术的辅助治疗手段,已被引入消化内镜室并显示了其重要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5.
概述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较高发生率以及心理障碍对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PCI 术前术后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原因、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强调心内科医生应及时识别 PCI 术前术后患者出现的心理障碍,并以“双心医学”方式对其进行心理精神医学及心血管专科医学治疗,同时对心血管专科医学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冠心病 PCI 患者,进行相关的鉴别诊断后也要进行心理精神医学的诊断和治疗,以便有利于 PCI 术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讨论和研究了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三个纬度综述脑卒中的康复治疗理论.一个以躯体生物功能损害为突出表现的脑卒中患者,要综合考虑他的受损的躯体功能、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三者不宜偏废.  相似文献   

17.
虚拟现实游戏结合了虚拟现实技术和电子游戏的特征,可以作为干预和训练手段,用于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表现。虚拟现实游戏可分为严肃游戏和商业游戏。严肃游戏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而使用商业游戏进行的心理学研究目前还并不多。本文回顾了商业虚拟现实游戏在运动健康、认知训练,及心理干预等领域中的研究发现。然而,影响商业虚拟现实游戏在心理学中应用的因素以及干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粗谈医学公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谈医学公共关系江西省吉水县人民医院(331600)刘金华,江路庚医学公共关系是医学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维护组织利益,用各种传播沟通为媒介来影响公众的心理及行为,以改善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状态的活动。一、医学公共关系的特性1.感情沟通的重要性:通过强化...  相似文献   

19.
信任是指个体以对他人意图和行为的积极预期为基础,自愿使自己处于易被对方伤害的地位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行为经济学中的信任是指交易双方在博弈、谈判、消费及经济贸易等特定环境下,在有限信息和经验基础之上,对对方履行承诺的积极预期及能力的认可。目前,研究者对这一现象形成机制的解释主要包括心理机制及生物基础,其中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反思-冲动模型和社会偏好理论,生物基础主要涉及杏仁核、脑岛等结构以及催产素和睾丸酮等激素。影响经济信任的因素主要包括交流、经验、声誉及面部特征等。未来需从经济信任的理论解释及生物基础、跨文化研究以及生态效度和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琼  黄希庭  尹可丽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663-1671
危及生命的慢性疾病指病程长、治愈难、治疗周期长、严重情况下会危及生命且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正常生活的疾病.研究发现,乐观、抗争勇气、心理一致感、受益发现和创伤后成长等积极心理因素在危及生命的慢性疾病应对过程中能产生积极效果,并证实积极心理通过生物加工、行为加工、社会加工三条路径促进患者对疾病的应对.对疾病态度或感知进行干预以及直接诱发积极心理等干预方法能对疾病康复产生良好的效果.对该领域研究的质疑主要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积极心理和疾病应对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两个方面.针对质疑,未来研究应以实验法为主导并结合其它方法,进一步探讨积极心理与疾病应对和康复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