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的看法,而频繁引<诗>、解<诗>、论<诗>,又是这几篇文献的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诗故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的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的子思学派的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之<诗>学可以成立的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诗>学的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诗>之范围和原诗的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诗>的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之<诗>学.  相似文献   

2.
汪维藩 《天风》2009,(8):52-53
(三十三)忆旧游 多年来,常独自一人去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烈士遗诗中,我最爱读恽代英(1895-1931)的一首<狱中诗>,头两句是: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相似文献   

3.
贺莹 《美与时代》2005,(3):77-80
戴望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枝奇葩.终其一生的创作,诗的数量不过90余首,虽然数量不多,却开拓了一条中国新诗创作的新路径.众所周知,为戴望舒奠定诗坛地位的诗歌是<雨巷>,但是<雨巷>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创作风格,而且也不能反映他以后对诗歌艺术孜孜不倦地探索过程.对于戴望舒诗歌的研究,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和宏观的把握,不能把眼光局限于<雨巷>,给人以戴望舒的作品风格局限于此的错误印象.所以,戴望舒的诗歌是复杂而充满了艺术之思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一个时期,便能代表他的诗歌风格的.如果仅仅以戴望舒自己的诗歌理论<诗论零札>为标准,来论述戴望舒对诗歌形式的思考,就会走向偏颇.作为戴望舒的好友施蛰存曾经写道:"据我的猜测,对于新诗要不要用韵的问题,望舒对自己在三十年代所宣告的观点,恐怕是有些自我否定的."(1)  相似文献   

4.
"一言以蔽之"与经典解释--孔子论诗考(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从思想家的角度,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对诗的意义阐幽发微,而不仅仅是删定"诗三百".随着上博简<诗论>等战国佚籍的公布,这一现象更加引起了学界瞩目.本文认为孔子及其弟子重视诗之中的"思",他对诗的总体把握和对于具体诗篇评论,都采取"一言以蔽之"的手法,简练而精当.孔子对于诗的理解、解释、评论是"诗三百"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同时,论诗和教诗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源头.文中还对孔子"思无邪"、"诗无隐志"、"<关雎>之改"、"<燕燕>以其独"、"<鸤鸠>吾信之"等论断作了新的分析,进而强调"述而不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汉书>日:"广川人也","有王佐之才,虽伊吕亡以加","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苏舆著<春秋繁露义证>,作<董子年表>,定其生卒年为汉文帝前元元年和汉武帝太初元年.据此,董仲舒是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他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汉继孔子第一人,他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春秋繁露>卷一,第13页<玉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下引只注篇名)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尤其是阴阳家的思想,创立自己的学说,形成儒家思想的新阶段.小文拟就其部分哲学思想及其积极侧面略作述说,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诗歌中用以起兴之物或事不仅可引出他物或事,而且还有讽喻、象征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诗歌内容的构建、主旨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起到恰如坐标一样的导向与辐射作用.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实际是用<周易·井卦>来起兴的.他将"讽喻王不明,贤人修已全洁而不见用,怀才不遇,而心中恻怆"这一主旨,通过该诗的"爱情悲剧",导向和辐射到当时的政治现实.他极有可能是通过该诗来讽喻皂帝,反映其对永贞革新的态度,并对因革新而遭打击的官员表示深深的同情.  相似文献   

7.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这几句诗出自杜甫的<观李固请司马第山水图三首>之二,而李白也曾有"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  相似文献   

8.
一直认为,忆明珠[1]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其诗书画文总不难令人触摸到一颗属于诗人的心灵.他的散文也如诗,从素朴的生活依恋,到终极的人生叩问,从苍茫的心灵独语,到曼妙的画边沉吟,字里行间涌动的是智者的灵慧沉静、勇者的坦然从容、仁者的宽厚爱心和诗人的洒脱激情.其散文名作<石破天惊的诗句>,就充溢着诗人的气质,以充实的生命元气完成了悲剧的超越,如同一首壮美的"诗"读后令人心绪辽远、遐思无限.  相似文献   

9.
汪维藩 《天风》2008,(7):30-31
<赞美诗(新编)>收进的400首诗歌中,有几首是我百唱不厌、每次都能从中汲取灵性滋养的.其中之一,是吴耀宗先生的<乐献我躬歌>(<赞美诗(新编)>第353首).  相似文献   

10.
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从古代歌谣到四言诗、楚辞体、乐府诗、古代诗到唐代成熟的近代诗,一直延续到清代.同时,中国也是一个诗论的大国,从先秦的典籍谈论,到汉代的<毛诗序>,到魏晋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序>,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到明代叶燮的<原诗>,以至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诗论大著,都曾或论述过诗歌体裁的艺术特征,或论述过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或品评历代诗人的创作得失,构成中国诗论的大观,丰富多姿、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肖明华 《美与时代》2005,(12):76-78
卢卡奇在他的<小说理论>中主要探讨了古希腊史诗的衰微与近代小说的发生,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小说发生学理论.通过对其理论的深层次分析,我们领略到了他作为美学家的独特风范和艺术眼光.  相似文献   

12.
丁善德是20世纪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选自<春之旅>组曲的<晓风之舞>是一首旋律优美、性格鲜明、色彩丰富的钢琴作品.本文从该曲的曲式结构、音乐材料的发展手法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对其作了详尽的分析阐述,力图窥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南唐后主李煜多才多艺,尤通音律,是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为纪念南唐亡国周年而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上片伤今忆昔,下片直抒无限愁苦,集中而深刻地反映了他作为亡国之君的特定的悲与愁.这首词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和成就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  相似文献   

14.
舍子之爱     
周志治 《天风》2008,(7):8-10
正如<雅歌>被称为"歌中之歌",<诗篇>第23篇被称为"诗中之诗",<约翰福音>3章16节也被称为"圣经中的圣经",意指本节经文乃整本圣经的中心钥节.  相似文献   

15.
周汝昌先生是著名的红学家,他不但对<红楼梦>有很深的研究,而对<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很有见地.尤其是他已是九十岁高龄的学者,头脑却异常敏捷,他随意拈来皆成珠玑.令人赞叹.但是他认为<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天"字是指"天子'而言,笔者认为欠妥.他又进一步阐释0K水浒传>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为此笔者愿以此文与周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6.
"思无邪"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为政"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思无邪"出自<商颂>,形容郊外牧马之气势,"思无邪"居末首,谓"思无邪,思马斯往",前面几首与其相配的,依次为"思无疆,思马斯臧","思无期,思马斯才","思无歝,思马斯作".按这个意思,"思无邪"似与前面不很匹配.前三句都是说"思"无可限制,没有尽期的意思,最后出来一个"邪""正"的问题,殊不可解;于是或以为乃孔子按自己的意思去发挥.  相似文献   

17.
"时世高梳髻,风流澹作妆.戴花红石竹,帔晕紫槟榔.鬓动悬蝉翼,钗垂小凤行.拂胸轻粉紫,暖手小香囊.选胜移银竹,邀欢举玉觞.炉烟凝麝气,酒色注鹅黄.急管停还奏,紧弦慢更张."白居易的这首美妙的诗歌宛如是为<宫乐图>作的一首题画诗,诗与画相互辉映,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唐代贵族女子酒筵弦歌的欢乐场面中.  相似文献   

18.
易学是成玄英<庄子疏>诠解<庄子>的重要文化因子.他不仅援引<易>文,而且熟悉汉易与王弼易.基于道教重玄学的宗教立场,他还对八卦方位进行了暗用.发掘<庄子疏>的易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光地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名臣和易学名臣,其学术思想十分丰富,他对<周易参同契>的研究很有见地,主张"契"合人身,同时他以儒解"契",以易参"契",提出了对<参同契>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参同契>讲的道理就是人身的道理,<参同契>只说一身,其实一身即天地;他还详细论述了<参同契>中的"魂魄论";他以儒家的立场分析<参同契>,认为儒、道、佛三教的根源不同,修行工夫却是一样的.这是对明儒的一种反驳.他认为<参同契>和<易>所言许多道理都是一致的,同时他还对<参同契>和<易>的具体关系做过一些考察.这些结论在清初是难能可贵的,对我们今天研究<周易参同契>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单正齐 《宗教学研究》2004,1(2):179-185
<起信论>与唯识宗本属不同的思想体系,太虚则用唯识宗的思想来解释<起信论>,认为二者可以会通.他对<起信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作了唯识化的解释,并依此简别法藏等华严宗人对<起信论>的理解,批驳唯识宗学者对<起信论>的非难.他其实是以唯识思想来统摄<起信论>,确立了<起信论>在法相唯识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