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诗与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中国诗画的结合,自汉代开始露出端倪,至唐代渐成一种风尚,及至宋代已达到亲密无间和互通共融的地步。“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均是作者真诚的灵魂的颤动,它们各自通过语言情景和视觉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感染观者,引起观者的共鸣。 诗,是一种能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它是诗人用浸透感情  相似文献   

2.
齐白石,世界文化名人,20世纪最富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白石有四绝,"诗,书,画,印"。其中,诗,清新,朴实,真挚,亦情亦感,不拘一格;画,下笔多遗貌取神,不求形似,只求神韵。白石曾说:"吾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白石的诗,成就他的画。齐白石一生诗作约3000多首,那么,我接下来将摘取齐白石的画梅诗进行研究。齐白石的画梅诗与其绘画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将分别从齐白石生平、齐白石的画梅诗、齐白石的绘画、其画梅诗与绘画的关系四个大方面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诗与画本有无限渊源,古代许多艺术作品都是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古人认为,诗画本一律,诗为有声的画,画为无声的诗,因此中国古代的诗画作品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诗论与画论也有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之处。试从诗画艺术的创作论,本体论,和审美特征论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诗论与画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诗与画的关系,西方与中国有各自的看法,西方主要以莱辛为代表,强调诗与画的差异;中国以苏轼为代表,继承了中国一贯的诗画融合观,提出诗画一律说。不同的诗画观背后是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各自诗画观的指引下,诗与画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孙立业 《美与时代》2006,(10):45-46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无诗意则无情韵,诗无画意则如白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诗人和画家共同追求的境界,也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品评标准。  相似文献   

6.
同类事物遵循同样的规律,这是科学赖以建立的基础。特殊现象的出现,即意味着超出人类已有知识的新内容。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指出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相当于南宗画风的诗不是诗中高品或正宗,而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却是画中高品或正宗。”“诗原通画”、“诗画一律”,是艺术理论的基本常识,但是在同样的环境中,中国古代诗与画这两种姊妹艺术却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主流风格。何以会如此呢?一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南宗画风”的含义。因为就画坛而言,北宗画至明代已“微矣”,“南北宗论”出现后,清代…  相似文献   

7.
书签乡村     
层层叠叠的山是一部厚重无比的大书。一座山就是一个页码。乡村好似书签,是一首诗或是一幅画。诗是史诗。画是山水画。诗的空白由山人填补,画的色彩由山风调配。老牛拖着犁铧艰难地耕耘着一行行历史。石磨在流水的催促下无奈地咀嚼着酸甜苦辣。唢呐吹出喜悦也吹出忧愁。袅袅的炊烟飘出了山珍海味,也  相似文献   

8.
他亦僧亦道,亦诗亦画,狂放孤傲,冷漠怪诞.清苦多舛、坎坷的人生经历成就了绝顶惊人的绘画艺术."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这句话既可以看作是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绘画乃是一种用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禅宗艺术属于宗教艺术的一种,主要涉及禅诗、禅画、禅书、禅宗园林等不同艺术门类。禅宗艺术是审美的生存方式,是生活的艺术,从禅宗的传承与感悟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上尊唐朝诗人王维为“诗佛”,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诗歌、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融通.把诗,画引入中学音乐欣赏课堂,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还能借诗、画诠释音乐内容、借诗、画体验来使学生回味音乐中的意蕴.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畴,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能够取得良好的审美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一、北宋诗画交融的时代背景 中国的诗与画在意境上是具有一致性的,绘画与诗歌的关系也具有很深的渊源.它们之间的联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从顾恺之、宗炳的绘画中我们便可以探知诗歌与绘画之间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著名文学家邓友梅先生一九八三年写的著名小说《烟壶》,曾轰动海内外。这本书的一开头,便有一首诗介绍二十世纪初北京一带的里画壶名画师。这首诗写道:“登堂入室马少宣,雅俗共赏叶仲三,阳春白雪周乐元,文武全才乌长安。”写小说免不了虚构,这个乌长安便是虚构的。而其他三位,都确有其人,也确实是名画师。这三位中,马少宣先生,是回族穆斯林。  相似文献   

14.
当下,谈到诗与画,都是限于"诗画一律"或是"诗画非一律"的关系来讨论,然后在诗与画关系的理论发展和历史演变的探寻,却鲜有人问及。这就可以看出,在古代,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并非一开始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两者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在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有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众多的研究者眼中,无不在文中一笔带过,或者是用西方的诗画美学关系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理论缺乏。诗与画的差异性,不仅要正面对待,还应当去清晰地探寻于其中,人云亦云地一味谈论诗画的"共同性"可能会淹没了诗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诗僧贯休     
贯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僧。他不仅佛学造诣深,而且善诗善画,还工篆、隶、草书。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1,(12)
贯休是唐未五代著名画僧。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宫里,收到了程公羽从四川进呈的贯休十六罗汉画像。关于十六罗汉画像的艺术风貌和进呈经过,《益州名画录》里记载得一清二楚。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呆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或问之,云:“休(贯休自称)自梦中所睹尔。”又画释迦十弟子,亦如此类,人皆异之。颇为门弟子所宝,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和西方的美学理论中,诗与画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普遍的关注.西方诗画美学的主流是强调二者的界限和各自的特征,中国美学则更强调诗与画的相似之处,并认为它们能够彼此渗透、互汲优点.我们试以莱辛和苏轼为代表来谈中西诗画美学,并对两者差异产生的原因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徐晓鸿 《天风》2009,(8):30-31
献天马与题画诗 题画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奇葩,其方法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以抒发感情或画面的意境。画中题诗使得诗画互补,再加上印章,成为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9.
听雨江南     
正有一千个听雨人,就有一千种感受,江南雨的味道,是与众不同的。如果你没到过江南,你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感受江南雨的神韵。你可以在一首诗里,感受江南雨的韵律;你可以在一幅画里,体味江南雨的意境;你可以在一支短笛里,倾听江南雨的呼吸……但你要知道,你所有的感受,也仅仅是江南雨的几个片断,不完整也不贴切。要想完整地读懂  相似文献   

20.
苏轼评王摩诘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艺术两者并不能决然分开,而是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细细体会。正所谓"画是无言诗",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美""含蓄美""萧散美"在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各画科皆有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