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逻辑与语言学习》杂志今年第二期载李秋君同志《女子三级跳远是姑娘们的禁区吗?》一文,分析了《河北日报》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二日第四版《禁区在悄悄打破》一文中一个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对语病的分析是时的,但没有改好,仍然存在逻辑错误。原语段是这样的: ‘女子三级跳远,在国际田坛比赛中,一如撑杆跳高、链球等,是姑娘们的“禁区”……但近年来,一些田径运动先进的国家正在悄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共颁布了四部宪法.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9月通过的,1975年、1979年和1982年颁布了第二部、第三部和第四部.1992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一枚题为“宪法颁布十周年”的流通纪念币.“宪法”纪念币就其图案来说并无错误,为什么说它是错版币呢?原因出在它的文字上.从币面文字上看,“宪法颁布十周年”给人的印象是我国颁布的宪法只有十年历史.特别是对那些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会认为我国到了1982年才有宪法.这不符合历史事实.那么,正确地提法就该是“第四部宪法颁布十周年”或“新宪法颁布十周年”,“宪法”和“新宪法”一字之差,相去却甚远.不精确的文字会引起人们的错觉和误解,“宪法颁布十周年”这种提法否定了前三部宪法的存在,割断了我国从1954年开始的四部宪法的演变过程.从逻辑的观点看,“宪法颁布十周年”在使用概念时犯了概念外延过宽的错误.因为此处的“宪法”既可以指第一部宪法、也可以指第二部、第三部宪法.而实际上,此枚纪念币的创作者并非是为了纪念前三部宪法而制作的.要准确、恰当地表达此枚纪念币的创作意图,要对“宪法”概念进行必要的限制.所谓限制,在逻辑中是通过增加一个概念的内涵会缩小它的外延.例如把“宪法”限制为“新宪法”,“国家”限制为“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在某县一个公社机关协助工作时,有一次上级下达一个文件,明文规定传达的对象为“党员干部”。传达文件的会场作三百人左右的安排,结果来了六百多人听传达。主持会议的领导同志在开会前两次宣布:今天听传达文件的对象是“党员干部”,不是“党员干部”的请退出。但最后还有近两百人该退出却未退出。原因在哪里呢?原来会议通知这样写着:“定于明日上午八时在公社大会堂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传达文件。希各单位党员和干部准时出席。”这个通知,前面说的是“党员干部”  相似文献   

4.
有一个时期,我国逻辑学界的一些人,曾持这样一种主张:在一个推理中,如果前提是假的,那么,这个推理也就是不正确的,即是有逻辑错误的。经过了多次反反复复的讨论,这种主张已不多见了。但是,改头换面的类似的看法,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比如,有一本专谈怎样纠正逻辑错误的小册子,就专节举出了以下的一些所谓“判断不恰当的逻辑错误”: 1.“特称”误用为“全称”。例如: (1)凡新诗都是不押韵的。(2)一切战争都要反对。(3)我们国家的每个人都是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則”的。2.“全称”误用为“特称”。例如: (1)有些金属如金、银、铝、铁  相似文献   

5.
一阶逻辑里有两个基本的量词,即:全称量词“所有”和存在量词“有的”。在引进等词后,可以定义出“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个”,“恰好有n个”(n≥1)这些数量量词。传统逻辑也讨论过“多数”,“少数”,“几乎所有”等词项的含义。这些词项也可以在带等词的一阶逻辑中得到表达和处理。传统逻辑一般认为“多数S是P”蕴涵“少数S不是P”,“少数S是P”蕴涵“多数S不是P”。“所有S是P”不蕴涵“多数S是P”。“没有S是P”不蕴涵“少数S不是P”。“多数S是P”不蕴涵“少数S是P”等等。这种理解的关键在于“所有S是P,并且有S”不算“多数S是P”。上述这种理解并不能完全解释自然语言里使用“多数”和“少数”的情况。在投票  相似文献   

6.
贵刊设“逻辑与语言病院”一栏,一例一议,剖析以逻辑错误为主的常见语病,实在是一个非常切实的好办法。从1982年第一、第二两期的情况看,该栏办得生动活泼,读后受益非浅。但有少数语病的分析是值得商榷的。这使我们觉得这个“病院”有必要明确建立“会诊制度”。“逻辑大夫”任“主治医生”是可以的,但也应该认真考虑“语言大夫”和“修辞大夫”的“诊断”。兹略举数例如下,以说明“会诊”之必要。  相似文献   

7.
1984年4月工8日《唐山劳动日报》登载了一篇题为《这方面也须美化》的“随笔”。文章虽然不长,但逻辑错误却不少。现对其主要方面试加分析。一、转移论题从标题和第一段来看,“这方面”是指建筑物上、街道上的汉语文字,文章的中心议题应该是“这方面的汉语文字的美化问题。”然而,作者却“撇开书法水平高低不说”,重点谈了纠正错别字问题。大家知道,纠正错别字并不属于“美化”  相似文献   

8.
再论“恩格斯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学过形式罗辑的人,都知道有一种叫做“偷换命题”的谬误。用“偷换命题”的方法来进行轮辩,决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混淆是非。詭辩论的方法之一,就是“偷换命题”。于世诚同志在《哲学研究》(1962年第3期)上发表的言论,正是公然使用了这一种错误的逻辑方法:为要反对两年前我们对他的错误观点所给予的批判,他把我们原来所主张的命题“恩格斯肯定了思惟与存在的同一性”偷换成了这样一个命题“恩格斯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思惟与存在的同一论”。  相似文献   

9.
不矛盾律是一条重要的逻辑基本规律。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真。它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出现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如果违反了这个要求,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表达思想,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或者说就会存在逻辑矛盾。人们通常所说的“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等,都是在思维中存在有逻辑矛盾而在语言或行动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普通逻辑》(《普通逻辑》编写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中有一道习题:“‘一份统计材料有错误,或者是计算有错误。或者是原始材料有错误,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请问:上述判断是什么判断?又问:如果以此为大前提,并加上小前提‘这份统计材料是计算有错误’,能否得出必然性的结论?为什么?”(见该书296页)。《<普通逻辑>教学参考书》(吴家国主编,上  相似文献   

11.
自从高尔斯基宣扬错误的“扩充三段论”以来(见高尔斯基著《逻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原本苏联1958年出版),有些同志也常常谈论高氏的“扩充三段论”。三段论不是不可以扩充,但不能象高氏那样扩充。不符合三段论规则的有效三段论是不存在的。高氏说得很清楚,“扩充三段论”的出发点是肯定命题的谓项也可以周延。理解传统逻辑的人都知道这个论点是完全错误的。目前我国仍提倡“扩充三段论”的同志往往  相似文献   

12.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年第3期上,陈国华同志在《推销产品的广告要合乎逻辑》一文中,批评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推销酒的广告:“饮酒要饮佳味思,送礼要送金皇后”,说它“犯了逻辑错误。”陈文说:“既然饮酒的人喜欢饮‘佳味思’,为什么送礼的人偏要送‘金皇后’呢?到底是哪种酒好呢?无所适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条广告的上下两句蕴涵着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也就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我认为陈文对广告的批评是错误的。上述广告并未犯逻辑错误,相反上述广告是一条好广告。好就好在,它运用了逻辑学上的蕴涵式。“饮酒要饮佳味思”蕴涵着“佳味思是好酒”,又蕴涵着“佳味思是  相似文献   

13.
"哲学"、"真理"、"权利"在日本的定译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颖 《世界哲学》2001,1(3):68-71
我国自清末以来使用的一些重要学术用语的译名来自日本。要梳理这一段所谓“学术国缘”需要先从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谈起。古代日本由于没有固有的民族文字 ,他们采用了中国大陆传来的汉字。早在《汉书·地理志》中就记录了公元一世纪前后日本人 (当时称“倭人”)到中国大陆朝贡的情况 ,很有可能汉字就是在这时候最初被带到日本列岛的。公元 2 85年 1月 ,百济人王仁向当时的日本天皇献上《论语》和《千字文》 ,汉字文献开始流入日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汉字是日本人使用的唯一一种文字。现代日语是一种由汉字和假名共同构成的文字 ,其中的汉…  相似文献   

14.
认真学习逻辑知识,学会运用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和各种逻辑规则,这是避免自己产生逻辑错误并判明别人逻辑错误的根本途径。但是,在熟练掌握逻辑规则之前,有无其它发现逻辑错误的方法呢?回答是肯定的。苏联乌耶莫夫所著《逻辑错误怎样妨碍正确思维》(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翻译出版)一书,曾列举过几种检查逻辑错误的辅助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借助于这些方法检查逻辑错误,是行之有效的。笔者拟:洛其中两种方法冠以“比照法”和“例证法”之名,选择新例并加以评介,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车队工作时,有次我添乘到金华公寓。有个乘务员问我,“酗酒”一词怎么解释。我答道:是指没有节制的喝酒,酒后撒酒疯。他马上拿出一本段里制订的《职工奖惩条例》,指着上面一行字要我看,原来上面写道:“乘务员在公寓不准酗酒……有饮酒者扣奖50%。”他说:“我不酗酒,适量喝点酒为什么要扣奖?”当时我正面解释了一下乘务员在外不能喝酒的道理,如今回忆起来,是《条例》违反了逻辑要求。首先,从《条例》的本意来说,乘务员在公寓是不能饮酒的,但《条例》却将“饮酒”这个概念加以不恰当的限制,成了“酗酒”,犯了概念“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其次,从《条例》前后文的关系来说,先说“不准酗酒”,后来又说“饮酒扣奖”,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  相似文献   

16.
西方论著中的混淆! “歧义”意即“分歧的意义”。一个语句(或一段文字)P,当它有超过一个意义时,便有歧义。但是,它与“歧义谬误”不同!后者狭限为:超过一个“标准”的意义。歧义谬误可分为两大类:第一,一词多义谬误,就是由于一些词语有超过一个难于取舍的标准意义而引起的;第二,语法结构松驰的谬误,就是由于句子语法结构不严谨或语文过份省略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某报“生活文摘”专栏内,登载了如下一段文字: “笑是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精神愉快的表现,是大脑兴奋的象征。”这段文字表达了三个判断: “笑是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标志之一。”“笑是精神愉快的表现。”“笑是大脑兴奋的象征。”从形式上看,这三个判断各有一个主项,这就是“笑”;这三个判断也各一个谓项,这就是“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标志之一”,“精神愉快的表现”,“大脑兴奋的象征”。通过联项“是”,把主项和  相似文献   

18.
写文章要求做到具体、生动、感人,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有些初学者为了追求文章的“生动”,就搜索枯肠,刻意“粉饰造作”,弄得别别扭扭的,这就不值得称道了。在文章中,粉饰造作之病有种种表现。首先是滥加修饰。修饰语运用恰当,可以使被修饰的语句更明确,可以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但是,如果滥用修饰、生搬硬套,就会使文句拖沓、芜杂、别扭,甚至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例如有人写《梅园的早晨》,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清晨的朝阳滚滚上升,万道金光照耀着梅园。我来到梅林边上,深深地含情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这段文字中用“清晨”来限制“朝阳”,显得多余,去掉“清晨”,仅是伤文,并不害义;再者,“朝阳”如何“滚滚上升”?不好体  相似文献   

19.
“检验实践的标准”是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中提出的一个问题。1980年至1981年,全国各报刊展开过讨论。1988年以来,随着人们对改革实践的反思和生产力标准讨论的深入,这个问题被重新提出,并展开讨论。下面就两次讨论作一综述。一、“检验实践”的含义有五种理解:(1)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它只有成功失败之分,没有正、误之别,“检验实践”就是检验实践的成功与否。(2)人类实践活动同人的其他主客观活动一样,在其性质上都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检验实践”必然涵括着检验实践的正确与错误。(3)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有所谓事实与价值之分。对实践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辩证法和唯物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之一。共产党员必须是唯物论者和无神论者,要相信科学,不能相信封建迷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有一条是“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但是,近些年来,唯心论、有神论和封建迷信思想在部分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中滋长、蔓延。主要表现在:“数字迷信”。喜欢“6”、“8”、“9”,忌讳“4”。认为“6”是“六六大顺”,“8”是“发发发发”,“9”是“长长久久”,“4”则与“死”谐音,很不吉利。特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