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贵兵  张平 《心理学报》2004,36(1):37-43
以往社会决策图式理论没有考虑决策群体中成员的地位、成员的价值取向和专长知识分布等决策者影响力因素对群体决策整合过程的影响。本文在考虑上述诸因素影响的前提下构建了决策者影响力函数,通过投资决策模拟实验,综合使用决策影响力函数和个体偏好分布来预测群体决策的结果。研究表明综合运用决策者影响力函数和修改后的社会决策图式理论比传统的理论能更准确和有效的预测群体决策。  相似文献   

2.
任务难度、决策培训诸因素对群体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全全  刘方珍 《心理学报》2003,35(5):669-676
通过3人群体的人员选拔模拟实验。考察了任务难度、群体结构和决策培训三个变量对群体决策信息取样的影响。结果显示:(1)部分证明了Stasser的信息取样模型,分享信息具有讨论的优势,同时偏好是影响群体决策的中介因素,但是,该模型只适合于任务难度较大的情况;(2)设立具有信息管理作用的领导者这种群体结构在信息取样中没有表现出主效应,它只是通过与决策培训和任务难度一起对信息取样产生影响;(3)策略计划和信息警戒性的决策培训对信息取样有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非分享信息的讨论比例,然而这种影响仅发生在任务难度小或适中的情况下。决策培训对信息取样的影响发生在讨论的开始部分,并影响了讨论前的个体偏好;(4)群体结构和决策培训具有交互作用,从而影响了群体讨论的信息取样,群体结构和决策培训都受到任务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群体决策研究表明群体要实现优化的决策,需要在决策时提取和加工更多的信息,特别是那些为个体所拥有的非共享信息.本文从信息分布、群体特征和决策规则三方面人手考察了非共享信息提取和加工的影响因素研究,归纳了当前对于群体决策中非共享信息提取及加工的心理机制观点、并对非共享信息研究的方法和测量指标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多决策方法多交流方式的群体决策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员选拔的实验室模拟实验,以160名被试组成40个4人群体,对4种决策方法和2类交流方式的群体决策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1)决策方法和交流方式对于讨论过程的信息交流具有显著影响;(2)以计算机为中介进行决策的被试知觉到的任务难度要高于面对面决策条件;决策方法对于群体成员有关实验任务难度知觉具有主效应;交流方式和决策方法对于群体决策过程满意感和结果满意感没有显著影响;(3)在以投票轮次来表明群体达成一致意见所需时间上,决策方法对于投票轮次具有显著影响。恶魔式辩护、辨证式查询两种方法下所需的投票轮次多于专家意见法和自由讨论法的投票轮次。  相似文献   

5.
风险决策中的参照点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贵兵  白凤祥 《心理学报》1997,30(2):178-186
本研究以展望理论和社会决策范式模型为基础,着重探讨三种参照点对个体和群体风险决策产生的影响。300名被试经实验者设置参照点后分别在个体和群体条件下对不同风险度的博弈方案进行选择。结果表明:(1)个体决策中,损失参照点的被试和无得失经验者比得益者更冒险;(2)得益被试的决策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3)损失参照点的被试并未对群体决策有更大影响,决定群体决策结果的主要是多数原则。  相似文献   

6.
陈慧  刘扬  曾垂凯  孙彦 《心理科学》2015,(2):408-413
作为参照点的社会规范指个体为实现群体目标保持活动一致性所建立起来的、视为决策与判断标准的规范。社会规范研究经历了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的转变过程。其对决策行为影响的解释机制包括预期理论、后悔理论、"齐当别"抉择模型、程数说和三参照点理论等,能较好解释避税、见死不救与医患冲突等现象。今后研究注意结合社会认知角度,实现研究思想与范式的转变,侧重探索多重参照点、群体决策机制,丰富跨文化研究等,为转型期的守范与失范行为提供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采用隐藏文档范式决策任务,探究群体成员社会动机一致性对决策的影响及问责的促进作用。实验1通过社会动机启动,考察全员合作、多数合作、多数利己、全员利己四种群体的信息分享及决策正确率。结果发现,合作动机成员比例越高,群体信息分享和决策质量越好,信息分享在成员社会动机与决策质量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少数利己成员的存在对合作成员的信息分享产生负面影响。实验2检验过程问责与结果问责对多数利己、全员利己群体决策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两种问责方式均促进了群体的信息分享与决策质量。本研究深化了社会动机影响群体决策的机制及促进途径。  相似文献   

8.
多层次团队决策理论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年满  王重鸣 《心理科学》2003,26(3):527-528
1 引言随着组织扁平化的发展,分布式专长团队在组织中得到广泛运用。这种团队的特点是:团队包括一个团队领导;成员专长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成员可以来自相同或不同的组织;团队领导作最终决策;衡量决策质量的标准是决策结果的对或错。当前有关群体决策的研究相当多,其特点是群体成员的地位平等,共同分享有关决策问题的知识,决策的主要目标是达成认知一致。因此,传统的群体决策理论不能简单地推广到分布式专长团队中,团队决策需要新的理论支撑。本文介绍其中的多层次团队决策理论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用实验室研究方法对 MAU决策辅助对个体和群体决策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1 )使用 MAU决策辅助时 ,群体决策不仅在信息利用上优于个体决策 ,而且在多数心理效标上也占优势 ;(2 )在 MAU方法的利用效率上 ,只在任务较难时 ,群体决策更优于个体决策 ,且群体决策时间明显长于个体决策 ;(3 )不使用 MAU决策辅助时 ,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在心理效标上无显著差异 ,但群体决策在信息加工效标上优于个体决策。  相似文献   

10.
不同沟通方式下群体决策信息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80名被试组成45个四人群体.完成模拟人事选拔的问题解决型任务,通过对群体决策过程的信息提取数量和提取次序的分析,考察不同的沟通方式和信息分享程度对群体决策信息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沟通方式下,决策成员的讨论前偏好对最终决策的影响很大。(2)在不同的沟通方式下,分享程度不同的信息在决策过程中的提取具有差异,体现了不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时间、目的与行为特征对群体决策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玉波  沈德灿 《心理科学》2000,23(2):172-174
96名大学生,4人一组,参加了评价警察行为的决策实验.研究采用2×2×2(时间×目的×行为特征)因子式设计,旨在分析时间、目的和行为特征如何对中国人群体决策行为产生影响.结果表明,决策群体在行为记忆上的准确性优于成员个体,但群体的决策标准比个体冒险;时间、目的及行为特征影响群体决策的绩效.结论支持了"互补性假设"及K R Murplhy对时间与目的之间交互作用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MAU程序和自由讨论的群体决策质量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实验室研究方法,比较了在信启、不分享条件下多特征效用模型(MAU)决策程序和自由讨论对群体决策质量的影响,并对影响MAU决策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1)MAU程序可以较好地克服群体动力学方面的一些消极影响,表现出挖掘信息(尤其是非分享信息)的充分性。但MAU程序在被试的态度和社会交互作用等心理效标上并未显示出优势;(2)在MAU条件下,群体规模的增大对分享和非分享信息的讨论量无显著影响。而任务难度效应要和群体规模一起才能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合作学习是应对信息时代学习困境的有效途径。研究一探索了合作学习群体中是否存在集体智慧,研究二比较了互动小组和名义小组在创新观点产生任务中的表现,研究三考察了合作学习小组在群体决策中的表现及其成员的观点和主观自信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长期合作学习小组的多重任务表现中存在代表群体整体一般能力的C因素,即存在集体智慧;在创新观点的产生中,社会影响不利于集体智慧发挥作用;在困难问题解决的判断与决策中,集体智慧发挥的作用更明显,较不会受到个别成员的主观自信、实力和多数人意见左右。建议在合作学习等群体活动中通过策略选择和规则设置促进集体智慧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群体过程由各种行动和行为反应组成,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以往研究根据群体均衡理论、功能观点或时间理论等分别开发了各种基于研究者视角的群体互动过程观察分析系统。但很多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主要原因在于各个分析系统的关注点不同。本研究从信效度、理论基础、分析对象以及编码难易等角度总结了各个系统的优点和不足,并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可能的方向:构建适当的群体决策动态实验任务、明确群体过程作用机制、以及开发运用于实践的群体互动过程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15.
群体决策中的知识构建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群体决策作为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直是许多学科研究的重点。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如何利用、整合信息,从而修改其原有的认知模式,重新构建后续加工模式,即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构建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该文从影响知识构建的因素、决策构建过程及决策绩效等方面考察了以往与群体决策中知识构建过程相关的研究,并总结了目前知识构建研究中使用的测量方法和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27家企业经营承包招标决策情况的现场调研,考察了招标决策的一般程序和任务结构,分析了决策信息偏向与联系、备择方案特点、考核与评估手段和决策方式等任务结构因素,并且从决策信息结构、投标方案规范化和群体决策与参与等方面,讨论了企业承包招标决策的信息加工要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有关企业承包招标的决策辅助实验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提供了实际依据。  相似文献   

17.
模糊痕迹理论是用于解释记忆、判断与决策的综合性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主要基于对信息存储、表征、提取和加工过程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模糊痕迹理论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其要义(gist)如何发挥核心作用,使得模糊痕迹理论有别于其他传统的决策模型。该理论将高级直觉与原始冲动性进行了区分,并且预测决策误差来源于判断与决策的各种不同成分,如背景知识、信息表征、提取和加工过程等。模糊痕迹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诸如框架效应、合取谬误等传统决策与判断文献中常讨论的误差现象,同时基于该理论的研究还得到了一些与传统决策理论相悖的新发现。此外,对脑与行为如何发育性变化的研究为我们了解成人的认知过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新视角,这些对脑与行为的发育性研究和对特殊人群的研究结果也都支持了模糊痕迹理论对要义加工依赖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李跃然  李纾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1026-1032
自从决策者-建议者系统于1995年被提出以来,在决策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总结决策者-建议者系统的研究范式和过程模型,比较了其与群体决策和团队决策的异同。目前在该系统模型中的主要研究变量涉及信任、建议者信心、专门知识、报酬、任务难度和相似性,已有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心理契约理论、态度改变理论、信念修正理论和沉没成本理论。未来的研究应当从变量关系、信任机制、建议提出和任务类型的角度进行专题探讨,并应当开展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分布式群体在动态系统控制决策中的内隐学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贵兵  曾建华 《心理学报》2003,35(6):777-785
采用计算机网络模拟技术,考察分布式群体在动态系统控制决策过程中对系统规则的内隐学习效应及其迁移。结果表明,在决策者的显性规则知识量极少且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决策绩效随决策进程适应性提高。决策者所能报告的规则知识量与决策绩效的相关也不显著。同时,当决策任务目标转换时,决策的高绩效得以维持。这表明群体决策者能对动态系统规则进行内隐学习,且能正迁移到类似的决策情景中。研究进一步指出,群体决策行为的动态适应与内隐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
群体决策是重要的社会现象, 个体自信度在群体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开展了不同难度和信息交流方式下的双人决策实验, 通过分析自信度和个体决策以及决策调整行为的关系, 研究了个体自信度的交流对双人决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个体的自信度与选择的正确率高度正相关; 双人决策过程是个体根据对方的自信度和选择来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 并通过交互过程提高双人决策的正确率; 实验中双人决策的质量明显优于“自信度分享模型”和“更自信者主导决策模型”的预期结果, 表明群体决策不是通过分享自信度进行的贝叶斯优化整合过程, 也不是由更自信的个体完全主导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