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的名字永垂科学史册,然而,唯物史观现有形态和教科书体系却没有真正反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实质,也就是说,现行的唯物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间出现了某种错位。因此,重建唯物史观成为哲学界的热点之一。基于对唯物史观现有形态和体系的冷静反思,立足于对唯物史观研究现状的认真思考,谨慎地依据对马克思的唯物  相似文献   

2.
<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正确把握历史的锐利思想武器。与唯物史观同时提出来的世界历史思想,在马克思对历史的把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却被淡忘了。由于世界历史思想首次完整地表述于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而这本书一直到1932年才得以问世,普列汉诺夫、列宁等许多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终生都未读到这本书,所以在他们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很自然地就出现了世界历史思想的空场。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证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所在 ,列宁把它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由此 ,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性和随意性 ,被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无疑 ,随着时代的前进 ,唯物史观也要丰富和发展。发展首先要在坚持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不能重新回到被马克思所消除了的以往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上去。倒退不是“创新”。唯物史观又只能在将其基本原则运用到社会历史实践中去、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丰富和发展 ,而不能对它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当前 ,世界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正确地理解、阐释和发展唯物史观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科学地分析现时代的本质和特征 ,揭示当今社会深刻的矛盾冲突及其根源 ,把握其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 ,认清我们的历史地位和责任 ,已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里发表王锐生同志的文章 ,希望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不少论著简单地根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人的本质的解释,把人性仅仅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唯物史观与科学人性观便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人性发展中的生产力因素便在人们的理论视野中消失了。唯物史观直接就是科学人性观,不能离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第一要阐明唯物主义地解决社会生活领域哲学基本问题的特点;第二要确定社会现象物质性的范畴;第三要揭示人们的社会改造活动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三个方面正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同时应当指出,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如果不指明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对社会意识的第一性关系,那么就无法对历史作唯物主义理解,而且,如果不把实践当成理论和社会进程认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实际上也就谈不上唯物史观。一、唯物主义地解决社会领域的哲学基本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关于这两个范畴的内容问题,在苏联哲学界中,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图加林诺夫把马克思关于“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一著名原理  相似文献   

6.
利益问题是马克思研究现实经济关系的逻辑起点,构成了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性范畴。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科学地阐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利益动因,揭示了利益本质上是人的需要在经济关系上的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就是利益关系。追逐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因,人的利益诉求的不断满足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利益分配冲突是生产关系矛盾的物质根源,由此利益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张力。利益关系的嬗变形塑着社会形态的样式,利益关系的内在矛盾只有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得以和解。  相似文献   

7.
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的创造。但真正地认识和理解实践并对实践作出科学地分析以用来指导改造世界的活动,却是马克思对旧哲学革命性变革的精神实质。这场变革,既是对以往哲学的总结,又是新哲学发展的起点。在1845年初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实现这场变革标志着唯物史观产生的划时代著作。研读这两篇文章,并以马克思哲学科学实践观的基本精神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实践观是对旧实践观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孙赫 《世界哲学》2020,(1):14-21
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使其得到运用与发展。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社会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定义的批判,运用了唯物史观科学批判功能的历史辩证法引导出生产劳动的历史性生产关系线索,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历史性;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之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与此同时,唯物史观的价值批判功能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非人道性质的批判。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丰富与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7页)。这两个发现完全不可分离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今天的教科书体系中,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被人为地分离开来:唯物史观被归结到哲学,剩余价值学说被归入政治经济学。二者关系似乎是:剩余价值学说是唯物史观的一种具体应用,而唯物史观却不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由此被理解为三个不同部分的组合: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只是在讲阶级产生的条件时提到剩余劳动,后来很快就把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恩格斯限于“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而马克思则进一步推进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这种差异反证了马克思才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提琴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体问题的探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上的自我深化。在这一深化过程中,涉及到如下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即:马克思的主体理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客体理论与科学的实践范畴的结合所引起的哲学发展趋向问题;以上两个问题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建构的关系问题。我们的研究,力图历史地逻辑地探讨马克思在如上诸问题上的批判研究及其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12.
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剖析,对唯物史观社会结构理论作了集中论述。我国理论界一般都把它看作是对唯物史观社会结构理论的经典概括。然而,就在马克思的这一概括中,由于种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揭示马克思的人格理论在科学历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说明:人格问题,本是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容,科学的人格理论与唯物史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这方面,有所忽视的不是马克思本人,而是对马克思的丰富思想存在着简单化理解的研究者。笔者以为,马克思考察人格问题的方法论对于我们恰当地分析人格的本质、人的发展问题从而进一步考察现代人格理论的得失、偏颇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唯物史观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唯物史观是否拒斥道德精神、唯物史观是何种道德价值立场的逻辑追问,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蕴含着深厚的人本主义精神,这种人本主义精神是实践人道主义,它不满足于一般的道义批判,它主张将道义批判化为现实行动,在创造新生活世界的积极行动过程中使人自身获得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实质是道德个体主义与道德共识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解决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核心课题.对此,西方新旧自由主义和共同体主义都给出了较具代表性的回答.然而,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应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寻找答案.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域内,道德个体主义与道德共识的冲突源于人本体论存在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解决.所以,实践哲学进路是解决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6.
对思想史的考察可以多视角的,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也是如此.对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贯穿马克思一生哲学研究的中心线索.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揭示过程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依据,从一个新的视角描述唯物史观形成的路径,更全面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冯锋 《现代哲学》2000,(4):37-41
从1842年的《莱茵报》时期到1846年8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完成的4年间,马克思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标志着唯物史观创立的《形态》无疑是这一时期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制高点,其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首次论述,我们称之为表述Ⅰ。13年后,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唯物史观又作了经典式的论述,我们称之为表述Ⅱ。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这两次表述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差别,是认识上的深化过程。下面我们试图从这种认知出发,来重新探讨一下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科学内涵的基本观念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叶枝青 《现代哲学》2008,38(1):28-36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专门列出一节系统考察唯物主义的发展史,对唯物主义的不同历史形态关于人的存在的观点进行评论.这一评论标志着马克思在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上开始超越旧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本文试图解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史评论,以重现这种特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道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讨论中,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可以简称为"相容论"和"互斥论"。前者立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历史观的"连续性",认为"唯物史观……不仅没有取消或削弱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反而使它建立在真正的科学的基础上而得到了加强。"[1]后者立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历史观的"断裂性",认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和人道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宗教、批判各种“宗教批判”理论及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尘世”根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的认识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的演变过程,得出物质生产与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结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涵义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辨析力,避免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所导致的或“左”或右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