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部分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为文本支撑,通过对马克思、施蒂纳、费尔巴哈三人思想关系的细致考察,指出:其一、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批判,使马克思意识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危险所在,即马克思既要反驳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又要防止自己陷入施蒂纳的极端个人主义;其二、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迫使马克思改变自己的哲学立场,最后使马克思转而批判了费尔巴哈也批判了施蒂纳本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关系逐渐受到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集中体现在对施蒂纳的代表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以下简称<唯一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2章的解读、比较和研究.理清马克思与施蒂纳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线索,尤其是其早期哲学思想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施蒂纳和费尔巴哈之间的论战是青年黑格尔派历史中最重要的一场思想运动。本文详细讨论了他们交锋的三个回合: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对费尔巴哈的不彻底的无神论的批判,费尔巴哈随后为自己所作的辩护,以及施蒂纳的反批评。施蒂纳最终赢得了这次论战,在反对唯心主义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刘贵祥 《学海》2011,(1):66-71
施蒂纳形而上学批判的立脚点是"唯一者",直接目标是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是施蒂纳在成功驳倒费尔巴哈的同时却陷入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中。一方面施蒂纳肯定"唯一者"是现实的个人,用独一无二的"独自性"来对抗整个近代形而上学普遍性对人的压迫;另一方面,一个任何普遍性和社会性维度制约的"唯一者"只能是一个幽灵和怪影。马克思经过施蒂纳对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的洗礼,清楚地看到施蒂纳学说的致命弱点同时也不得不重新调整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定位,从而从根基上澄清了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共同基础乃是人类的现实生活本身,同时强调了人的社会性维度。但是现实历史发展表明,施蒂纳强调的个体性生存和马克思重视的社会性维度在现代视域中都不可能完全支撑现代性对人的挑战,而个体性和社会性的中间性求解将成为现代性视域中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个重要文献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并不是像传统的马克思哲学解释者所认为的那样,用除去了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辩证法去克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的主要缺点,先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运用到历史领域,再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和贯彻一条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人和社会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因而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这一主要缺点以及由这一主要缺点所派生出来的形而上学性以及不彻底性等缺点,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因而,马克思所开辟的是一条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6.
罗鹭凌 《管子学刊》2004,10(1):92-96
二、论述、论著、图录 99.再论后李文化与北辛文化的关系--兼述对北辛文化的再认识王永波<故宫学术季刊>第10卷第2期(1992年) 100.黄河下游新发现的后李文化任相宏<中国文物报>1992年2月16日第3版 101.西河类型、后李文化的发现和意义张学海<中国文物报>1993年1月31日3版 102.后李文化与北辛文化的关系王永波<中国文物报>1993年4月18日3版  相似文献   

7.
施蒂纳发表攻击费尔巴哈关于人和类的观点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在施蒂纳看来,人或类这个概念是自由主义即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他主张个人的解放,反对个人在国家中的政治异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的异化和在人或类(前两者的基础)中的“宗教的异化”。马克思批判了施蒂纳的“自由主义的”主张,指出了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和通过何种现实的革命运动,才能实现个人的解放。但是,仅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革命观时谈到了个人解放这  相似文献   

8.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英、法、德等国是马克思主又的故乡徐 善广等《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 年第3期西方学者对恩格斯哲学思想的一些评价 易克信《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0 年第10期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的内容 胡汝泉《天津师院学报》1980年第 4期创立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周勇胜 《厦门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解释经典著作要力求准确—对《<路德 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解说》的几点意见张启华《人 文杂志》1980年第5期试论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张震廷等 《复旦学报》1980年第5期斯大林一九三六年宣布…  相似文献   

9.
关于儒家伦理与我们观点的再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史>于2003年第3期刊发了黄裕生先生的<普遍伦理学的出发点:自由个体还是关系角色>(以下简称"黄文").在该文中,黄先生除了对儒家伦理提出了系统的批评外,同时还不点名地批评了郭齐勇对儒家伦理的诠释,故郭齐勇、丁为祥也就以<也谈本相与角色--论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兼答黄裕生先生>(<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1期,以下简称"郭文")与"黄文"商榷.  相似文献   

10.
李光地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名臣和易学名臣,其学术思想十分丰富,他对<周易参同契>的研究很有见地,主张"契"合人身,同时他以儒解"契",以易参"契",提出了对<参同契>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参同契>讲的道理就是人身的道理,<参同契>只说一身,其实一身即天地;他还详细论述了<参同契>中的"魂魄论";他以儒家的立场分析<参同契>,认为儒、道、佛三教的根源不同,修行工夫却是一样的.这是对明儒的一种反驳.他认为<参同契>和<易>所言许多道理都是一致的,同时他还对<参同契>和<易>的具体关系做过一些考察.这些结论在清初是难能可贵的,对我们今天研究<周易参同契>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