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充分利用医疗以及社会资源以适应当今日益增长的需求,对安宁疗护的分级诊疗模式的发展、实施及特点进行探讨。安宁疗护的分级诊疗实施场所包括三级综合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社区以及居家。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加强各级机构间的联系转诊,建立健全高效的评估及转诊机制,并充分利用各机构安宁疗护的特点,整合资源并加强人员培训,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安宁疗护分级诊疗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可以使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得到更高质量的照护,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并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晚期肿瘤患者及照护者参与安宁疗护共享决策时的信息需求,选取2021年4月~9月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安宁疗护科室15名晚期肿瘤住院患者及12名照护者进行半结构化个人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资料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提炼出主题。结果显示,患方行共享决策时信息需求分别为:疾病相关信息、治疗方案信息、患者支持性照护信息、出院计划信息、照护者支持内容、就诊信息以及可获得的社会支持。建议医务人员基于患方信息需求与患者及照护者的区别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沟通,提高共享决策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角色理论,通过访谈四家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宁疗护团队,研究探索安宁疗护医生、护士、社工及护工的工作困境。经访谈发现,团队面临的工作困境主要来自于死亡与病痛的压力(角色超荷)、专业技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角色模糊)、医患双方对安宁疗护的预期差异(角色冲突)。上述结果拓展了角色理论在安宁疗护领域的应用,显示了其局限性。研究呼吁尽快完善安宁疗护相关法律保障,以保护患者知情权与安宁疗护团队成员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4.
梳理我国台湾地区安宁共同照护模式的概念、安宁共同照护模式的发展概况、安宁共同照护模式的功能、安宁共同照护模式团队成员的构成、安宁共同照护团队成员和原治疗团队成员的职责以及安宁共同照护模式下患者的转介标准流程图,分析并归纳医院实施安宁共同照护模式的必要性,同时总结了安宁共同照护模式在临终癌症患者中的应用现状,从而为国内开展安宁共同照护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依据,以期推动我国的安宁疗护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安宁疗护认知、接受安宁疗护和影响安宁疗护因素等方面,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对贵州省遵义市和六盘水市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安宁疗护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影响安宁疗护的因素,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贵州省相关部门开展安宁疗护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安宁疗护试点所强调的患者“充分知情、自愿选择”是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体现。患者与家属权利冲突持续存在,知情同意权行使还有医疗伦理及技术上的困难。患者知情同意具有明显人格属性,保护的是患者身体利益,属身体权。安宁疗护应遵循“告知后同意”规则。医务人员告知应以患者知情为优先,采具体病患标准说,并以“预期生存期6个月以内”为进入安宁疗护标准。当患者决定权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冲突时,应以公益性为原则;法定情形下让位于近亲属决定权;患者通过预先医疗指示行使决定权的,被委任的家属依据委托规则行使代理决定权。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福利多元论、社会支持论、社会角色论和社会网络论的起源、内涵、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现状,旨在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以进一步提高安宁疗护服务质量。四种理论对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视角不同、结论不同,对社会支持实践指导意义亦各有差别。此外,虽然不同理论各有侧重,但仍不乏共同之处。我国安宁疗护社会支持系统发展不充分、不完善,因此在借鉴不同理论的同时,既应求同存异,又要博采众长,才能构建适应我国国情和区域发展实际的安宁疗护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8.

规范的安宁疗护准入标准体系是开展安宁疗护工作临床路径的重要指引。鉴于我国在安宁疗护准入标准方面存在短板的现状,通过对国外安宁疗护准入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实践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并与其对比,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在该领域存在的瓶颈,如准入评估方式单一、准入途径局限、准入内容不够全面、亟待解决安宁疗护准入标准体系构建等问题,并借鉴国外门诊、急诊、ICU及住院患者安宁疗护系统准入的规范做法,为完善我国安宁疗护临床实践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对临终患者的照护中,医务人员常会面对较多的伦理困惑。对安宁疗护实践的四个方面及其存在的伦理困境和对策进行了探讨,包括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心肺复苏术的使用、营养支持治疗及尊严死。要减少伦理冲突的发生,除了政府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推进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外,医务人员应具有伦理敏感性,能把安宁疗护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深入的讨论。医务人员应了解和尊重患者的需要、偏好和价值观,使患者和家属深入了解生命维持治疗的利弊,同时,鼓励家属多从对患者有益的角度做出医疗决策。

  相似文献   

10.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为尽快改善终末期患者的死亡质量,探求符合东方文化诉求的安宁疗护发展道路,从历史角度对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依托相关规定和制度,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取得快速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依次完成了解决初期困难,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的发展目标。同时,安宁疗护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基金会、安宁疗护社团与各界热心人士的精诚合作和不懈努力。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挑战,质量把控、服务转型、体系融合将是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生命价值与死亡意义的阐述,分析传统生死观与临终关怀本土化的进程,从“生命之重”与“优逝之难”、社会角色视域下的优逝期望、安乐死与生命价值的哲学反思等多个层面对生命优逝的哲学理念与现实博弈展开讨论与辨析,同时亦从传统生命哲学与临终关怀、现代医学视域下的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法哲学思考、临终关怀的伦理考量等维度对临终关怀的伦理依据与哲学审思予以细致探讨和论述,以期为新时代构筑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与“健康中国”提供理论思考,同时亦为“和谐中国”贡献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老年临终关怀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随着全优生命质量系统工程概念的提出,尊严死与安详死也已成为衡量现代临终关怀质量的核心指标。从生命的尊严、生活的质量、家庭的慰藉、社会的支持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提出在我国老年临终关怀中应体现优逝理念,注意维护老年人的人格尊严、减轻其痛苦、并通过合适的死亡教育方法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属接受死亡、规划死亡和迎接死亡,使我国老年人也能真正获得尊严而安详的死亡。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公共卫生视角,对死亡素养的概念起源与内涵、评估工具、养成方式、发展前景进行探讨。死亡素养的提高,有助于生命末期与死亡相关的沟通与实践在社区中常态化,帮助社区为生命末期的照护做好准备。死亡素养在我国的发展需基于社会文化情境,进一步拓展其文化内涵,开发适用于我国的死亡素养评估量表,并注重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与实践。此外,构建符合我国文化环境的社会和公共卫生干预,如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死亡咖啡馆和在线死亡教育,以促进死亡素养在社会层面上的养成,帮助社区更好地应对临终与死亡相关的沟通、决策和行动。

  相似文献   

14.
儿童临终关怀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一些成功的儿童临终关怀模式,我国由于尚未建立临终关怀理念,临终儿童常被过度治疗,亦无专业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又缺乏社会、伦理法律支持,儿童临终关怀仍面临诸多困境,并且儿童临终关怀不同于成人临终关怀,不仅包括对儿童的支持,还有对父母的援助,应缓解父母压力,让他们成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参与者。我国儿童临终关怀还处于探索中,可通过学习他国的经验,寻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临终关怀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临终关怀因其宗教关怀的传统,在现代的伦理实践中其主体一直被误解为是临终患者亲属或者医护人员,这就造成了临终关怀理论和实践的困境:临终关怀真正的主体,也就是临终患者的权利诉求得不到真正的实现。因此,从生命伦理学视阈对临终关怀主体进行确证,重新确立临终患者作为临终关怀的主体地位,并通过主体道德的不可侵犯性来确立临终关怀的理论根基,即临终关怀主体应该是临终患者,在生命伦理视阈就应当具有相应的权利。临终关怀作为一项关系到人的权利和尊严的要求,只有确立了临终患者的主体地位,才能保障其尊严和权利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6.
宁养为结合团队力量,在患者面临生命末期时,协助其可以面对身、心、灵、社会之整体性的痛苦,关心患者的心声、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维持、使患者被治疗、关怀、尊重、倾听、接受及了解,有尊严地面对死亡。照顾者依自己的需要关心、照顾自己,宁养团队成员需装备好自己,了解面对的病患问题,给予全人的照顾,使患者善终,家属善生。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海峡两岸营养疗护工作的对比,可见对于尚处起步阶段的大陆内地营养疗护事业急需高层次全方位的营养疗护知识教育,广泛普及营养疗护理念,培养更多的营养疗护技术骨干,并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领导的重视,只有这样,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才能尽早摆脱目前的落后局面,尽快跟上外部世界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8.
末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临终关怀与末期癌症关系密切,末期癌症患者是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这也是姑息医学的主要内容。作为发展中的学科,本文对临终关怀的发展、目的、内容及其在末期癌症患者中的实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临终关怀人文护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构建适应于临终关怀这一特殊医疗领域的人文护理模式。首先指出该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然后对临终关怀人文护理模式进行分析和界定,给出该模式中各概念的操作化定义,分析各概念间的关系,说明该模式在临终关怀实践中的具体流程;最后对该模式实践操作的技术关键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