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志雅  莫雷 《心理学报》2011,43(1):92-100
采用学习-迁移模式, 探讨了同时学习和继时学习两种方式下归类不确定时的特征推理。共包括2个实验, 其中实验1探讨了固定学习轮次的情况, 实验2探讨了固定学习正确率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同时呈现类别要素的同时学习方式下, 被试习得序列式的单类别表征(原型表征), 在归类不确定时的特征推理中按照“单类的Bayesian规则”进行特征推理, 即P(j\F) =P(k\F)·P(j\k); 相继呈现类别要素的继时学习方式下, 被试习得并列式的多类别表征, 在归类不确定时的特征推理中按照“理性模型”进行推理, 即 P(j\F) =Σk P(k\F)·P(j\k)。  相似文献   

2.
归类不确定情景下特征推理的综合条件概率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墨耘  莫雷 《心理学报》2005,37(4):482-490
用大学生被试,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在集中呈现类别成员样本信息的归类不确定情景下的特征推理。实验结果表明,单纯的归类确定性程度和靶类别靶特征的代表性并不直接影响被试的特征推理,而是预测特征相对于目标特征的综合条件概率直接影响被试的特征推理;特征推理不是基于类别中介的间接推理,而是基于特征关联综合条件概率的直接推理。实验结果支持作者提出的预测特征综合条件概率模型。  相似文献   

3.
1 非典事件应急条例防治非典 ,不仅要依靠科学和精神 ,而且要依靠法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的颁布实施充分反映了我国政府的法治形象。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沉着应对 ,本着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 ,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有效的措施。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就决定 ,把非典型肺炎列为我国法定传染病 ,依法进行管理[1] 。但是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也暴露出我国在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机制不健全。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似文献   

4.
陈琳  莫雷 《心理学探新》2007,27(1):34-40
该研究采用集中呈现样例的研究范式,探讨了归类不确定情况下,人们的推理方式。实验1控制特征联结频次,考察人们的推理方式是否是基于类别的推理。实验2控制类别中特征的基本概率,考察人们推理方式是否是基于特征联结的推理。实验结果表明,特征推理前不预先归类直接推理时,人们的推理根据目标特征与预测特征联结的频次进行,是基于特征联结的推理;特征推理前预先要求被试归类时,人们的特征推理是基于类别的推理。  相似文献   

5.
论公共卫生决策的伦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共卫生决策的伦理问题是公共卫生伦理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出现了大量严重的伦理问题,其主要根源在于公共卫生决策的伦理缺失。强调指出公共卫生伦理决策应当树立科学健康观,并以此为基础,从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加大政府投入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公共卫生伦理决策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公共卫生决策的伦理问题是公共卫生伦理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出现了大量严重的伦理问题,其主要根源在于公共卫生决策的伦理缺失.强调指出公共卫生伦理决策应当树立科学健康观,并以此为基础,从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加大政府投入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公共卫生伦理决策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其复杂性、群体性、紧急性等特点,带来应急处置措施中的伦理矛盾。其中包括资源分配的伦理矛盾、救治方案的生命和生存质量矛盾性、舆论信息的伦理矛盾和科学研究伦理问题。基于伦理视角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赋予其深度的伦理关怀,是预防和应对公共健康危机的根本方向。同时,结合笔者所在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应急管理伦理实践经验,从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践中多方面伦理矛盾的应对策略作出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8.
类别不确定下的特征推理是基于类别还是基于特征联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雷  陈琳 《心理学报》2009,41(2):103-113
共有3个实验探讨归类不确定情况下的特征推理是基于类别进行还是基于特征联结进行。实验1在中文条件下重复了Verde等人2005的实验,得出了与之相符的结果,这个结果用基于类别的理性模型的设想或者是用基于特征联结的设想都可以解释。实验2考察被试在靶类别的类别特征频次并且特征结合出现频次高低不同的条件下特征推理的情况,实验2的结果表明,高集中与低集中两种条件下特征推理没有显著差异,不符合特征推理是基于类别进行的设想,而与特征推理是基于特征联结进行的设想吻合。实验3进一步考察被试在特征结合出现的总频次并且靶类别中特征结合出现的总频次高低不同的条件下特征推理的情况,结果表明,在高结合条件下进行特征推理要优于在低结合条件,支持了在归类不确定情况下的特征推理是基于特征联结进行的设想。据此可以认为,人们的特征推理是基于特征之间联结的频次进行,而不是基于类别进行  相似文献   

9.
归类不确定时特征推理的单类说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不能完全确定某个事物应该归入哪个类别的情境,被称作“归类不确定的情境”。关于归类不确定情境中的特征推理,目前有两种理论解释:Anderson的理性模型和Murphy与Ross的“单类说”。理性模型认为,在归类不确定情境中,预测事物是否具有某个特征时,人们会考虑该事物可能属于的所有类别,既会考虑靶类别的信息,又会考虑非靶类别的信息。单类说则相反,认为在归类不确定情境下的特征推理,人们只会考虑靶类别的信息,而不考虑非靶类别的信息。该文重点介绍了单类说的发展进程,并对归类不确定情境中的特征推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公共卫生主要关注全体人口的健康,而不是个体的健康.通过对公共卫生的定义,对公共卫生实践与临床医疗实践的区别的阐述,提出公共卫生伦理学概念上的大致范围.指出在公共卫生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政府的作用,政府采取强制措施消除造成公众健康威胁因素的权力和义务.  相似文献   

11.

地方立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等优势,是实现区域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力军。通过统计可知,我国多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地方立法空白,且存在年久失修、可操作性差、重复立法等缺陷。除借鉴北京、上海等地新晋立法的优秀经验外,可以通过追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价值路径,选择适宜立法形式、吸收地方法治实践成果、遵循地方特色立法原则、促进公众参与立法工作的宏观路径,以及确立恰当的名称体例、创新章节架构与内容、实现科技管理与人文精神并进、积极开创应急管理立法新思路的微观路径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地方立法。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卫生的特征及其伦理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共卫生主要关注全体人口的健康,而不是个体的健康。通过对公共卫生的定义,对公共卫生实践与临床医疗实践的区别的阐述,提出公共卫生伦理学概念上的大致范围。指出在公共卫生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政府的作用,政府采取强制措施消除造成公众健康威胁因素的权力和义务。  相似文献   

13.
美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集中了美国现有最好的资源,保证了该体系强有力的指挥功能,其横向的政府各职能部门均能协同运作,纵向的"国家一州一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也能高效协调,从而建立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网络.  相似文献   

14.
规范我国公立医院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接受社会捐赠的行为,实现应急战略物资在公立医院及时、安全、高效配置。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公立医院在接受捐赠方面存在的法治意识淡薄、越权公开募捐、程序不合规、质量监管不到位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突出公立医院接受社会捐赠法治化的内涵,提出规范接受捐赠行为、强化物资监管、完善接受程序和相关法律制度等应对建议,从而提升我国公立医院接受社会捐赠的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志愿者行动有着天然的伦理支持。从伦理的外在维度来说,政策支持、组织力量和伦理精神为志愿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行动保障。从内在维度来说,疫情环境下的志愿者行动是其自身的伦理使然。伦理观是行动论的先导,志愿者自身的道义伦理观、效果伦理观和美德伦理观是志愿者行动的道德保障和精神表达。疫情时代志愿队伍的发展需要伦理价值观的引导,才能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志愿者行为指引方向,进而为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道德支持。

  相似文献   

16.
公共决策关涉价值,且负荷优先性价值。在思想史的维度上,众多学者认同公平是公共决策的优先性价值。在学理层面上,公共决策的公共性和政府的服务性决定公平是公共决策的优先性价值。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必须以公共决策的优先性价值为基础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I intend to show some of the limits of the decision-theoretic model in connection with 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agency.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maximum expected utility can be helpful for explaining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t is certainly not the primary motor that moves agents to action. Moreover, it has been noticed elsewhere that this model is inadequate to the analysis of single cases of practical reasoning. A theory is proposed that introduces a plan-structure as a basic idea. In order to know its very conceptual scope, we need to accommodate that theory to a cognitive architecture whereby the rational and autonomous agent makes choices and deliberates between courses of action to achieve specific goals that are of its interest. The paper endeavours also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modules that should constitute the architecture of an agent to accomplish the requisites of efficiency and autonomy in a changeable and dynamic world.  相似文献   

18.
Practical deliberation consists in thinking about what to do. Such deliberation is deemed rational when it conforms to certain normative requirements. What is often ignored is the role that an agent's context can play in so-called ‘failures’ of rationality. In this paper, I use recent cognitive science research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resource-scarcity on decision-making and cognitive function to argue that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which norms should structure an agent's deliberation. This evidence undermines the view that the norms of ‘ideal’ rationality are necessary and universal requirements on deliberation. They are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faced by cognitively limited agents in a context of moderate scarcity. In a context of severe scarcity, the problems faced by cognitively limited agents are different and require deliberation structured by different norms. Agents reason rationally when they use the norms best suited to their context and cognitive capa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