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喜剧的美学品质在于:喜剧与悲剧是异体同源的艺术体裁,它们的精神是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相反相成,互相融会,喜剧的笑隐含着伟大的悲剧精神。喜剧产生于社会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生命追求平等、自由和爱的精神,放弃这一点,就等于放弃了喜剧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当代全球主义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美学复兴。如果说,20年前的美学还是艺术哲学和美的哲学,那么今天,美学已经被转化为一种平行的理论话语共存的广阔领域,全球的美学已经失去了中心。尽管美学延续了其来源于一定文化帝国的存在,但是原来形成的分化界限已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这些帝国化的国家已通过地域的传统而得到补充甚至被取代,或者已被重新创造,或者已复兴了来自过去的历史。由此,美学就终止了作为一种霸权的学术话语和理论构架,而投入到地方化知识的生产当中。于是,一种拼贴全球美学地图的工作就出现了,美学在民族或地域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问题亦被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孙怡华 《美与时代》2014,(3):106-106
画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以其唯美的画面语言和美好创作内涵一直是摄影者所追求的理念,在早期依附于绘画的画意摄影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画意摄影逐渐建立起自身完整的审美体系,其民族化审美特征明显,作品中彰显了中国艺术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鲜明特征。概况起来有含蓄美、和谐美、意境美等,达到了真实与想象力的统一,体现了其艺术价值,为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析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法门寺佛教文化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目青山》专栏,大家知道是专登汉地寺院游记一类文章的。游记非得实地去游一通不可吗?自然未见得,中国古人是很讲究神游、卧游的。这中间不仅仅是增加一番高雅情趣,更重要的意义恐怕还在于有可能真正地深入去领会其精神骨髓——这一点对于现代人尤有必要,因为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交通条件的改善,实地游历自然也越来越多,但是这种游历往往容易变成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旅游”,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心态节奏很难为之提供真正了解其精神实质、领略其美学价值的空间,这种游历只是“佛教旅游”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阅读来作一番深入其内部的“神游”,也就很有意义了。比如陕西扶风法门寺,近年以“佛骨经济”名世,其佛教本色、美学特征反而不显,本期特意选发了一篇文章申明之。今后在保持以往外在“佛教旅游”报道的同时,拟注意加强对于佛教文化内核的关注,换句话说,关于实地游记与“神游”游记的稿件都欢迎,不知读者朋友以为如何?  相似文献   

5.
金子钰 《美与时代》2023,(4):135-137
米芾是“宋四家”中较具独特性的一位,不仅是书法家,也是书画理论家。在米芾的行书作品中,可以十分明显地体会到他的感情流露,而这感情流露是他在书论中反复强调的观点。米芾的行书作品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其美学风格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用笔布局上更天真自然,更重视对感情的挥发;二是下笔时力求古雅脱俗,讲究既要借鉴前人的技法,又要超越前人;三是技法上八面具备,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呈现作品;四是作品中骨肉筋兼备,强调整幅作品要骨肉均匀,富有内涵。  相似文献   

6.
由对艺术及美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探讨,可知对海报艺术的美学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的海报艺术作品体现出来的象征性、含蓄性、暗示性的美学特征以及作品中流动的气韵和深刻的哲理形成的意境,能给人们带来特殊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穆丽芳 《美与时代》2014,(6):105-106
市井文学的先驱柳永,是一个试图以自然天眭突破理学束缚的“浪子词人”。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柳永的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但作为普通文人情感欲望的集大成者,柳永代表着反抗制约者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他以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践行着一位词作家所应津津乐道的事业,他住反抗理学制约时的悲剧心理和自我理幽拘缺失的表现,在宋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后期的美学思想潮流中,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重的现代化危机凸显了美育的时代意义,没有哪一个时代比现在更需要美的滋养.通过梳理美育和积极心理学的内在契合性,对美学教育潜在的积极心理学医用价值进行多维剖析,总结出美育之于积极心理学在激活生命、调适情绪、优化人格等心理审美方面的医学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媒体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听时代。生态环境的恶化让我们更加关注健康,而作为视听时代主角的媒体对于健康观念的引导则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娱乐化,使人们不断走入身体审美的误区。媒体的巨大带动力让我们对于自身形象越来越焦虑,人们对于外表美的追求已经大大超越了合理的限度。媒体多一份正面引导的良知,民众多一些率性和理性,才能真正走出身体美学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从古典音乐的运用看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百余年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而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熟读经典,培养中医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古为效今,熟读历代著名医家的经典医籍,亦是为当今之新中医培养中医思维观而用。通过阐述了熟读典籍的重要意义,以及从典籍中吸取何种精华为我所用,探讨了当今之新中医如何发展创新,试图探索一条复兴中医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医经典历来为医家所看重,但中医经典文简义深,文字诠释和注疏中医经典的方法尚不能深刻阐释中医经典的核心内涵,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阐释方法的研究。历代医家在阐释中医经典义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阐释方法。在对中医经典“以经解经”和“以论释经”两种传统阐释方法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认为基于中医临床的“以病诠经”方法是中医经典保持活力的源泉,对中医经典研究具有现实的价值,并可促进中医学术与临床的发展。“以病诠经”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经典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13.
科学划界与中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科学划界就是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作出区分,依据科学划界的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以及重建划界的多元标准,中医不晃科学,但中医也不是伪科学,而是一门实用的技艺,因此中医科学化、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的提法有待于进一步商榷。我们反对把中医伪科学化,中医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融入现代医学的发展之中,为医学的发展而奉出自己的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西医——中医挥之不去的他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西医的论证是医学哲学与医学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后现代哲学可以为理解两种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运用后现代哲学中的“他者”观念回顾了中西医之间张力的演变,指出在整个过程中“中医”未能摆脱“西医”作为“他者”的注视。并从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这种张力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探讨中医现代化问题;讨论了中医学的现实和理论危机以及当前对中医现代化的若干不正确认识;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分析中医学的本质,认为中医学的两个本质在于面向“状态”和充分依赖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治疗方式,中医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坚持这两个本质特性而扬弃传统中医中的古代哲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现代化可能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的传统优势与现代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古代哲学思想、有限的人体解剖观察、反复临床实践基础上建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感情;尽管中、西医学各有其认识方法和逻辑思维特点,但不可否认的共性是研究同一对象(人体)和致力于从不同角度揭示生命规律及维护人类健康;中医学应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特别是后基因时代的先进理论和高科技手段,为加速揭示生命规律的奥秘和服务人类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关注人文素质教育语境下的中医医史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换,人们呼唤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期待着医学人文关怀传统的复兴。于是,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倡导人格教育理念,成为医学院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医医史文献教育教学的视角,分析素质教育语境下的专业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医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英译过程存在大量文化对应空缺现象,因而中医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中医典籍外译的关键步骤和难点。提出了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识别步骤和选词标准,进而提出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在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识别步骤基础上,对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总结: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的文化负载词采用直译法;中国物质文化独有词语的负载词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古汉语独有的文化负载词采用省译或意译。目的是通过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界定和提出的翻译策略推动中医典籍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9.
SARS属中医"瘟疫"范畴.中药是以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阴阳偏盛或偏衰,所以无论治疗还是预防用药,均应遵循中医学的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辨证思想;并针对高危人群提出医护人员应当固护精气、老人注重补肾的预防用药思路.我们认为,清热解毒法为治疫常法,而非防疫常法,预防SARS应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20.
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医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在中医基础研究中过分依赖高新技术,或者不敢直面问题、遇到困难退缩将阻碍创造性思维.中医基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研究者在传统知识、现代知识、高新技术与仪器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为使研究保持正确的方向,在研究中要处理好"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并以"和"的态度对待学术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