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对临终患者的照护中,医务人员常会面对较多的伦理困惑。对安宁疗护实践的四个方面及其存在的伦理困境和对策进行了探讨,包括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心肺复苏术的使用、营养支持治疗及尊严死。要减少伦理冲突的发生,除了政府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推进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外,医务人员应具有伦理敏感性,能把安宁疗护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深入的讨论。医务人员应了解和尊重患者的需要、偏好和价值观,使患者和家属深入了解生命维持治疗的利弊,同时,鼓励家属多从对患者有益的角度做出医疗决策。

  相似文献   

2.
面向北京地区安宁疗护志愿者及团队负责人发放问卷,调查问题包括志愿者的招募方式、培训制度、工作内容、面临的压力、工作满意度、对团队工作的建议,以及志愿者团队的督导、资金来源及人员流动情况。共回收问卷145份,包括4位安宁疗护志愿团队负责人,141位在职安宁疗护志愿者。北京地区安宁疗护志愿者团队资金尚显不足,人员流动大,男性成员少,激励机制尚不足。北京地区安宁疗护志愿者主要压力为时间安排、对悲痛的共情、对工作成果的焦虑,志愿者工作满意度总体良好。调查结果总体与国外相关报道相似。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利用医疗以及社会资源以适应当今日益增长的需求,对安宁疗护的分级诊疗模式的发展、实施及特点进行探讨。安宁疗护的分级诊疗实施场所包括三级综合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社区以及居家。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加强各级机构间的联系转诊,建立健全高效的评估及转诊机制,并充分利用各机构安宁疗护的特点,整合资源并加强人员培训,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安宁疗护分级诊疗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可以使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得到更高质量的照护,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并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福利多元论、社会支持论、社会角色论和社会网络论的起源、内涵、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现状,旨在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以进一步提高安宁疗护服务质量。四种理论对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视角不同、结论不同,对社会支持实践指导意义亦各有差别。此外,虽然不同理论各有侧重,但仍不乏共同之处。我国安宁疗护社会支持系统发展不充分、不完善,因此在借鉴不同理论的同时,既应求同存异,又要博采众长,才能构建适应我国国情和区域发展实际的安宁疗护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5.
志愿者在安宁疗护/缓和医疗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作用,目前我国安宁疗护/缓和医疗志愿者的团队建设、志愿者培训、评价、督导工作以及对安宁疗护/缓和医疗志愿者的支持尚不成熟,安宁疗护/缓和医疗志愿者项目由各机构分散管理运作。文章汇总国内外安宁疗护/缓和医疗志愿者相关研究结果,介绍了安宁疗护/缓和医疗志愿者项目的管理经验,包括安宁疗护/缓和医疗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督导、考核,志愿者团队的资金及行政管理,以及安宁疗护/缓和医疗志愿者及其团队面临的困难与压力及如何应对,以资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冠疫情期间安宁疗护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和梳理新冠疫情对临终患者和家属身心健康的影响,及新冠疫情期间安宁疗护团队工作模式发生的转变和团队成员面临的身心压力,并对此背景下安宁疗护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安宁疗护团队在疫情期间采取的临床应对策略及在生理支持、心理支持、人文关怀和哀伤辅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强调了在我国普及安宁疗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今后安宁疗护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规范的安宁疗护准入标准体系是开展安宁疗护工作临床路径的重要指引。鉴于我国在安宁疗护准入标准方面存在短板的现状,通过对国外安宁疗护准入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实践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并与其对比,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在该领域存在的瓶颈,如准入评估方式单一、准入途径局限、准入内容不够全面、亟待解决安宁疗护准入标准体系构建等问题,并借鉴国外门诊、急诊、ICU及住院患者安宁疗护系统准入的规范做法,为完善我国安宁疗护临床实践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台湾每年约有11万名临终病人.如何为这些临终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是台湾地区医疗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他们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促进安宁缓和医疗的发展,尊重不可治愈末期病人之医疗意愿及保障其权益,台湾立法院于2000年5月23日通过三读,通过了<安宁缓和医疗条例>,并于2000年6月7日正式公布.这个条例的通过,为台湾临终病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个条例的赵可式博士(台湾大学护理系副教授),当场兴奋地落下泪来.这个条例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一些:  相似文献   

9.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为尽快改善终末期患者的死亡质量,探求符合东方文化诉求的安宁疗护发展道路,从历史角度对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依托相关规定和制度,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取得快速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依次完成了解决初期困难,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的发展目标。同时,安宁疗护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基金会、安宁疗护社团与各界热心人士的精诚合作和不懈努力。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挑战,质量把控、服务转型、体系融合将是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安宁疗护试点所强调的患者“充分知情、自愿选择”是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体现。患者与家属权利冲突持续存在,知情同意权行使还有医疗伦理及技术上的困难。患者知情同意具有明显人格属性,保护的是患者身体利益,属身体权。安宁疗护应遵循“告知后同意”规则。医务人员告知应以患者知情为优先,采具体病患标准说,并以“预期生存期6个月以内”为进入安宁疗护标准。当患者决定权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冲突时,应以公益性为原则;法定情形下让位于近亲属决定权;患者通过预先医疗指示行使决定权的,被委任的家属依据委托规则行使代理决定权。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临床医生所遇到的真实案例,对启动临终关怀在三甲医院遇到的各种约束条件与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多数三甲医院及城市在临终关怀的资源配置明显不足。一方面临终患者的高治疗费用客观上带来三甲医院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受床位、医保条令等制约,三甲医院又不能提供满意的全方位临终关怀服务;临终关怀患者所需服务内容多样,需要多方面专业人士共同努力。我国死亡教育相对缺失,三甲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在临终关怀的分工与衔接还不完善等,对比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政策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梳理典型国家和地区在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先进做法,并依据我国国情,围绕项目规划、床位设置、服务对象准入条件、服务标准等方面,分析我国社区临终关怀体系的不足;提出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动员社会多主体参与、细化社区临终关怀服务标准、完善配套措施等方面的建议。期望在老龄化背景下,为有效提升我国临终关怀服务能力、推动老年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临终关怀因其宗教关怀的传统,在现代的伦理实践中其主体一直被误解为是临终患者亲属或者医护人员,这就造成了临终关怀理论和实践的困境:临终关怀真正的主体,也就是临终患者的权利诉求得不到真正的实现。因此,从生命伦理学视阈对临终关怀主体进行确证,重新确立临终患者作为临终关怀的主体地位,并通过主体道德的不可侵犯性来确立临终关怀的理论根基,即临终关怀主体应该是临终患者,在生命伦理视阈就应当具有相应的权利。临终关怀作为一项关系到人的权利和尊严的要求,只有确立了临终患者的主体地位,才能保障其尊严和权利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4.
儿童临终关怀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一些成功的儿童临终关怀模式,我国由于尚未建立临终关怀理念,临终儿童常被过度治疗,亦无专业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又缺乏社会、伦理法律支持,儿童临终关怀仍面临诸多困境,并且儿童临终关怀不同于成人临终关怀,不仅包括对儿童的支持,还有对父母的援助,应缓解父母压力,让他们成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参与者。我国儿童临终关怀还处于探索中,可通过学习他国的经验,寻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临终关怀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安宁疗护中患者和家属的双向关怀相关概念及其需求现状进行概述,分析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我国安宁疗护服务领域中医护人员专业照护的关键主导地位以及家庭照护中患者-家属双向关怀的重要补充作用,强调两者协同提高患者和家属生命质量对于实现安宁疗护“优逝”目标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国内外研究和临床实践现状,以家庭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一种以医护专业照护为依托,将患者-家属双向关怀嵌入其中的多维协同创新安宁疗护模式,以期为实现“优逝”目标提供帮助,并为提升我国安宁疗护服务质量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武汉市Y医院5名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深度访谈,揭示了我国儿童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现实表征,包括专业价值与传统文化间的冲突、患儿主体权与家长主义间的冲突、有限医疗资源与案主需求间的冲突等方面的伦理之争。分析可知上述伦理困境源于复杂实践情境中价值观的多元性、伦理依据的多重性、患儿群体的特殊性。并提出儿童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突破之道在于从价值共存、主体意识、政策引领三个方面出发,树立本土伦理实践守则、提升全民理性生命意识、完善服务支持与政策体系,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儿童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海峡两岸营养疗护工作的对比,可见对于尚处起步阶段的大陆内地营养疗护事业急需高层次全方位的营养疗护知识教育,广泛普及营养疗护理念,培养更多的营养疗护技术骨干,并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领导的重视,只有这样,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才能尽早摆脱目前的落后局面,尽快跟上外部世界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8.
针对晚期肝癌,临终关怀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论述临终关怀在晚期肝癌患者“身、心、社、灵”四个维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相应问题的应对策略,以及医疗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双重角色”问题,提出加强“身、心、社、灵”的支持,呼吁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匹配相应的专业服务人员数量和在临终关怀科室开展多学科诊疗合作以及加强社区服务,推进临终关怀在晚期肝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临终关怀人文护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构建适应于临终关怀这一特殊医疗领域的人文护理模式。首先指出该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然后对临终关怀人文护理模式进行分析和界定,给出该模式中各概念的操作化定义,分析各概念间的关系,说明该模式在临终关怀实践中的具体流程;最后对该模式实践操作的技术关键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20.
宁养为结合团队力量,在患者面临生命末期时,协助其可以面对身、心、灵、社会之整体性的痛苦,关心患者的心声、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维持、使患者被治疗、关怀、尊重、倾听、接受及了解,有尊严地面对死亡。照顾者依自己的需要关心、照顾自己,宁养团队成员需装备好自己,了解面对的病患问题,给予全人的照顾,使患者善终,家属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