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医患沟通教育是现代医学生的必修科目,良好的沟通技巧是降低医患纠纷的重要手段.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要、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医学生是医学院校的根本目标.从理论上和实际角度阐述了医学教育中加强医患沟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改革医患沟通教育教学方法的建议,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加强医患交流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 ,要把医患交流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医护人员的课程改革计划中。医学需要人文理念的支持。忽略了人的存在 ,单纯地探讨疾病的诊疗 ,无法有效地为病人服务。我院历来重视医护人员的医德养成教育 ,尤其自 2 0 0 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颁布以来 ,医院及各科室组织院内知名专家教授及院外有关人士对年轻医生、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及护理人员进行了多次专题讲座 ,目的是拓展该层面医护人员的视野 ,提高他 (她 )们的医德修养 ,在患者面前树立起良好的白衣天使形象。专题讲座内容广泛 ,涉及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  相似文献   

3.
“第二届中国医学伦理学中欧跨学科讨论会”结束前夕,本刊常务主编杜治政教授、编辑部主任刘霞副主任医师、编辑王德顺采访了德国汉堡亚洲事务研究中心的德林欧乐(oledring)先生。以下是这次访问的对话。本刊编辑部(以下简称编):今天我们编辑部一行三人利...  相似文献   

4.
关于医学人文社会综合课程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问题的提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素质教育呼声的提高 ,迫切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但是究竟如何具体实施这种教育 ,还存在着不少障碍与问题 ,这不仅是本学科教育的难点 ,也是要改革的重点。这些问题是 :1 1 课程量大与课时有限的矛盾突出。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为主的模式 ,所以 ,现在教改有一种倾向就是旧的课程没有被取消 ,新的课程又不断被增加 ,而既是一门新学科就必然顾及到其体系的所谓完整性 ,教材和课时自然就跟随着膨胀起来。结果 ,课程越改越多 ,学科越分越细 ,师生负担也越…  相似文献   

5.
对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改革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研究与评价的背景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一方面认真探索和稳步推进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体系的改革;另一方面又积极开展了建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尝试,以便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改革的思路是:根据需要与可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健康、保健为中心,把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整合为一门课程,在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医学等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中试点开设。其主要内容有:健康与社会文化;社会进步与医学模式转变;卫生保健的社会公平性;医疗保险体制…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医疗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医乃仁术”的本质属性始终不会改变.人文医学发展的滞后必然会成为约束医学科学整体化趋势的瓶颈.因此,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重构医学的人文内涵,重塑医学的人文精神,重振医学的人文风采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系统的新困境,传统的医学目标遇到很多挑战,现代医学的目标已经形成新的目标.医学教育改革必须适应新的医学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8.
谈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避免和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将成为21世纪医院创新经营的关键。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医患双方个体的信任合作及关系融洽,更重要的是它能推动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意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因此,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亟待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对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还应加强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派生出许多新生事物,对医学与医疗影响深远。其中,医患沟通作为当今中国医学界高度重视的新概念与新行为,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吻合,引发出医患双方的共同目标——健康生存,进而推导出现代医学内涵及定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中医患沟通视野下的医学涵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派生出许多新生事物,对医学与医疗影响深远。其中,医患沟通作为当今中国医学界高度重视的新概念与新行为,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吻合,引发出医患双方的共同目标——健康生存,进而推导出现代医学内涵及定义。  相似文献   

11.
医疗剧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容易被社会群体所接受,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职能。近年来我国医疗剧客观地呈现了医患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医疗剧的热播引起了社会关于医患关系的热议。医患沟通是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外医疗剧用艺术的方式架起了医院和社会沟通的桥梁。从医疗剧在医患沟通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剖析医患之间的误解,探讨医疗剧在医患沟通中的意义,真实促进医患了解,真诚促成医患理解,沟通促成医患和解。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了解全国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来自全国48所高等院校的18 326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得出学生对本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自身学习效果和校园医学人文氛围整体状况较为满意。但也存在课程内容不全面、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实践教学平台等问题。由此得出结论: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需要明确,医学人文课程体系需要完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方式需要优化,医学人文教育评价需要多元化,医学人文教师队伍需要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平台需要巩固拓展。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医患双方对于关系就医现象的认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苏州市某三级医院的24名医患人员开展访谈,通过分析后发现医患双方对于关系就医的看法即存在相似的观点也有不同的认识。以社会信任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关系就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传统文化和医患信任两方面造成,结合宏观社会层面与微观个体层面分析关系就医产生的影响,关系就医一方面挤占有限的医疗资源、冲击医院管理秩序,另一方面使患者接近医学权威,营造良性医患互动。为了构建和谐就医环境,建议重塑医患信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和发挥陪诊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价值哲学范畴的价值取向概念,探讨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目标。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和临床医学人文教学实践,从解析现代医学目的、塑造医学人文品格、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三个维度,论证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点,认识医学活动主体、客体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拓宽医学教育实践的内涵与外延,建构医学教育主体、客体和医疗实践主体、客体的同轴目标,增加医学行为主体的软实力提升路径,化除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医方瑕疵。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医学生对目前医学人文教学的认知情况, 调查了924名正在临床实习的七年制学生和五年制学生以及已有临床实习经历的在读研究生。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学生高度认可医学人文知识对医生职业具有重要影响;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是目前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临床实际讲授理论知识被看作是理想的医学人文课程的授课形式;承担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既具临床工作经验 (或临床知识) 又具医学人文知识背景;学生们比较重视与患者工作有关的应用性的课程而相对忽视能够启迪临床技能思维的课程。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生命科学和生物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组织工程与干细胞技术等生命科学发展前沿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快地应用于临床,正在使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手段和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必将对高等医学教育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更新、生源优选与师资提升、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生命科学的发展将促使课程体系更加开放,基础医学教学内容更前沿,临床医学教学突破传统技术纳入更多新技术,计算机等工具学科的教学更强化,并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资源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7.
面对医学教育落后于医学发展的状况, 为适应全球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促进医学教育转型。为使医学教育与医学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协调, 医学教育必须从过时的、静态的和零散的课程模式脱颖而出。实现医学教育转型的关键是推进医学课程整合, 而以临床医学的课程整合最为重要和迫切。转型是以胜任能力为导向的系统化工程, 实现医学思维观念的整合是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 而医学人文教育的嵌入是医学教育转型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当前有相当数量的临床学院、教学医院和临床教师仅重视医学生的专业教育而忽视医学伦理教育,专业教育与医学伦理教育严重脱节.应对临床实习生的专业教育与医学伦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实践过程、教育路径、方式方法进行整合,使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伦理教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实现整合.  相似文献   

19.
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0  
循证医学这一新的医疗模式反映了世界医学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现代医学的前进方向。医学教育必须应这一趋势,按照循证医学的基本精神促进观念更新,推进医疗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