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2006年1月~2012年6月《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发表的275篇实证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方法、统计技术、数据呈现方式等研究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缺陷,以及研究选题分布情况、作者情况、基金项目情况等,分析结果揭示了目前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2006年1月~2012年6月《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发表的275篇实证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方法、统计技术、数据呈现方式等研究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缺陷,以及研究选题分布情况、作者情况、基金项目情况等,分析结果揭示了目前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思静  马剑虹 《心理科学》2011,34(3):670-675
社会规范需要被激活才能显著影响个体行为,第三方惩罚(TP)正是这样一个激活的过程。本研究将TP引入独裁者博弈(DG),社会规范被激活的被试参与了TP与DG,未激活的被试只参与了DG。结果表明,前者在TP之后显著提升了DG中的亲社会行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社会规范激活过程中,社会责任感越高的个体被激活的程度越高,对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产生的愤怒情绪也越高,从而产生了更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在排除了实验中其他因素和相关理论的解释后,这一基本的实验结果表明社会规范激活受到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并伴随着特定情绪的激发。  相似文献   

4.
在孔子的观念重塑下,殷周以降盛行的"德"思想已从统治者用以自我解释的政治工具转变为儒者群体对公共秩序的伦理规设。透过观念新意义的发掘,可探寻到其间蕴含的言论立场的改变与价值诉求的变化。孔子言论中的"德"主要表现出三种向度的诉求,分别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德政规劝、面向普通民众的德教期待以及儒者群体的德性自觉,而这三种向度之间又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一并体现了"道德第三方"对天下秩序的普遍关切。思想言论的第三方立场及其引发的价值诉求的多元化,是我们探讨孔子学说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胡塞尔的先验还原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他的第三个还原,并认为它实现了一种转向,即前两个还原为了寻求确定性而回溯到主体性,但主体性所具有的对象性与存在性视阈对现象造成限制,因而要推出第三个还原来排除这些在先的限制条件,让现象无条件地显示自身。在马里翁所说的这个转向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基本思维方式上的转向,即前两个还原依照于根据律,第三个还原排除了根据律。这是因为,对象性与存在性这些在先的限制条件是存在于主体性之中的,而主体性是前两个还原为现象寻找在先的根据或基础而回溯到的,其基本思维方式是根据律。由于根据意味着条件和限制,于是,为了让现象达到由其自身显示自身的无条件的现象性,第三个还原排除了一切预先加给现象的限制条件、根据或基础,因而从根本上排除了根据律。  相似文献   

6.
王露璐 《哲学动态》2023,(10):26-34+125-126
应用伦理研究的兴起和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肇始于问题并伴随问题。较之传统的伦理学理论和道德哲学研究,根植于问题研究的应用伦理在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上有其优势与特色。强化体系构建的应用伦理,能够为应用伦理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建构提供更为坚实的道德哲学基础。“应用伦理”进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意味着其被纳入研究生教育体系,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问题研究、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不是以平面化的“三部分”相加而成为应用伦理,而是以相互补充、相互推进的“三维度”形成一种“立体三维”结构,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应用伦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目标。  相似文献   

7.
如何界定"文本解释与哲学史论述的实在性"?这是一个令当今学界无所适从却又挥之不去的棘手问题。学术史研究内在地要求"忠于历史实情",而任何学术研究又都以"洞见"乃至"创新"为其最高旨趣。究竟该如何打理二者间的关系呢?陈少明教授在简评《性善与治教》之际,宣示了"思想史研究"与"建构式的观念史论述"二分的设想:前者盖致力于分析、复述历史上的思想实情,后者则侧重依托思想史资源进行成系统的创造性阐发。这种为学理念上的"二分"设想,在当今汉语学界颇有市场。然而,即便分析、复述也都是具体研究者的分析、复述,都有着特定的立场、视角、思路、方案,且须在大大小小的尺度上遵循学术论述的"无矛盾"原则,故而内在地具有"建构"性与"系统"性。因此,严格来讲,流行的"二分"理念并不成立。充分正视"分析者—复述者"同时也是"生存者—判断者"这一基本事实,自觉置身于"‘文本—研究者自己—所有其他读者’三方互动"的格局之中,通过一轮又一轮的"立场、视角、思路遴选"与"具体解释方案调试"的张力运动,不断体察并通过高质量的系统性论述去表现"文本的可阅读理解性",恐怕才是"文本解释与哲学史论述的实在性"问题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8.
王南湜 《哲学研究》2012,(3):3-9,127
<正>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一种深刻的转变。大致上说来,这种转变的核心之点,是从一种笼统的实践哲学转向回归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即从包含实体性哲学范式和主体性哲学范式两种类型的理论哲学回归实践哲学,进而转向回归历史唯物主义。①这一转向所关涉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盛行了几十年的黑格尔主义阐释范式的超越,二是对于原本马克思思想的关注,三是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性关注。而由这些方面的转变,形成了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核心问  相似文献   

9.
医疗纠纷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已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产科急症多,妊娠分娩过程的复杂易变,加之家属对产妇的安全分娩及胎儿的安全出生期望值极高等原因,目前产科医疗纠纷占各级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首位.通过产科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案例的介绍,使产科医师了解医疗过失行为的判定以及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的相关度,从而在临床思维和医疗行为方面得到启示,工作中严格履行注意义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产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意见的关键在于有专业知识的人按科学规范的技术标准对专业问题进行判定。科学规范的技术标准有助于鉴定结论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研究发现,诊疗伦理关注重点在病历书写等核心制度及诊疗规范等相关问题;医疗损害司法鉴定关注重点在违反具体规定、告知义务、注意义务的过错。医疗损害司法鉴定的医学法律伦理关注重点在规范医疗的过错认定,呵护患者的身体健康权益;重视医疗决策伦理的风险评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权益;管控家属的情绪,维护医患的和谐关系。正确评估医疗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体现伦理的公平正义,共同维系医患和谐。

  相似文献   

11.
进食障碍是一组典型而严重的心身疾病。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进食障碍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拟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因素方面,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进食障碍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并结合哲学相关理论对进食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2.
应用德尔菲法对经常参加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会的鉴定专家进行访谈,收集其认为的临床医生在参加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会时经常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发现,临床医生参加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会中的主要问题:参加鉴定会的临床医生级别偏低,对病历整体性掌握不到位,对诊疗行为的合理性不能给出书面证据支持,现场陈述内容与病历记载不符,误解知情同意书的作用,一味强调不良后果是并发症,夸大所在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以及不敢或不屑于承认医疗措施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过程中忽视了医务人员应有的地位。从法律规定和程序正义、当事人理论等方面明确了医务人员在鉴定中的法律地位。论述了医务人员应当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当事人,其在鉴定中享有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对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医患纠纷的最终解决是通过传统的民事诉讼途径,然而,这种模式并不符合医疗案件本身的特点。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对医疗诉讼的制度设计重新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制度改革是医疗机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如国有资产流失、交易费用过高、民营医院不公正待遇、如何妥善安排富余人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纠正了一些有关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检索自2017年1月5日至2021年12月24日近五年间发生在湖北的全部105例非法行医罪案例的一审判决书,以此为数据依据,并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进行综合研究。发现近年来非法行医罪多发生于“黑诊所”内,主体为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发生患者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甚至死亡的结果。结合理论争议与司法实践,从相关司法判决和统计数据出发,围绕“情节严重”“执业资格”“非法行医行为”等焦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指出非法行医罪治理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为治理非法行医罪提供有益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Each of the essays presented enters the conversation about religion in public institutions through a different analytic doorway. The essays presented here enlarge and challenge various aspects of our initial analytic framework and enable us to see our blind spots and propose next steps. Reflecting on the contributions, we outline three additional issues to consider: the centrality of religion to 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or to organizational goal achievement, the effect of a specific aspect of the 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n religion, and the relevance of larger 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 for 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the same institution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Finally, we call for additional cross‐national case studies that will enabl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rative framework we propo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