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本无法挽救的生命都可通过医疗技术给予维持,而与此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在逐渐增强、生命价值观在不断完善,姑息照护也得到了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慢慢引起人们重视,国外许多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已给予了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本无法挽救的生命都可通过医疗技术给予维持,而与此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在逐渐增强、生命价值观在不断完善,姑息照护也得到了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慢慢引起人们重视,国外许多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已给予了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3.
通过回顾文献对生前预嘱、预立医疗指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三个概念产生的背景、定义、内容组成和法律实践等问题进行梳理与澄清,进一步指出概念之间的关系。生前预嘱与预立医疗指示属于归属关系。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是继预立医疗指示产生和应用后,为促进其签署而提出的概念,二者在内容、实施的侧重点及实施效果方面存在差异。通过概念辨析,旨在减少医务人员和公众对以上概念的混淆和误解,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实践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临床医护人员视角,阐述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生前预嘱等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具体分析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我国的发展与需求以及在我国实施可能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包括文化习俗、相关认知度、法律法规、医疗资源等,并就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我国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包括构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临床应用专家库及共识,强化医患有效的沟通、推动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实施等。总之,我国将预立医疗照护计划、预先指示合法化及普遍推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在政府、学者、实践人员、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从卫生经济学视角,探讨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分析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卫生经济政策、经济分析模式及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等发现,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具有较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我国文化背景提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我国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建立相关政策突破发展障碍;构建激励制度,加强人才培养以支撑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发展;开展评价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经济效益的研究,以价值为导向构建本土化的医疗模式,以期为我国发展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卫生经济学研究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检索Clinicaltrial及Clinicalkey网站2000年~2020年生前预嘱相关的临床试验项目,以其为切入点,探讨生前预嘱相关临床试验的数量、研究类型与方法、受试者类别、干预方式、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比较分析阻碍生前预嘱在我国推广实施的文化、制度、宣传、人员等方面的因素。借鉴国外生前预嘱发展变革经验,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伦理文化以及医疗环境等特点,从完善法律制度、加强资助、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科研质量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生前预嘱在我国的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目前我国医疗压力较大,过度治疗现象突出等问题,站在现代医学观念和辩证思维角度来思考如何合理且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且增加患者痛苦的治疗,减轻患者家庭负担,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开。同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阐述,对国内外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实施的现状进行对比,并分析国内外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实施差异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我国重症医学科推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提供建议,促进安宁疗护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对临终患者的照护中,医务人员常会面对较多的伦理困惑。对安宁疗护实践的四个方面及其存在的伦理困境和对策进行了探讨,包括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心肺复苏术的使用、营养支持治疗及尊严死。要减少伦理冲突的发生,除了政府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推进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外,医务人员应具有伦理敏感性,能把安宁疗护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深入的讨论。医务人员应了解和尊重患者的需要、偏好和价值观,使患者和家属深入了解生命维持治疗的利弊,同时,鼓励家属多从对患者有益的角度做出医疗决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公共卫生视角,对死亡素养的概念起源与内涵、评估工具、养成方式、发展前景进行探讨。死亡素养的提高,有助于生命末期与死亡相关的沟通与实践在社区中常态化,帮助社区为生命末期的照护做好准备。死亡素养在我国的发展需基于社会文化情境,进一步拓展其文化内涵,开发适用于我国的死亡素养评估量表,并注重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与实践。此外,构建符合我国文化环境的社会和公共卫生干预,如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死亡咖啡馆和在线死亡教育,以促进死亡素养在社会层面上的养成,帮助社区更好地应对临终与死亡相关的沟通、决策和行动。

  相似文献   

10.
以美国本土发生的一则围产期姑息照护案例的叙事为引线,展开对美国围产期姑息照护的介绍,并重点分析家庭一体化意识对围产期姑息照护的重要性和围产期姑息照护共情的内涵。认为围产期姑息照护要求医护人员具有共情能力和家庭一体化意识,从而为处于围产期胎儿具有致命或限制生命的畸形情形下的家庭提供超越生理层面的有益的生理和心理-社会-精神的支持。另外,叙事培育共情,因此通过叙事(将患者的想法纳入医疗照护),医务人员可以学习如何和患者产生共情以及培育家庭一体化意识。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疗尚无法治愈所有晚期癌症。现实与期望之间的较大差距,挑战晚期癌症治疗的临床决策。WHO强调为防止资源滥用,应确保抗癌治疗只用于可获益阶段。对于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决策,除遵循规矩原则和循证医学证据原则外,还应该遵循尊重患者意愿、社会公平的美德原则。大多数癌症患者需要接受姑息治疗。姑息治疗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既简便又经济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2.

围生期死亡并未引起医护人员和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往往导致失胎或失婴家庭成员陷入严重的创伤叙事闭锁。以生命健康叙事理念为框架,从创伤叙事闭锁之后的两种不同哀伤应对方式,即工具性舒缓和叙事性调节作为出发点,阐述由围生期胎儿死亡造成的哀伤剥夺给失胎和失婴家庭成员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倡导全社会积极创设关于失胎和失婴主题的良好叙事生态,旨在通过妇产科医护人员的叙事照护,引导“天使父母”分享自己的故事,再现痛苦历程,并藉由叙事赋能,得到关注、找到归属、重构身份,走出创伤叙事闭锁,开始全新的生命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